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你知道嗎,曾經有一顆星星以她命名,她就是清朝天文學家王貞儀,一個只活了29歲,卻比星星還璀璨耀眼的女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南江寧,一個書香門第的深宅庭院中,誕生了一位異彩紛呈的女子——王貞儀。她既非王公貴胄之家,也非貴婦嬪妃之列,卻以自身才情,篳路藍縷地走出一條跨越文學與科學的光輝道路,成為中國古代罕見的女學者、女天文學家、女詩人,於時代幽暗之中,燃起一束絢爛光芒。


少年穎慧,才性天資


王貞儀生於醫學世家,父親王錫琛精於醫理,仁心濟世;祖母董氏明理端莊,教誨有方;尤以祖父王者輔為學識淵博之人,酷愛藏書,家中藏書之豐,竟至七十五櫥。書香氤氳,典籍環繞,王貞儀自幼便沉浸於詩書之海,心神俱醉,志趣卓然。祖父對她影響尤深,親授詩文,並細訓算法之理。她年幼而敏悟,勤學苦思,常於晨昏之間執卷不釋。後來憶及此段時光,她言:「學曆算,復讀家藏諸曆學善本十餘種,潜心稽究十餘年不少倦。」此番話語,見其初志之堅,學力之厚。

然好景不常,十四歲那年,祖父因故罷官,遣戍於吉林,竟客死他鄉。噩耗驟至,家道中落,藏書離散。王貞儀痛失恩師,悲傷莫名,且自嘆:「苦無師承,無所問難質疑者。」少女之心,志存高遠,卻無良師引領,憂懷積鬱,徒增悵然。然而她並未頹喪,反而砥礪自勵,決意自闖知識之門。


塞外隨行,異地求知


在隨祖母、父親、伯父遠赴吉林奔喪之際,命運之舟意外駛入求學新航程。她拜識祖父故交陳侍御之妻卜老夫人,奉其為師,以「女弟子」之禮習學。又有幸結識一位蒙古將軍之夫人,習騎射技藝,日日苦練,竟能「發必中的,跨馬如飛」,出入賽場之間,如男兒般英姿颯爽。她自詠其志:


亦曾習射復習騎,

羞調粉黛逐騎靡。


道出了她不囿於女紅妝飾,而以騎射自豪的灑脫風骨。

十六歲那年,扶柩南歸,自北至南,經秦晉、涉吳楚、歷燕越,足跡遍及名山大川。泰山之雄、華山之峻,三江之廣、五湖之浩,皆深植其心。


閨中讀書,科學問道


返金陵後,王貞儀終得安定之所,專心研學,直至二十五歲出嫁。此段歲月,是她學術生涯中最為精進之期。她既與才媛如胡慎容詩詞唱和,更將心力投於天文曆算之學。她沉浸於勾股方程、測量算法、曆法精義中,閱讀梅文鼎諸書,廢寢忘食,孜孜以求。

在一次元宵之夜,眾人賞燈之時,她卻獨自移動水晶燈與圓鏡,以桌作地球、燈作太陽、鏡作月球,模擬日月運行之勢,終悟月食之理,寫下《月食解》以證學理。

她明辨自然科學之價值,反對時人輕視之風,強調「理求其是,何擇乎中西」,主張兼容並包。她以梅文鼎《曆算》為基礎,輯成《曆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並編《象數窺餘》四卷,皆意在以淺顯之語普及艱深之學,使初學者易於入門。可惜這些心血之作,未能廣傳於世。


詩文兼擅,氣概卓然


除了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王貞儀在文學方面亦筆力雄健。她留下詩文十三卷,輯為《德風亭集》。其詩多質實言理,不為詞藻而詞藻,古體詩如《吉林途中》蒼勁遒勁,《饋蚕詞》《捣练图》寫勞苦婦女之生,滿懷同情。她自言作詩如「鳥之鳴春、蟲之語秋」,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

