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編
「我在出版業的經歷非常資淺。但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也很讓我懷疑我是不是該繼續在出版業待下去...
加班責任制、跟進公司之前完全沒想過的職責範圍,還有公司老人倚老賣老的行為(非常嚴重的中間人才斷層),種種都讓我懷疑自己加入這個產業的決定。這是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但我現在已經有想離職的念頭了。」
最近書業相談室遇到不少帶有『離職』警訊的相談需求,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想先了解,對相談人N而言,有沒有能夠促使工作變好的契機?
我回應N:「你很勇敢,願意在出版業大環境不佳的時候入行,從你的文字裡讀到很多徬徨與無奈,也能理解這份心情。如果短期內環境還無法改變,那我會建議可以先試著:和主管討論目前的工作內容是否有超量的問題,或者檢視自己在工作流程上有沒有可以簡化、調整的空間。
也可以試著和更資深的同事聊聊,看他們是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外部的出版課程(例如紀州庵)也可以考慮看看,當作是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如果這些都嘗試過之後,還是覺得不舒適、不適合,那再來思考是否離開,或許會比較清楚、比較踏實。」
H編則回應:「組織規模和年資,以及內部分工、教育訓練、面試資訊揭露、入職時的工作交接和Mentor互動,都會影響工作分配量的多寡和適應速度。同職務前輩同事與主管的工作量,是否也如此,這樣才能在公司內做橫向比較。
有離職念頭是個很好的警訊,可以把自己跟職場狀況拉出一個距離,盤點看看目前自己進入職場的預期與現實,符合多少?有達成哪些自己的目標?目前已有的收穫是什麼?通常一年工作才會把所有工作進展都走過一遍,新手藉此摸熟流程,打好基本盤。第二年就有機會讓自己有發揮,投變化球,或更有主控感。
倚老賣老的老人、中間人才斷層,都不是可以樂觀的觀察線索。如果還有餘裕,可以看看公司經營的利基優勢在哪?倚老賣老的,是真本事還是僵化的傳統?公司流動率和氣氛,這些都有助於判斷自己的工作量和職涯在此,是投資機會還是風險。」
又過了一陣子,我們收到了N的回信,表示因為工作繁忙,也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心情、慢慢組織想說的話。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職工作。也許是因為還在適應的階段,又或許是初入職場本就會面對一些落差,我分不清讓我感到失望的是出版業本身,還是台灣整體的勞動環境。
不像其他人進入這行前已有心理準備,我當時幾乎沒有做功課,單純是因為對『書』的熱愛就踏進了這個領域。對當時的我而言,出版就像是夢一般的存在。直到實際進入職場,才慢慢意識到,熱情雖然珍貴,但也無法完全支撐每日繁雜而高度責任制的工作。」
N也坦白說,即使這份工作有很多讓人疲憊的時候,也因為這份工作,自己得以深刻參與書的生命週期,看著一本書從國外代理的簡介,變成讀者手中的實體書。翻開版權頁時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這中間雖不是每一環都很浪漫,但依然讓他感到滿足。
在書展期間和各國出版人開會,真的讓他非常、非常快樂。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共鳴感,能和同樣愛書的人討論、分享,會讓N再次相信自己走進這個行業是有原因的。
「老實說,有時我也會懷疑,是不是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太過理想化,才會對現實產生這麼大的落差。不過,我想,這也不全然是一件壞事。至少我知道自己還是愛書的,還是願意為書努力。就像H編提醒的,我會慢慢拉開距離,重新整理目前這份工作的意義,並審慎地思考接下來的方向。謝謝你們願意聽我說這麼多,也給了我那麼多實際又溫柔的建議。」
願意說出口,就是很大的勇氣。願我們都能在每一次疑問與不安中,練習釐清、嘗試行動、重新定位。
圖說:
我推薦了天下雜誌出版的《好好休息》這本書給N。在忙碌的生活裡,好好休息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值得我們用心練習。
撰文:E編
「我在出版業的經歷非常資淺。但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也很讓我懷疑我是不是該繼續在出版業待下去...
