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作者:Anya Kamenetz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7/24
一.為什麼讀這本書?
說實話,當父母的我們,或多或少都對孩子用3C有點焦慮。當孩子哭鬧時,一支平板、一隻手機,往往比任何玩具更能「立竿見影」地安撫他們。但這樣做,心裡卻也常浮現罪惡感。這本書,正是給我們這些在焦慮與現實中拉扯的父母,另一種安心的解答。
二.書中幾個重要觀點
1. 父母怎麼用,孩子就怎麼學
還記得小時候,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只有固定頻道可看,甚至還有收播時間。那時候的大人,常常會說「電視看太多會變笨」。如今換成了手機和平板,換湯不換藥。
🔅 小故事:一位媽媽自認自己是好榜樣,因為她從不讓孩子一個人用平板。可孩子卻說:「可是妳每天吃飯都在滑手機啊!」父母的身教,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刻。
2. 真正的危險,不在螢幕,而在忽視
研究顯示,父母在顧著滑手機時,孩子受傷的比例更高。因為當下的專注力不在孩子身上,意外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 小故事:我想起曾在咖啡館看到的一幕,年輕媽媽低頭滑手機,嬰兒推車裡的小寶寶先笑、再出聲,最後哭到聲嘶力竭,媽媽才驚覺。那一刻我明白,孩子要的不是螢幕,而是父母的眼神與回應。
3. 與其禁止,不如參與
許多父母以為「規定孩子少用」才是解決之道。但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陪伴與討論。當孩子還願意向你展示他喜歡的遊戲,還願意問你「媽媽你知道這是什麼嗎?」的時候,就是我們建立溝通橋樑的最好時機。
4. 正向使用,科技是好幫手
從《芝麻街》到《小老虎丹尼爾》,好的節目能帶來學習與同理心的成長;從Minecraft到繪圖app,孩子能發揮創造力,甚至有醫師利用遊戲幫助注意力不足或閱讀障礙的孩子。
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和孩子一起討論內容,而不是只把3C當成「電子保母」。
三.一起為家人量身打造「數位餐桌」
作者提醒我們:3C使用就像飲食(這個觀念我超愛的!)。不是全然禁止,而是學習分寸。一起使用,交流彼此的價值觀,就像全家一起準備餐點一樣,孩子會因此吃到更多健康的蔬菜。
👉 啟發:
「別急著奪走孩子的螢幕,先給他/她 你專注的眼神;別急著管控他的點擊,先和他一起點開那份好奇。」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推薦大家購買閱讀收藏!^^
一本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作者:Anya Kamenetz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7/24
一.為什麼讀這本書?
說實話,當父母的我們,或多或少都對孩子用3C有點焦慮。當孩子哭鬧時,一支平板、一隻手機,往往比任何玩具更能「立竿見影」地安撫他們。但這樣做,心裡卻也常浮現罪惡感。這本書,正是給我們這些在焦慮與現實中拉扯的父母,另一種安心的解答。
二.書中幾個重要觀點
1. 父母怎麼用,孩子就怎麼學
還記得小時候,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只有固定頻道可看,甚至還有收播時間。那時候的大人,常常會說「電視看太多會變笨」。如今換成了手機和平板,換湯不換藥。
🔅 小故事:一位媽媽自認自己是好榜樣,因為她從不讓孩子一個人用平板。可孩子卻說:「可是妳每天吃飯都在滑手機啊!」父母的身教,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刻。
2. 真正的危險,不在螢幕,而在忽視
研究顯示,父母在顧著滑手機時,孩子受傷的比例更高。因為當下的專注力不在孩子身上,意外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 小故事:我想起曾在咖啡館看到的一幕,年輕媽媽低頭滑手機,嬰兒推車裡的小寶寶先笑、再出聲,最後哭到聲嘶力竭,媽媽才驚覺。那一刻我明白,孩子要的不是螢幕,而是父母的眼神與回應。
3. 與其禁止,不如參與
許多父母以為「規定孩子少用」才是解決之道。但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陪伴與討論。當孩子還願意向你展示他喜歡的遊戲,還願意問你「媽媽你知道這是什麼嗎?」的時候,就是我們建立溝通橋樑的最好時機。
4. 正向使用,科技是好幫手
從《芝麻街》到《小老虎丹尼爾》,好的節目能帶來學習與同理心的成長;從Minecraft到繪圖app,孩子能發揮創造力,甚至有醫師利用遊戲幫助注意力不足或閱讀障礙的孩子。
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和孩子一起討論內容,而不是只把3C當成「電子保母」。
三.一起為家人量身打造「數位餐桌」
作者提醒我們:3C使用就像飲食(這個觀念我超愛的!)。不是全然禁止,而是學習分寸。一起使用,交流彼此的價值觀,就像全家一起準備餐點一樣,孩子會因此吃到更多健康的蔬菜。
👉 啟發:
「別急著奪走孩子的螢幕,先給他/她 你專注的眼神;別急著管控他的點擊,先和他一起點開那份好奇。」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推薦大家購買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