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該轉職還是離職呢?」
簡短的問題,背後往往藏著一段深層的掙扎。我們邀請今天的相談者Y,先談談他的背景:
「目前的公司是中小型穩定企業,在待遇與彈性上算是還不錯,但整體氛圍偏保守,變動少,也缺乏創新與對外的連結。」
Y說,這樣的環境雖然安全,卻也讓他漸漸感到停滯。他越來越在意「成長的感覺」,不想再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完一份工作。他曾多次試圖在體制內推動變化,但往往只是徒勞。
某次內部慶功的會議上,當大家正在討論行銷策略時,有人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折扣才是關鍵啦,其他不用管太多。」那句話讓他怔住,像是突然被提醒了,原來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內心所相信的價值,已經產生了裂縫。
他明白現實的顧慮——收入、支出、生活的穩定性,但比這些更讓他耗損的,是長期陷在「想做點什麼卻始終動不了」的狀態裡。那種停滯感,不是工作內容的枯燥,而是明知道有更好的做法,卻始終提不上來、做不到。
後來,他開始嘗試一些小規模的合作計畫,偶爾也會私下幫忙牽線、介紹適合的出版資源給有需要的人。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動,未必能立刻帶來改變,但卻讓他感受到一點點掌控感。至少,在有限的空間裡,他還能選擇自己相信的方式,繼續前進。
我對Y說:「或許你已經在往那個方向靠近了,只是這段過渡期需要耐心,也需要你更清楚地評估風險與條件。」
我們一起討論:有哪些條件,是他現在無法再忍受的?又有哪些條件,是未來職涯選擇中必須滿足的?比起追求完美的出路,反而是這些「不能退讓的底線」,更能幫助他做出判斷。
相談快結束時,Y忽然問我:「你覺得,那些拒絕改變的公司,最後會怎樣?」
我回答他:「如果短期內沒有財務危機,也許不會馬上怎樣。但一間公司選擇停在原地,也就意味著它跟未來的距離越來越遠。」
所謂的「轉職」,有時候不只是換一份工作而已,而是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與價值感。與其糾結走不走,不如想一想——你正在往哪裡前進?又,願意為了那個方向,走多遠?
圖說:
李惠貞《成為自由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律與責任,而不是放任或不守規矩。」
「到底應該轉職還是離職呢?」
簡短的問題,背後往往藏著一段深層的掙扎。我們邀請今天的相談者Y,先談談他的背景:
「目前的公司是中小型穩定企業,在待遇與彈性上算是還不錯,但整體氛圍偏保守,變動少,也缺乏創新與對外的連結。」
Y說,這樣的環境雖然安全,卻也讓他漸漸感到停滯。他越來越在意「成長的感覺」,不想再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完一份工作。他曾多次試圖在體制內推動變化,但往往只是徒勞。
某次內部慶功的會議上,當大家正在討論行銷策略時,有人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折扣才是關鍵啦,其他不用管太多。」那句話讓他怔住,像是突然被提醒了,原來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內心所相信的價值,已經產生了裂縫。
他明白現實的顧慮——收入、支出、生活的穩定性,但比這些更讓他耗損的,是長期陷在「想做點什麼卻始終動不了」的狀態裡。那種停滯感,不是工作內容的枯燥,而是明知道有更好的做法,卻始終提不上來、做不到。
後來,他開始嘗試一些小規模的合作計畫,偶爾也會私下幫忙牽線、介紹適合的出版資源給有需要的人。那些看似微小的行動,未必能立刻帶來改變,但卻讓他感受到一點點掌控感。至少,在有限的空間裡,他還能選擇自己相信的方式,繼續前進。
我對Y說:「或許你已經在往那個方向靠近了,只是這段過渡期需要耐心,也需要你更清楚地評估風險與條件。」
我們一起討論:有哪些條件,是他現在無法再忍受的?又有哪些條件,是未來職涯選擇中必須滿足的?比起追求完美的出路,反而是這些「不能退讓的底線」,更能幫助他做出判斷。
相談快結束時,Y忽然問我:「你覺得,那些拒絕改變的公司,最後會怎樣?」
我回答他:「如果短期內沒有財務危機,也許不會馬上怎樣。但一間公司選擇停在原地,也就意味著它跟未來的距離越來越遠。」
所謂的「轉職」,有時候不只是換一份工作而已,而是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與價值感。與其糾結走不走,不如想一想——你正在往哪裡前進?又,願意為了那個方向,走多遠?
圖說:
李惠貞《成為自由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律與責任,而不是放任或不守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