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勳的沙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PowerPoint 最初是為離線、桌面環境而設計。數十年的功能疊加使其成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應用程式。修改其核心功能(例如渲染引擎或資料模型)的風險極高,因為很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連鎖錯誤。


這一切的核心,源於「投影片 (Slide)」這個從物理世界繼承而來的概念。


在 PowerPoint 誕生之前,簡報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投影機或幻燈機。講者需要將內容繪製或印刷在透明的賽璐珞片(Acetate Sheets)或底片上。


PowerPoint 的設計目標,就是將這個物理過程數位化。因此,軟體中的「投影片」被刻意設計成一個模擬實體膠片的「數位畫布」。如同實體膠片有固定的尺寸(如 A4)和長寬比(如 4:3),數位投影片也是一個有限且固定的空間。

此外,實體膠片一旦製成,內容就不會移動。PowerPoint 繼承了這種靜態性,預設所有元素都應「待在原地」。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實現「所見即所得 (WYSIWYG)」,確保螢幕上的呈現能精確模擬最終的物理輸出(或投影)效果。

對於需要嚴格遵守品牌規範、製作複雜工程圖表或精確對齊大量元素(例如麥肯錫風格的圖表)的場景,這種對細節的絕對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無論在哪裡打開文件,版面都應保持一致(前提是字體存在)。


相較之下,Canva 和 Gamma 是「雲端原生 (Cloud-Native)」的,它們建立在現代化的技術堆疊(tech stack)之上,能更敏捷地開發和整合新技術(如即時協作、大型語言模型 API)。


它們的核心概念更接近「響應式網頁」而非「投影片」。系統會根據規則(例如:「標題下方應有 20 像素的間距」,「這三個區塊應平均分配空間」)來自動排列元素。內容是「流動的」。


正是因為 PowerPoint 缺乏這種流式佈局,任何內容的修改都可能引發一連串麻煩,需要大量手動調整座標。使用者才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對齊」和「微調」上。


如果說技術架構是第一個典範轉移,那麼用戶基礎就是第二個,而且是更難跨越的障礙。


微軟最大的資產——全球數億的企業用戶——同時也是其最大的負擔。企業高度依賴 PowerPoint 來打開和編輯幾十年前的重要文件。任何可能破壞舊文件格式的更新都是不可接受的。


這種對「向後相容性」的承諾,限制了引入顛覆性新架構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堅持使用 PowerPoint 的核心用戶,是大型企業、政府機構和教育單位。這些用戶最看重的是穩定性、安全性、極致的細節控制與相容性。


在許多專業環境中,PowerPoint 本身就定義了什麼是「專業的」簡報。人們已習慣其視覺風格和操作邏輯。用戶需要對簡報的每一個細節擁有絕對控制權,以符合企業的嚴格規範。相較之下,Gamma 的 AI 生成雖然快速,但其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對於習慣「逐字逐句打磨」的企業文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PowerPoint 體現的是「工具思維」。它提供一張空白畫布和一個龐大的工具箱。它賦予用戶最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用戶承擔最高的責任——用戶需要同時扮演作者和設計師的角色,這很容易導致「空白畫布恐懼症」。然而,PowerPoint 的核心用戶群,早已習得一套克服這種恐懼症的方式,甚至將其視為自己的核心技能。PowerPoint 複雜的介面(如 Ribbon 工具列)和繁多的選項雖然增加了認知負荷,但一旦熟練,用戶就很難接受這些「熟練度」有朝一日變得無用武之地。


與此相對,Canva 和 Gamma 最初專注於截然不同的客群:學生、個人用戶、新創公司和中小企業。他們需要的是「足夠好」、「快速」且「美觀」的解決方案。


Canva 的哲學是「設計民主化」:通過提供海量精美模板和易於拖放的組件,極大地降低了設計門檻,使用者無須成為 PowerPoint 設計師也能做出像樣的視覺效果。


Gamma 的哲學是「內容先於形式」:它引導用戶關注內容邏輯,然後利用 AI 自動化從構思到初稿的過程,解決了將模糊想法轉化為結構化簡報的難題。


Canva 和 Gamma 的操作不像 PowerPoint 那麼多元自由,而是提供有限但經過精心策劃的選項,以此提高了易用性。


因此,即便微軟深知 Canva/Gamma 的哲學與優勢,它仍必須優先滿足其付費核心用戶(企業、政府、學校)的需求。


對 PowerPoint 進行激進的、類似 Gamma 的改造,將會疏遠那些依賴專業控制權的用戶,從而危及核心營收。

這就是我們為何會看到,Co-pilot 在 PowerPoint 中的體驗如此「難用」且「卡頓」——它看起來就像是硬被塞進舊架構的功能,與原來的 Ribbon 工具列根本是兩套各行其是的思維,無法真正融合。

