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諾耶.瑟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拿起這本《成為原本的自己》,其實是一種召喚。標題很直白,卻直指每個人最深的渴望:我究竟是誰?我能不能活成最真實的樣子?


在這個社會裡,我們常常背負著外在的期待。學生時要考高分、出社會要有穩定收入、成家後要扮演孝順的子女、稱職的伴侶與父母。於是我們很容易被框架捆住,甚至忘了,內心那個「原本的自己」還存在著。


這本書透過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帶來十二種人格原型:照顧者、創造者、追尋者、戰士、智者、愛人、統治者、小丑、天真者、魔法師、孤兒、反叛者。每一個原型就像是我們心中的角色,有時輪番上陣,有時彼此拉扯。



原型像是一面面鏡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彷彿走進一座心靈的殿堂。裡面有十二面鏡子,每一面都映照出我某個時刻的狀態。


我在工作裡常常成為「戰士」:不斷努力、不怕挑戰,想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在面對家人或朋友時,我又化身成「照顧者」:總是先想著別人,卻忽略了自己也需要被擁抱。

而在夜深人靜時,那個「追尋者」會浮現出來,帶著不安與渴望,想要找到更廣闊的世界,想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些原型並不互相矛盾,而是共同組成了「我」。它們提醒我,我不需要用單一的標籤去定義自己,因為完整的自我是多面的。



「成為自己」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接納多重面向


過去,我總想快速找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讀完這本書,我反而學會放下這份焦慮。


原來,「成為原本的自己」不是在尋找一個完美且固定的形象,而是在不同的時刻,允許不同的原型表達。當我需要勇敢時,讓戰士站出來;當我需要創意時,呼喚創造者;當我想要連結他人,就擁抱內心的愛人。


人生並不是單選題,而是一首多聲部的合奏。接受這一點,我才真正鬆了一口氣。



生活中的應用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理論,而是能放進生活。

在遇到衝突時,我會問自己:此刻是「戰士」過度掌控了嗎?是否可以讓「智者」出來提醒我要冷靜?

在感到空虛時,我會想:是不是「追尋者」的聲音在呼喊?或許我該給自己一段旅程,去找回失落的熱情。


這些原型像是內心的指南針,讓我更敏銳地看見自己,也更能理解別人。當我看到某個朋友總是照顧大家卻忽略自己,我就會想到「照顧者」的陰影面——過度犧牲。這讓我更能同理,而不是批判。



最後的體悟


《成為原本的自己》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我們無需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只需要允許自己多面的存在。


成為自己,並不是抵達某個終點,而是持續在生活裡,誠實地與這些原型共處。它們有時候矛盾、有時候混亂,但那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模樣。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更有力量了。因為我知道,我不必把自己擠進一個狹窄的框架。我是戰士,也是追尋者;我是照顧者,也是反叛者。這些角色共同編織了我,而這樣的我,正是「原本的自己」。



📌 結語: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變成更好的人」的書,而是一本邀請你回到自己身邊的書。當我們願意理解並擁抱心中的十二種原型,我們就更能自在、踏實地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LäzzŸ-avatar-img
LäzzŸ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諾耶.瑟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拿起這本《成為原本的自己》,其實是一種召喚。標題很直白,卻直指每個人最深的渴望:我究竟是誰?我能不能活成最真實的樣子?


在這個社會裡,我們常常背負著外在的期待。學生時要考高分、出社會要有穩定收入、成家後要扮演孝順的子女、稱職的伴侶與父母。於是我們很容易被框架捆住,甚至忘了,內心那個「原本的自己」還存在著。


這本書透過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帶來十二種人格原型:照顧者、創造者、追尋者、戰士、智者、愛人、統治者、小丑、天真者、魔法師、孤兒、反叛者。每一個原型就像是我們心中的角色,有時輪番上陣,有時彼此拉扯。



原型像是一面面鏡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彷彿走進一座心靈的殿堂。裡面有十二面鏡子,每一面都映照出我某個時刻的狀態。


我在工作裡常常成為「戰士」:不斷努力、不怕挑戰,想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在面對家人或朋友時,我又化身成「照顧者」:總是先想著別人,卻忽略了自己也需要被擁抱。

而在夜深人靜時,那個「追尋者」會浮現出來,帶著不安與渴望,想要找到更廣闊的世界,想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些原型並不互相矛盾,而是共同組成了「我」。它們提醒我,我不需要用單一的標籤去定義自己,因為完整的自我是多面的。



「成為自己」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接納多重面向


過去,我總想快速找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讀完這本書,我反而學會放下這份焦慮。


原來,「成為原本的自己」不是在尋找一個完美且固定的形象,而是在不同的時刻,允許不同的原型表達。當我需要勇敢時,讓戰士站出來;當我需要創意時,呼喚創造者;當我想要連結他人,就擁抱內心的愛人。


人生並不是單選題,而是一首多聲部的合奏。接受這一點,我才真正鬆了一口氣。



生活中的應用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理論,而是能放進生活。

在遇到衝突時,我會問自己:此刻是「戰士」過度掌控了嗎?是否可以讓「智者」出來提醒我要冷靜?

在感到空虛時,我會想:是不是「追尋者」的聲音在呼喊?或許我該給自己一段旅程,去找回失落的熱情。


這些原型像是內心的指南針,讓我更敏銳地看見自己,也更能理解別人。當我看到某個朋友總是照顧大家卻忽略自己,我就會想到「照顧者」的陰影面——過度犧牲。這讓我更能同理,而不是批判。



最後的體悟


《成為原本的自己》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我們無需成為別人眼中的樣子,只需要允許自己多面的存在。


成為自己,並不是抵達某個終點,而是持續在生活裡,誠實地與這些原型共處。它們有時候矛盾、有時候混亂,但那就是我們最真實的模樣。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更有力量了。因為我知道,我不必把自己擠進一個狹窄的框架。我是戰士,也是追尋者;我是照顧者,也是反叛者。這些角色共同編織了我,而這樣的我,正是「原本的自己」。



📌 結語: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變成更好的人」的書,而是一本邀請你回到自己身邊的書。當我們願意理解並擁抱心中的十二種原型,我們就更能自在、踏實地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LäzzŸ-avatar-img
LäzzŸ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