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兒子在回家的路上,聊起一位朋友。
他在聚會上笑著說:
「我一點也不怕死,生命就是這樣,回歸宇宙。假如明天死了,我一點都不怕。」
我聽著,只是淡淡一笑,沒有接話。
心裡卻忍不住升起一個念頭——你其實還不知道死是什麼,又怎麼能說自己不怕呢?
不是我苛刻,而是我知道,很多人口中的「不怕死」,只是因為把死想得太單純:
像一盞燈滅了,一個旅程結束了,或是一縷煙回到天空。
兒子聽著,笑笑說:
「如果你今天沒跟我解釋,我也會以為死只是那樣吧。原來想像裡的死,總是夢幻的。」
可是佛法告訴我們,死不是如此精簡的結束。
它是一道門——門後,不是虛空的靜默,而是業力與習氣推著你,走向下一段因緣。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看著長輩一點一滴走向死亡,讓我們再也不敢輕易說「我不怕死」。
因為怕的,不是死的那一瞬間,而是那一刻到來時,心識被無明和業力牽走,再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死,不是突然闖進門的陌生人。
它常常提前坐下來,陪你一起過日子——
有時是記憶先走,有時是力氣先走,
有時甚至是你自己,逐漸不再認得自己。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練習。
兒子靜靜聽著,問我:「所以,真正的不怕死,是……?」
「是有力量在那一刻安住。」我回答。
「是你早已用這一生準備好,讓自己的心不被恐懼拖走,不被貪戀牽走,不被習氣推走。也在生活裡的每一天,面對情緒的起伏時,去看見:你的心,是否正把力量耗費在念頭裡不斷編織的故事裡。」
「這也是你每天修行的原因嗎?」
我笑了:「對。活著,就是在練習怎麼死。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那一刻能選擇去處。」
路燈一盞一盞亮起,夜色像一條溫柔的河流慢慢流過我們。
我忽然覺得,我們的對話像是一場默契的預演——
他聽見我的願力,我看見他的覺察。
有一天,也許在他的生命裡,這些話會在該出現的時刻,安靜地浮現。
願我們死時,正念現前,不迷失於黑暗;
願我們不空手離去,而是帶著願力與慈悲,走向光明。
也願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能練習把心安住在光裡。
#生死學習
#佛法生活
那天,我和兒子在回家的路上,聊起一位朋友。
他在聚會上笑著說:
「我一點也不怕死,生命就是這樣,回歸宇宙。假如明天死了,我一點都不怕。」
我聽著,只是淡淡一笑,沒有接話。
心裡卻忍不住升起一個念頭——你其實還不知道死是什麼,又怎麼能說自己不怕呢?
不是我苛刻,而是我知道,很多人口中的「不怕死」,只是因為把死想得太單純:
像一盞燈滅了,一個旅程結束了,或是一縷煙回到天空。
兒子聽著,笑笑說:
「如果你今天沒跟我解釋,我也會以為死只是那樣吧。原來想像裡的死,總是夢幻的。」
可是佛法告訴我們,死不是如此精簡的結束。
它是一道門——門後,不是虛空的靜默,而是業力與習氣推著你,走向下一段因緣。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看著長輩一點一滴走向死亡,讓我們再也不敢輕易說「我不怕死」。
因為怕的,不是死的那一瞬間,而是那一刻到來時,心識被無明和業力牽走,再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死,不是突然闖進門的陌生人。
它常常提前坐下來,陪你一起過日子——
有時是記憶先走,有時是力氣先走,
有時甚至是你自己,逐漸不再認得自己。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練習。
兒子靜靜聽著,問我:「所以,真正的不怕死,是……?」
「是有力量在那一刻安住。」我回答。
「是你早已用這一生準備好,讓自己的心不被恐懼拖走,不被貪戀牽走,不被習氣推走。也在生活裡的每一天,面對情緒的起伏時,去看見:你的心,是否正把力量耗費在念頭裡不斷編織的故事裡。」
「這也是你每天修行的原因嗎?」
我笑了:「對。活著,就是在練習怎麼死。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那一刻能選擇去處。」
路燈一盞一盞亮起,夜色像一條溫柔的河流慢慢流過我們。
我忽然覺得,我們的對話像是一場默契的預演——
他聽見我的願力,我看見他的覺察。
有一天,也許在他的生命裡,這些話會在該出現的時刻,安靜地浮現。
願我們死時,正念現前,不迷失於黑暗;
願我們不空手離去,而是帶著願力與慈悲,走向光明。
也願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能練習把心安住在光裡。
#生死學習
#佛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