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日本三個人孩子的爸爸/David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我的上班族時代,是需要全國調動的,通常每2到3年就會接到一次人事命令。
我先後待過北關東、北海道、東京,最後從國際部門被派到台灣。

人事命令總是來得很突然。從接到命令到要到下一個工作地報到,有時候只給你一週的準備時間。
這樣的情況下,家人的負擔也就可想而知。
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經常要面臨是否單身赴任、要不要帶家人一起去、要不要把自有的房子出租等等問題。

但是,在這種公司裡,因為「經歷多次調動就能升遷」的觀念很普遍,所以也有人把調動視為一種美德。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我接到被派駐台灣的命令。

讓我有點訝異的是,就算是外界認為的「大企業、優良企業」,在海外的體制與後勤上竟然還是很不健全。

不管是直屬主管還是人事,都說不出什麼具體的海外派駐指示。
再加上疫情期間觀光簽證全面暫停,

所以:

我自己去廣尾的台灣駐日辦事處申請簽證

自己聯絡台灣分公司索取需要的文件

自己找台灣華語線上課程,並向總公司提報費用預算,提出稟議請示

一切都自己處理完,再回報人事部門,讓他們幫忙安排需要的文件及搬家公司。

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
「即使被稱作大企業,視野也還是局限在日本國內。」

就這樣,我先一個人到台灣,經歷了兩週的防疫旅館隔離+一週的自主健康管理。

(過程就先不細講了,但說實在的,不能外出的生活真的是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後來家人也來台灣,他們在家中進行了兩週的居家隔離。
我則自己搬去飯店住,每天勤勞地把食材和玩具搬到家裡。

隔離結束後,家人的生活開始步上軌道,疫情也逐漸趨緩。當我以駐在員的身份在台灣生活時,心裡慢慢產生了一些想法:

當駐在員才能過上好生活,一回日本就只是普通人

住在同一棟大樓的台灣人,到底是怎麼負擔這麼高的房租?

小孩的同學家庭都很富裕。我是因為駐在員待遇才能過這種生活,他們又是靠什麼在過日子?

我一方面很開心因為駐在員的補助、津貼,讓我們比在日本的時候過得更好;但另一方面,內心又常常有種微妙的自卑感。

隨著疫情的關係,居家辦公變多,我跟太太分享了這種自卑感。
結果發現,太太看到周遭人們的生活水準後,也跟我一樣,產生了很多疑問。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人多半:

有房地產收入

家裡本身就是經營事業

在IT、半導體或外商大企業工作

那時候,我心裡第一次浮現了「投資」「創業」這些關鍵字。

再加上,日本不斷加稅的新聞與各種政策問題,讓我試算了一下未來回到日本後的薪水與稅金,發現也許在台灣繼續工作、以台灣的稅制來處理,反而比較有利。

也因為疫情的遠距辦公,我和太太有更多時間討論這些事,開始認真思考我們生活的樣貌,並逐漸改變了想法。

Vol.3 將會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會想要脫離大企業的體系。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日本三個人孩子的爸爸/David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c

我的上班族時代,是需要全國調動的,通常每2到3年就會接到一次人事命令。
我先後待過北關東、北海道、東京,最後從國際部門被派到台灣。

人事命令總是來得很突然。從接到命令到要到下一個工作地報到,有時候只給你一週的準備時間。
這樣的情況下,家人的負擔也就可想而知。
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經常要面臨是否單身赴任、要不要帶家人一起去、要不要把自有的房子出租等等問題。

但是,在這種公司裡,因為「經歷多次調動就能升遷」的觀念很普遍,所以也有人把調動視為一種美德。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我接到被派駐台灣的命令。

讓我有點訝異的是,就算是外界認為的「大企業、優良企業」,在海外的體制與後勤上竟然還是很不健全。

不管是直屬主管還是人事,都說不出什麼具體的海外派駐指示。
再加上疫情期間觀光簽證全面暫停,

所以:

我自己去廣尾的台灣駐日辦事處申請簽證

自己聯絡台灣分公司索取需要的文件

自己找台灣華語線上課程,並向總公司提報費用預算,提出稟議請示

一切都自己處理完,再回報人事部門,讓他們幫忙安排需要的文件及搬家公司。

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
「即使被稱作大企業,視野也還是局限在日本國內。」

就這樣,我先一個人到台灣,經歷了兩週的防疫旅館隔離+一週的自主健康管理。

(過程就先不細講了,但說實在的,不能外出的生活真的是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後來家人也來台灣,他們在家中進行了兩週的居家隔離。
我則自己搬去飯店住,每天勤勞地把食材和玩具搬到家裡。

隔離結束後,家人的生活開始步上軌道,疫情也逐漸趨緩。當我以駐在員的身份在台灣生活時,心裡慢慢產生了一些想法:

當駐在員才能過上好生活,一回日本就只是普通人

住在同一棟大樓的台灣人,到底是怎麼負擔這麼高的房租?

小孩的同學家庭都很富裕。我是因為駐在員待遇才能過這種生活,他們又是靠什麼在過日子?

我一方面很開心因為駐在員的補助、津貼,讓我們比在日本的時候過得更好;但另一方面,內心又常常有種微妙的自卑感。

隨著疫情的關係,居家辦公變多,我跟太太分享了這種自卑感。
結果發現,太太看到周遭人們的生活水準後,也跟我一樣,產生了很多疑問。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人多半:

有房地產收入

家裡本身就是經營事業

在IT、半導體或外商大企業工作

那時候,我心裡第一次浮現了「投資」「創業」這些關鍵字。

再加上,日本不斷加稅的新聞與各種政策問題,讓我試算了一下未來回到日本後的薪水與稅金,發現也許在台灣繼續工作、以台灣的稅制來處理,反而比較有利。

也因為疫情的遠距辦公,我和太太有更多時間討論這些事,開始認真思考我們生活的樣貌,並逐漸改變了想法。

Vol.3 將會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會想要脫離大企業的體系。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