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治癒,求陪伴』
~在第四期肺癌的指引中,看見人文的溫柔與覺醒
我們活在一個被「標籤」定義的世界。
年齡、性別、職業、財富、疾病、身材、容貌、出身、地位……每一個標籤都像是貼在身上的符號,告訴別人我們是誰,也告訴自己,我們只能是誰。
而在醫療裡,標籤則更為精細。
在肺癌的領域裡,EGFR突變、ALK重排、PD-L1表現、腦轉移、肝轉移……這些分子與影像的語言,像是現代醫學的咒語,決定了病人能不能接受某種治療...
甚至,能不能多活幾個月。
從佛法的觀點:「一切法無我。」
標籤不是本質,它只是暫時的現象,是緣起的結果。
真正的醫療,從來不是為了貼標籤,
而是為了看見標籤背後那個活生生的人。
最近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更新了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指引。
這份指引,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醫療態度的轉變。
它告訴我們,治療必須「個人化」。
根據腫瘤的分子特徵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
它不再是一體適用的標準流程,
而是像量身訂做的衣服,
需要醫師細細裁剪、縫合。
這份指引也告訴我們,免疫療法的角色正在擴大。
PD-L1的表現,不只是數值,
而是身體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對話。
對於無法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
免疫療法成為一種希望,也是一種等待。
化療,這個曾被視為「粗暴」的治療方式
在指引中仍被保留。
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精準醫療的時代
有些患者仍需要最基本的支持。
不是因為化療最好,而是因為它仍能陪伴。
腦轉移的處理,也不再只是技術性的選擇
而是根據症狀與腫瘤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放射方式。
這是一種「聽見」病人身體的方式
而不是「控制」病情的手段。
最讓我感動的,是指引最後的提醒:
早期整合緩和醫療。
這不是放棄,而是尊重。
不是治癒,而是陪伴。
它讓我們記得,醫療的終點不是延長生命
而是讓生命在最後的時光裡,仍保有珍貴的尊嚴與溫柔。
這份指引的更新,不只是科學的進步
更是人性的覺醒。
它讓我們看見,醫療不只是技術的堆疊
而是對生命的理解與回應。
願我們在每一次診斷與治療中,都能記得:
病人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正在經歷生命的靈魂。
而我們,不是要改變他們的命運
而是要陪他們走過其命運的一段風景。
這樣的醫療
不是勝利,而是慈悲。
不是治癒,而是 金剛經裏的『還至本處』。
進一步閱讀:
『不求治癒,求陪伴』
~在第四期肺癌的指引中,看見人文的溫柔與覺醒
我們活在一個被「標籤」定義的世界。
年齡、性別、職業、財富、疾病、身材、容貌、出身、地位……每一個標籤都像是貼在身上的符號,告訴別人我們是誰,也告訴自己,我們只能是誰。
而在醫療裡,標籤則更為精細。
在肺癌的領域裡,EGFR突變、ALK重排、PD-L1表現、腦轉移、肝轉移……這些分子與影像的語言,像是現代醫學的咒語,決定了病人能不能接受某種治療...
甚至,能不能多活幾個月。
從佛法的觀點:「一切法無我。」
標籤不是本質,它只是暫時的現象,是緣起的結果。
真正的醫療,從來不是為了貼標籤,
而是為了看見標籤背後那個活生生的人。
最近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更新了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指引。
這份指引,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醫療態度的轉變。
它告訴我們,治療必須「個人化」。
根據腫瘤的分子特徵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
它不再是一體適用的標準流程,
而是像量身訂做的衣服,
需要醫師細細裁剪、縫合。
這份指引也告訴我們,免疫療法的角色正在擴大。
PD-L1的表現,不只是數值,
而是身體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對話。
對於無法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
免疫療法成為一種希望,也是一種等待。
化療,這個曾被視為「粗暴」的治療方式
在指引中仍被保留。
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精準醫療的時代
有些患者仍需要最基本的支持。
不是因為化療最好,而是因為它仍能陪伴。
腦轉移的處理,也不再只是技術性的選擇
而是根據症狀與腫瘤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放射方式。
這是一種「聽見」病人身體的方式
而不是「控制」病情的手段。
最讓我感動的,是指引最後的提醒:
早期整合緩和醫療。
這不是放棄,而是尊重。
不是治癒,而是陪伴。
它讓我們記得,醫療的終點不是延長生命
而是讓生命在最後的時光裡,仍保有珍貴的尊嚴與溫柔。
這份指引的更新,不只是科學的進步
更是人性的覺醒。
它讓我們看見,醫療不只是技術的堆疊
而是對生命的理解與回應。
願我們在每一次診斷與治療中,都能記得:
病人不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正在經歷生命的靈魂。
而我們,不是要改變他們的命運
而是要陪他們走過其命運的一段風景。
這樣的醫療
不是勝利,而是慈悲。
不是治癒,而是 金剛經裏的『還至本處』。
進一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