加班責任制、跟進公司之前完全沒想過的職責範圍,還有公司老人倚老賣老的行為(非常嚴重的中間人才斷層),種種都讓我懷疑自己加入這個產業的決定。這是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但我現在已經有想離職的念頭了。」
最近書業相談室遇到不少帶有『離職』警訊的相談需求,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想先了解,對相談人N而言,有沒有能夠促使工作變好的契機?
我回應N:「你很勇敢,願意在出版業大環境不佳的時候入行,從你的文字裡讀到很多徬徨與無奈,也能理解這份心情。如果短期內環境還無法改變,那我會建議可以先試著:和主管討論目前的工作內容是否有超量的問題,或者檢視自己在工作流程上有沒有可以簡化、調整的空間。
也可以試著和更資深的同事聊聊,看他們是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外部的出版課程(例如紀州庵)也可以考慮看看,當作是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如果這些都嘗試過之後,還是覺得不舒適、不適合,那再來思考是否離開,或許會比較清楚、比較踏實。」
H編則回應:「組織規模和年資,以及內部分工、教育訓練、面試資訊揭露、入職時的工作交接和Mentor互動,都會影響工作分配量的多寡和適應速度。同職務前輩同事與主管的工作量,是否也如此,這樣才能在公司內做橫向比較。
有離職念頭是個很好的警訊,可以把自己跟職場狀況拉出一個距離,盤點看看目前自己進入職場的預期與現實,符合多少?有達成哪些自己的目標?目前已有的收穫是什麼?通常一年工作才會把所有工作進展都走過一遍,新手藉此摸熟流程,打好基本盤。第二年就有機會讓自己有發揮,投變化球,或更有主控感。
倚老賣老的老人、中間人才斷層,都不是可以樂觀的觀察線索。如果還有餘裕,可以看看公司經營的利基優勢在哪?倚老賣老的,是真本事還是僵化的傳統?公司流動率和氣氛,這些都有助於判斷自己的工作量和職涯在此,是投資機會還是風險。」
又過了一陣子,我們收到了N的回信,表示因為工作繁忙,也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心情、慢慢組織想說的話。
「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職工作。也許是因為還在適應的階段,又或許是初入職場本就會面對一些落差,我分不清讓我感到失望的是出版業本身,還是台灣整體的勞動環境。
不像其他人進入這行前已有心理準備,我當時幾乎沒有做功課,單純是因為對『書』的熱愛就踏進了這個領域。對當時的我而言,出版就像是夢一般的存在。直到實際進入職場,才慢慢意識到,熱情雖然珍貴,但也無法完全支撐每日繁雜而高度責任制的工作。」
N也坦白說,即使這份工作有很多讓人疲憊的時候,也因為這份工作,自己得以深刻參與書的生命週期,看著一本書從國外代理的簡介,變成讀者手中的實體書。翻開版權頁時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這中間雖不是每一環都很浪漫,但依然讓他感到滿足。
在書展期間和各國出版人開會,真的讓他非常、非常快樂。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共鳴感,能和同樣愛書的人討論、分享,會讓N再次相信自己走進這個行業是有原因的。
「老實說,有時我也會懷疑,是不是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太過理想化,才會對現實產生這麼大的落差。不過,我想,這也不全然是一件壞事。至少我知道自己還是愛書的,還是願意為書努力。就像H編提醒的,我會慢慢拉開距離,重新整理目前這份工作的意義,並審慎地思考接下來的方向。謝謝你們願意聽我說這麼多,也給了我那麼多實際又溫柔的建議。」
願意說出口,就是很大的勇氣。願我們都能在每一次疑問與不安中,練習釐清、嘗試行動、重新定位。
圖說:
我推薦了天下雜誌出版的《好好休息》這本書給N。在忙碌的生活裡,好好休息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值得我們用心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