週日短評一下:影響本週美股大盤的「重點」個股
終於七月了....今年下半回合賽開始,上半年沒賺夠的,下半年要踩對節奏
近期市場進入季底結帳與美國國慶行情的交會期,資金流動開始出現結構性轉折。許多年初至今已大漲的強勢股,正在被機構逢高調節、轉向低位補漲股,這是觀察到資金實際流向的變化,部分具備成長性與評價優勢的大型股,正在成為短線資金新焦點。
對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不是要你急著追強勢股的尾巴,而是要辨識資金轉向的節奏,哪些股票漲多了該減碼?哪些還沒動,但具備補漲潛力?
選錯節奏,不只是少賺,而是直接被套在高點、錯過整個資金輪動的主升段。這一週的操作關鍵,不在追強勢,而是提前卡位那些「技術型態剛轉強、評價基期仍具優勢」的潛在領漲股。本週精選出兩檔具備補漲動能、同時有機構資金進場的標的,並設計好相應的止盈策略與換股節奏。
透過節奏與資金管理,把市場的輪動變成可以複製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機會。
完整文章:
週日短評一下:影響本週美股大盤的「重點」個股
終於七月了....今年下半回合賽開始,上半年沒賺夠的,下半年要踩對節奏
近期市場進入季底結帳與美國國慶行情的交會期,資金流動開始出現結構性轉折。許多年初至今已大漲的強勢股,正在被機構逢高調節、轉向低位補漲股,這是觀察到資金實際流向的變化,部分具備成長性與評價優勢的大型股,正在成為短線資金新焦點。
對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時刻。不是要你急著追強勢股的尾巴,而是要辨識資金轉向的節奏,哪些股票漲多了該減碼?哪些還沒動,但具備補漲潛力?
選錯節奏,不只是少賺,而是直接被套在高點、錯過整個資金輪動的主升段。這一週的操作關鍵,不在追強勢,而是提前卡位那些「技術型態剛轉強、評價基期仍具優勢」的潛在領漲股。本週精選出兩檔具備補漲動能、同時有機構資金進場的標的,並設計好相應的止盈策略與換股節奏。
透過節奏與資金管理,把市場的輪動變成可以複製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機會。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