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專家說:「要多跟孩子聊天。」
但我總覺得,這句話若只是口號,其實有點空。因為「聊天」本來就是一件自然放鬆的事,它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流動——不慌不忙,說出心裡的點滴,不是帶著八卦的好奇,也不是像偵探一樣追問到底,而是一種真誠的陪伴與接受。
於是,我看見許多父母興致勃勃地決定:「好吧,今天開始我要和孩子多聊聊!」
結果往往卻是:孩子只是簡單回了幾句,話題馬上卡住。最後父母覺得:「果然,他不想跟我聊。」
還有一些「幸運」的父母,孩子真的願意掏心掏肺,把心裡話說了出來。可是考驗才正要開始:父母能不能坦然接受那些話?
如果一個家裡本來沒有聊天習慣,突然想「熱絡」起來,一旦孩子說到父母不想面對的部分,反應往往是又叫又痛、甚至發火。對孩子來說,這就更像一個鐵證:「你看吧,我就知道,根本不能講。」
言談中的雷點,常常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內心的匱乏。因為我們渴望被需要,不小心把「填補我」的責任壓到孩子身上。孩子只是正常地長大、逐漸拉開距離,卻要承受「不被需要」的恐懼。
於是有人問我:「那你怎麼跟孩子聊天的呢?」
我回想這一路,其實沒有什麼訣竅。我從來不靠客套問句來製造對話,比如「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這樣的提問常常換來「還好」或「沒什麼」。
我只是讓孩子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他們願意開口,我都會認真聽。
我記得在他們小的時候,放學回到家,我坐在沙發上看書。他們書包還沒放下,就一個個往沙發裡靠,開始講不停。那不是我問出來的,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這裡安全,可以自然說出想法。
後來,他們的話題越來越多:同學的互動、老師的期待、朋友之間的摩擦。聽著他們爭論、分享,我常常覺得感動,也欣賞他們能清楚地表達自己。
而我自己,在他們這個年紀,卻總是小心翼翼,擔心一句話會不會讓人不喜歡。
如今,我反而從孩子身上,學會了勇敢。
我們會聊人,聊事件,聊彼此的感受;也一起練習同理心。我會說我的想法,但不要求他們一定聽我的。
所以我必須說:我與孩子之間的聊天,不是靠一招半式的「登天祕笈」建立起來的,而是一點一滴陪伴、信任與安全感的累積。
真正的耐心聆聽,
不是要求孩子只說「好聽的話」,也不是急著替他處理一切,
是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允許他去承擔、去跌撞、去長成自己。
真正的慈悲,有時候就是「允許」。
允許孩子說出真實,
允許自己被觸動,
也允許一切因果各自完成。
常常聽到一些專家說:「要多跟孩子聊天。」
但我總覺得,這句話若只是口號,其實有點空。因為「聊天」本來就是一件自然放鬆的事,它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流動——不慌不忙,說出心裡的點滴,不是帶著八卦的好奇,也不是像偵探一樣追問到底,而是一種真誠的陪伴與接受。
於是,我看見許多父母興致勃勃地決定:「好吧,今天開始我要和孩子多聊聊!」
結果往往卻是:孩子只是簡單回了幾句,話題馬上卡住。最後父母覺得:「果然,他不想跟我聊。」
還有一些「幸運」的父母,孩子真的願意掏心掏肺,把心裡話說了出來。可是考驗才正要開始:父母能不能坦然接受那些話?
如果一個家裡本來沒有聊天習慣,突然想「熱絡」起來,一旦孩子說到父母不想面對的部分,反應往往是又叫又痛、甚至發火。對孩子來說,這就更像一個鐵證:「你看吧,我就知道,根本不能講。」
言談中的雷點,常常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內心的匱乏。因為我們渴望被需要,不小心把「填補我」的責任壓到孩子身上。孩子只是正常地長大、逐漸拉開距離,卻要承受「不被需要」的恐懼。
於是有人問我:「那你怎麼跟孩子聊天的呢?」
我回想這一路,其實沒有什麼訣竅。我從來不靠客套問句來製造對話,比如「今天在學校還好嗎?」這樣的提問常常換來「還好」或「沒什麼」。
我只是讓孩子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他們願意開口,我都會認真聽。
我記得在他們小的時候,放學回到家,我坐在沙發上看書。他們書包還沒放下,就一個個往沙發裡靠,開始講不停。那不是我問出來的,而是因為他們知道這裡安全,可以自然說出想法。
後來,他們的話題越來越多:同學的互動、老師的期待、朋友之間的摩擦。聽著他們爭論、分享,我常常覺得感動,也欣賞他們能清楚地表達自己。
而我自己,在他們這個年紀,卻總是小心翼翼,擔心一句話會不會讓人不喜歡。
如今,我反而從孩子身上,學會了勇敢。
我們會聊人,聊事件,聊彼此的感受;也一起練習同理心。我會說我的想法,但不要求他們一定聽我的。
所以我必須說:我與孩子之間的聊天,不是靠一招半式的「登天祕笈」建立起來的,而是一點一滴陪伴、信任與安全感的累積。
真正的耐心聆聽,
不是要求孩子只說「好聽的話」,也不是急著替他處理一切,
是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允許他去承擔、去跌撞、去長成自己。
真正的慈悲,有時候就是「允許」。
允許孩子說出真實,
允許自己被觸動,
也允許一切因果各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