尤可貴者,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她不囿傳統,筆鋒直指性別不平,詩中自誓:


足行萬里書萬卷,

常擬雄心似丈夫。


又於《題女中丈夫圖》中,描繪花木蘭、聶隱娘等豪女,詠出:


始信鬚眉等巾幗,

誰言兒女不英雄。


此詩不啻為她一生抱負之宣言,氣魄豪邁,激蕩人心。


毀譽隨風,不改初衷


二十五歲時,王貞儀嫁於宣城諸生詹枚。婚後多以家庭為重,詩筆稍減。然在丈夫支持下,她得以編輯詩文,輯成《德風亭集》。可惜在嘉慶元年(1796年)春集錄成冊之後,社會非議隨之而來。有人譏其「婦人女子不當操筆弄墨」,亦有男性士子妒其文名,毀譽紛起。面對這些冷嘲熱諷,她從容以對:「毀我譽我,不妨兩任之。」一句話,道出她豁達無懼、堅持自我之襟懷。

正當文集初成之際,她卻病倒床前。嘉慶二年(1797年)秋後,因瘧疾復發,不幸辭世,年僅二十九。詹枚悲痛萬分,數年後亦追隨而去,二人膝下無子,但她的詩文與學術,卻如一縷幽香,穿越時代,永不消散。


學術影響,歷久彌新


王貞儀的學問,跨越文學與科學。她熟讀《靈憲》《儀象考成》《曆志》《算經》等典籍,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如張衡、祖沖之、僧一行等成就如數家珍。亦涉獵西方哥白尼、堤哥學說,對「地圓說」「歲差」「星辰左旋」等天象問題,有所論證與闡釋。她在《地圓論》中推導出地球浑圆之理,並用簡明方式解釋人在球體上如何立足而不墜,顯示出她超越時代的宇宙觀。

1994年,國際天文聯会(IAU)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以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金星上的隕石坑。後來,小行星43259 (2000 CK104)更以她的名字命名为 Wangzhenyi。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你知道嗎,曾經有一顆星星以她命名,她就是清朝天文學家王貞儀,一個只活了29歲,卻比星星還璀璨耀眼的女人。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南江寧,一個書香門第的深宅庭院中,誕生了一位異彩紛呈的女子——王貞儀。她既非王公貴胄之家,也非貴婦嬪妃之列,卻以自身才情,篳路藍縷地走出一條跨越文學與科學的光輝道路,成為中國古代罕見的女學者、女天文學家、女詩人,於時代幽暗之中,燃起一束絢爛光芒。


少年穎慧,才性天資


王貞儀生於醫學世家,父親王錫琛精於醫理,仁心濟世;祖母董氏明理端莊,教誨有方;尤以祖父王者輔為學識淵博之人,酷愛藏書,家中藏書之豐,竟至七十五櫥。書香氤氳,典籍環繞,王貞儀自幼便沉浸於詩書之海,心神俱醉,志趣卓然。祖父對她影響尤深,親授詩文,並細訓算法之理。她年幼而敏悟,勤學苦思,常於晨昏之間執卷不釋。後來憶及此段時光,她言:「學曆算,復讀家藏諸曆學善本十餘種,潜心稽究十餘年不少倦。」此番話語,見其初志之堅,學力之厚。

然好景不常,十四歲那年,祖父因故罷官,遣戍於吉林,竟客死他鄉。噩耗驟至,家道中落,藏書離散。王貞儀痛失恩師,悲傷莫名,且自嘆:「苦無師承,無所問難質疑者。」少女之心,志存高遠,卻無良師引領,憂懷積鬱,徒增悵然。然而她並未頹喪,反而砥礪自勵,決意自闖知識之門。


塞外隨行,異地求知


在隨祖母、父親、伯父遠赴吉林奔喪之際,命運之舟意外駛入求學新航程。她拜識祖父故交陳侍御之妻卜老夫人,奉其為師,以「女弟子」之禮習學。又有幸結識一位蒙古將軍之夫人,習騎射技藝,日日苦練,竟能「發必中的,跨馬如飛」,出入賽場之間,如男兒般英姿颯爽。她自詠其志:


