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形演變
甲骨文:像一個長管狀的樂器,上端張口,用來發聲。
金文(兩周時期):形體更明確,逐漸加上「口」的符號,突出與說話、宣告的關係。
秦小篆:字形更規範,上部像「口」,下方是象徵聲音或語辭的符號。
隸書至今:逐步演變為現在的「言」字。
2.本義
《說文解字》:言,長筒樂器形,用以宣告。
也就是說,最早的「言」不只是「說話」,而是「發聲、宣告」,帶有公開傳達的意味。
3.字義引申
從「宣告」→「言語」→「言說」→「話語、語言」。
所以「言」字承載的核心,不只是「嘴裡說出來的話」,而是要讓人聽見、理解的表達。
重新思考:
說話其實不是單純的嘴巴動作,而是帶有「宣告」與「對人負責」的意味。
在古代,「言」往往是公開的,說出去就代表承諾與態度,所以言語要謹慎。
放到現代生活,我們每天說很多話,但常常隨口而出,未必深思。若能記住「言」的本意 —— 說出口的話,是要能承擔的表達,那麼我們對言語就會更慎重,也更有力量。
1.字形演變
甲骨文:像一個長管狀的樂器,上端張口,用來發聲。
金文(兩周時期):形體更明確,逐漸加上「口」的符號,突出與說話、宣告的關係。
秦小篆:字形更規範,上部像「口」,下方是象徵聲音或語辭的符號。
隸書至今:逐步演變為現在的「言」字。
2.本義
《說文解字》:言,長筒樂器形,用以宣告。
也就是說,最早的「言」不只是「說話」,而是「發聲、宣告」,帶有公開傳達的意味。
3.字義引申
從「宣告」→「言語」→「言說」→「話語、語言」。
所以「言」字承載的核心,不只是「嘴裡說出來的話」,而是要讓人聽見、理解的表達。
重新思考:
說話其實不是單純的嘴巴動作,而是帶有「宣告」與「對人負責」的意味。
在古代,「言」往往是公開的,說出去就代表承諾與態度,所以言語要謹慎。
放到現代生活,我們每天說很多話,但常常隨口而出,未必深思。若能記住「言」的本意 —— 說出口的話,是要能承擔的表達,那麼我們對言語就會更慎重,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