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在前,這一篇僅代表我自己,E編。以及身邊一些同溫層的觀察,無意概括整個出版業中生代的全貌。
出版業常說,國際書展越熱鬧,後續書市就越冷清。2025 已過半,無論是從首爾書展的觀察,或是博客來上半年暢銷榜的公布,都讓國際書展熱潮過後『冷清』的書市,再次被關注與討論。
昨天,不少朋友與同業都在聊彥傑大大引用的文策院Q1出版市場動態報告。自從文策院開始定期發布季報以來,的確讓更多關心產業的人能及早掌握趨勢、思考布局。
我自己較關注的,是新書首印與實銷下滑所帶來的結構性影響。當出版社無法再『以書養書』,可能會面臨人力縮編與成本壓力,新書量的減少,也成了可以預見的結果。
一些資深業界朋友也分享,即使是知名出版社,仍難以找到適任的出版行銷人才。另一位資深編輯則提到,過去是因為預算有限,編輯不得不身兼行銷;如今即使待遇改善,也不一定找得到人,編輯依然得兼顧行銷工作。
出版行銷人才的流動,恐怕不僅與公司規模或薪資高低有關,更牽涉到整體產業制度與文化等結構性因素。有一部分行銷人選擇離開體制,轉向接案合作或更多元發展。
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例。雖然已累積足以勝任中階主管職的年資,卻選擇進入更有彈性的小型公司、擔任非主管職。大出版社不是沒來邀約,但最終仍選擇轉向,不升反退。更直白的說,我也是那群逐步離開體制的中生代出版人之一。
曾有前輩對我說:「中生代與新生代是出版業的希望。」但現實是,我在那年參與圖書定價制與相關倡議後,隨即收到資深出版人的提醒,希望我的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也曾有資深前輩直言:「如果因為你的表態,讓公司與通路關係受影響,你能承擔後果嗎?這就像你陷入流沙,一邊是理想,一邊是家人,你要救誰?」
甚至只是轉發了一篇貼文,朋友便私下提醒我,業內對這類表態未必都能接受,也可能會透過一些方式表達立場。雖然沒有明言,但那股壓力是存在的。
我其實能理解出版上游對於下游通路關係的顧慮,那份不安的確存在。但也因此更深刻感受到,在這個體制中,即使是再資深的出版人,只要不是決策或經營者,能發聲的空間仍然有限。
另一位與我資歷相當的朋友,也因『太有主見、太顯眼』而遭遇高層的冷處理,最終選擇離開出版業,轉往其他領域。
這些經歷讓不少中生代出版人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還能在體制內看到改變的可能?有人選擇留下,繼續適應;也有人選擇離開,轉向更彈性的合作形式。
據我觀察,目前有意以接案形式與出版社合作的中生代行銷人數正在增加。這對出版社而言,或許能降低固定人事成本;但從整體來看,人才流動與經驗斷層的現象,仍值得關注。
若說這些轉變是否全然悲觀,我倒不這麼看。畢竟,離開體制不一定是出走。
無論選擇留下還是轉身,中生代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著。我們或許不再期待單一的出路,但也許,還能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聲明在前,這一篇僅代表我自己,E編。以及身邊一些同溫層的觀察,無意概括整個出版業中生代的全貌。
出版業常說,國際書展越熱鬧,後續書市就越冷清。2025 已過半,無論是從首爾書展的觀察,或是博客來上半年暢銷榜的公布,都讓國際書展熱潮過後『冷清』的書市,再次被關注與討論。
昨天,不少朋友與同業都在聊彥傑大大引用的文策院Q1出版市場動態報告。自從文策院開始定期發布季報以來,的確讓更多關心產業的人能及早掌握趨勢、思考布局。
我自己較關注的,是新書首印與實銷下滑所帶來的結構性影響。當出版社無法再『以書養書』,可能會面臨人力縮編與成本壓力,新書量的減少,也成了可以預見的結果。
一些資深業界朋友也分享,即使是知名出版社,仍難以找到適任的出版行銷人才。另一位資深編輯則提到,過去是因為預算有限,編輯不得不身兼行銷;如今即使待遇改善,也不一定找得到人,編輯依然得兼顧行銷工作。
出版行銷人才的流動,恐怕不僅與公司規模或薪資高低有關,更牽涉到整體產業制度與文化等結構性因素。有一部分行銷人選擇離開體制,轉向接案合作或更多元發展。
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例。雖然已累積足以勝任中階主管職的年資,卻選擇進入更有彈性的小型公司、擔任非主管職。大出版社不是沒來邀約,但最終仍選擇轉向,不升反退。更直白的說,我也是那群逐步離開體制的中生代出版人之一。
曾有前輩對我說:「中生代與新生代是出版業的希望。」但現實是,我在那年參與圖書定價制與相關倡議後,隨即收到資深出版人的提醒,希望我的發言僅代表個人立場。
也曾有資深前輩直言:「如果因為你的表態,讓公司與通路關係受影響,你能承擔後果嗎?這就像你陷入流沙,一邊是理想,一邊是家人,你要救誰?」
甚至只是轉發了一篇貼文,朋友便私下提醒我,業內對這類表態未必都能接受,也可能會透過一些方式表達立場。雖然沒有明言,但那股壓力是存在的。
我其實能理解出版上游對於下游通路關係的顧慮,那份不安的確存在。但也因此更深刻感受到,在這個體制中,即使是再資深的出版人,只要不是決策或經營者,能發聲的空間仍然有限。
另一位與我資歷相當的朋友,也因『太有主見、太顯眼』而遭遇高層的冷處理,最終選擇離開出版業,轉往其他領域。
這些經歷讓不少中生代出版人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還能在體制內看到改變的可能?有人選擇留下,繼續適應;也有人選擇離開,轉向更彈性的合作形式。
據我觀察,目前有意以接案形式與出版社合作的中生代行銷人數正在增加。這對出版社而言,或許能降低固定人事成本;但從整體來看,人才流動與經驗斷層的現象,仍值得關注。
若說這些轉變是否全然悲觀,我倒不這麼看。畢竟,離開體制不一定是出走。
無論選擇留下還是轉身,中生代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著。我們或許不再期待單一的出路,但也許,還能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