亦曾習射復習騎,

羞調粉黛逐騎靡。


道出了她不囿於女紅妝飾,而以騎射自豪的灑脫風骨。

十六歲那年,扶柩南歸,自北至南,經秦晉、涉吳楚、歷燕越,足跡遍及名山大川。泰山之雄、華山之峻,三江之廣、五湖之浩,皆深植其心。


閨中讀書,科學問道


返金陵後,王貞儀終得安定之所,專心研學,直至二十五歲出嫁。此段歲月,是她學術生涯中最為精進之期。她既與才媛如胡慎容詩詞唱和,更將心力投於天文曆算之學。她沉浸於勾股方程、測量算法、曆法精義中,閱讀梅文鼎諸書,廢寢忘食,孜孜以求。

在一次元宵之夜,眾人賞燈之時,她卻獨自移動水晶燈與圓鏡,以桌作地球、燈作太陽、鏡作月球,模擬日月運行之勢,終悟月食之理,寫下《月食解》以證學理。

她明辨自然科學之價值,反對時人輕視之風,強調「理求其是,何擇乎中西」,主張兼容並包。她以梅文鼎《曆算》為基礎,輯成《曆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並編《象數窺餘》四卷,皆意在以淺顯之語普及艱深之學,使初學者易於入門。可惜這些心血之作,未能廣傳於世。


詩文兼擅,氣概卓然


除了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王貞儀在文學方面亦筆力雄健。她留下詩文十三卷,輯為《德風亭集》。其詩多質實言理,不為詞藻而詞藻,古體詩如《吉林途中》蒼勁遒勁,《饋蚕詞》《捣练图》寫勞苦婦女之生,滿懷同情。她自言作詩如「鳥之鳴春、蟲之語秋」,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

尤可貴者,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她不囿傳統,筆鋒直指性別不平,詩中自誓:


足行萬里書萬卷,

常擬雄心似丈夫。


又於《題女中丈夫圖》中,描繪花木蘭、聶隱娘等豪女,詠出:


始信鬚眉等巾幗,

誰言兒女不英雄。


此詩不啻為她一生抱負之宣言,氣魄豪邁,激蕩人心。


毀譽隨風,不改初衷


二十五歲時,王貞儀嫁於宣城諸生詹枚。婚後多以家庭為重,詩筆稍減。然在丈夫支持下,她得以編輯詩文,輯成《德風亭集》。可惜在嘉慶元年(1796年)春集錄成冊之後,社會非議隨之而來。有人譏其「婦人女子不當操筆弄墨」,亦有男性士子妒其文名,毀譽紛起。面對這些冷嘲熱諷,她從容以對:「毀我譽我,不妨兩任之。」一句話,道出她豁達無懼、堅持自我之襟懷。

正當文集初成之際,她卻病倒床前。嘉慶二年(1797年)秋後,因瘧疾復發,不幸辭世,年僅二十九。詹枚悲痛萬分,數年後亦追隨而去,二人膝下無子,但她的詩文與學術,卻如一縷幽香,穿越時代,永不消散。


學術影響,歷久彌新


王貞儀的學問,跨越文學與科學。她熟讀《靈憲》《儀象考成》《曆志》《算經》等典籍,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如張衡、祖沖之、僧一行等成就如數家珍。亦涉獵西方哥白尼、堤哥學說,對「地圓說」「歲差」「星辰左旋」等天象問題,有所論證與闡釋。她在《地圓論》中推導出地球浑圆之理,並用簡明方式解釋人在球體上如何立足而不墜,顯示出她超越時代的宇宙觀。

1994年,國際天文聯会(IAU)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以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金星上的隕石坑。後來,小行星43259 (2000 CK104)更以她的名字命名为 Wangzhenyi。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