DateMeNow跟我約會吧-avatar-img
DateMeNow跟我約會吧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PowerPoint 最初是為離線、桌面環境而設計。數十年的功能疊加使其成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應用程式。修改其核心功能(例如渲染引擎或資料模型)的風險極高,因為很可能引發不可預知的連鎖錯誤。


這一切的核心,源於「投影片 (Slide)」這個從物理世界繼承而來的概念。


在 PowerPoint 誕生之前,簡報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投影機或幻燈機。講者需要將內容繪製或印刷在透明的賽璐珞片(Acetate Sheets)或底片上。


PowerPoint 的設計目標,就是將這個物理過程數位化。因此,軟體中的「投影片」被刻意設計成一個模擬實體膠片的「數位畫布」。如同實體膠片有固定的尺寸(如 A4)和長寬比(如 4:3),數位投影片也是一個有限且固定的空間。

此外,實體膠片一旦製成,內容就不會移動。PowerPoint 繼承了這種靜態性,預設所有元素都應「待在原地」。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實現「所見即所得 (WYSIWYG)」,確保螢幕上的呈現能精確模擬最終的物理輸出(或投影)效果。

對於需要嚴格遵守品牌規範、製作複雜工程圖表或精確對齊大量元素(例如麥肯錫風格的圖表)的場景,這種對細節的絕對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無論在哪裡打開文件,版面都應保持一致(前提是字體存在)。


相較之下,Canva 和 Gamma 是「雲端原生 (Cloud-Native)」的,它們建立在現代化的技術堆疊(tech stack)之上,能更敏捷地開發和整合新技術(如即時協作、大型語言模型 API)。


它們的核心概念更接近「響應式網頁」而非「投影片」。系統會根據規則(例如:「標題下方應有 20 像素的間距」,「這三個區塊應平均分配空間」)來自動排列元素。內容是「流動的」。


正是因為 PowerPoint 缺乏這種流式佈局,任何內容的修改都可能引發一連串麻煩,需要大量手動調整座標。使用者才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對齊」和「微調」上。


如果說技術架構是第一個典範轉移,那麼用戶基礎就是第二個,而且是更難跨越的障礙。


微軟最大的資產——全球數億的企業用戶——同時也是其最大的負擔。企業高度依賴 PowerPoint 來打開和編輯幾十年前的重要文件。任何可能破壞舊文件格式的更新都是不可接受的。


這種對「向後相容性」的承諾,限制了引入顛覆性新架構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堅持使用 PowerPoint 的核心用戶,是大型企業、政府機構和教育單位。這些用戶最看重的是穩定性、安全性、極致的細節控制與相容性。


在許多專業環境中,PowerPoint 本身就定義了什麼是「專業的」簡報。人們已習慣其視覺風格和操作邏輯。用戶需要對簡報的每一個細節擁有絕對控制權,以符合企業的嚴格規範。相較之下,Gamma 的 AI 生成雖然快速,但其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對於習慣「逐字逐句打磨」的企業文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PowerPoint 體現的是「工具思維」。它提供一張空白畫布和一個龐大的工具箱。它賦予用戶最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用戶承擔最高的責任——用戶需要同時扮演作者和設計師的角色,這很容易導致「空白畫布恐懼症」。然而,PowerPoint 的核心用戶群,早已習得一套克服這種恐懼症的方式,甚至將其視為自己的核心技能。PowerPoint 複雜的介面(如 Ribbon 工具列)和繁多的選項雖然增加了認知負荷,但一旦熟練,用戶就很難接受這些「熟練度」有朝一日變得無用武之地。


與此相對,Canva 和 Gamma 最初專注於截然不同的客群:學生、個人用戶、新創公司和中小企業。他們需要的是「足夠好」、「快速」且「美觀」的解決方案。


Canva 的哲學是「設計民主化」:通過提供海量精美模板和易於拖放的組件,極大地降低了設計門檻,使用者無須成為 PowerPoint 設計師也能做出像樣的視覺效果。


Gamma 的哲學是「內容先於形式」:它引導用戶關注內容邏輯,然後利用 AI 自動化從構思到初稿的過程,解決了將模糊想法轉化為結構化簡報的難題。


Canva 和 Gamma 的操作不像 PowerPoint 那麼多元自由,而是提供有限但經過精心策劃的選項,以此提高了易用性。


因此,即便微軟深知 Canva/Gamma 的哲學與優勢,它仍必須優先滿足其付費核心用戶(企業、政府、學校)的需求。


對 PowerPoint 進行激進的、類似 Gamma 的改造,將會疏遠那些依賴專業控制權的用戶,從而危及核心營收。

這就是我們為何會看到,Co-pilot 在 PowerPoint 中的體驗如此「難用」且「卡頓」——它看起來就像是硬被塞進舊架構的功能,與原來的 Ribbon 工具列根本是兩套各行其是的思維,無法真正融合。

DateMeNow跟我約會吧-avatar-img
DateMeNow跟我約會吧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