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 cover

Annie Chou的沙龍

76會員數
36內容數

Annie Chou的沙龍介紹

嗨,我是安妮,一名一九九三年出生於港都的教育工作者,現定居於雲林。

2017年,因著參與TFT的計畫(詳見註一)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也許會有很多人說,設計課程的功力,是評估一名教師專業與否的指標,而身為菜鳥教師的我,當時也在這樣的思想當中,載浮載沉地設計著學校的校本課程。

作為一所座落於田間的60人偏鄉中小型學校,社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大宗,以校本課程的精神來看,內涵自然脫離不了農業、土地、生態等指標。

完蛋了,我不但是教育圈裡的菜鳥,還是一個都市來的異鄉人。

我用盡了當時所有自己已知的方法,包含爬梳社區文本、鄉土教材、網路資料,設計出了一套為期十八週的跨年級校本課程,將課綱交到了校長、主任的手中時,卻得到了課程不合時宜、不接地氣的回饋。他們隨後輕輕的點醒我,「下班騎車回家的路上,看看田裡種的作物吧。我們學區的家長,可是沒人種芥菜的。妳的酸菜課程,在大埤其他地區,可能才適用。」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道理。想了解土地,最好的方式是走進去,跟它相處。

raw-image

因為有了這個提醒和發現,在接下來的三年,我一次又一次的帶著孩子走進土地,才發現,土地上的故事綿延不絕,隨著一次次走得更深入,你會看見土地的故事隨著你所了解的深度不斷地改寫著,土地的生命力,唯有切實踏上,才能在心底漾起漣漪。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張雍

褪下小學老師的衣裝,在有空的時候,我喜歡帶著底片相機,在巷弄裡迷路。透過觀景窗,慢慢地轉動鏡頭對焦,再輕巧地按下快門鍵,喀嚓一聲,將最好的陽光和最想留下的畫面,用剛好的時間,曝光在底片之上。

底片攝影這個興趣已經培養五年有餘了,每每看見不同的底片用著不一樣的發色,顯影在眼前時,驚喜之餘,難免有些惆悵,想著從拍下的那一刻,眼前的景就已經死去,只得等待重生。

raw-image

然而有些事情,未必有機會重生。

我們也不必悲觀地餵養恐懼,而這也是自己想要開設這個專題很大的原因。近期,因為設計土地課程、地方雜誌編寫的關係,有機會來來往往的穿梭在許多鄉村之間。我想,作為一個與土地密切相處的女子,若有機會,將所見著的景物拍攝下來,將自己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我想,這些如同退潮一般慢慢後退的東西,可能有機會以某種不一樣的形式重生。

如果妳/你對於土地的故事有所好奇,歡迎訂閱這個專題,我將不定時更新自己的田野觀察,讓文字、影像和感覺流動,並期待有一天,不論妳/你所在為何,都能夠在土地上,找到能夠落地生根的一隅,優雅地等待花開的那一天。


註一: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簡稱TFT)是致力於解決台灣「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兩年計畫同時投資孩子與青年,期望為台灣所有的孩子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

精選內容
avatar-avatar
Annie Chou
108年,是台灣所謂的地方創生元年。其實我也搞不太懂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只知道從那年之後,地方創生這個詞出現得十分頻繁。 前陣子,跟一群不同領域的雲林朋友組成了一個小小的讀書會,一起共讀《鄉下創業學》這本書,讀到瀨戶內藝術祭的案例時,突然領略當時這本書被夥伴推薦的原因了。
Thumbnail
brownshale-avatar-img
2021/05/06
之前看過您到雲林口湖的遊記,突然想到有個朋友在那裡負責"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的活動,感覺您可能有興趣、供您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long.artproject/ 最近幾周正請藝術家駐村共同創作,所以現在應該比較熱鬧了。他在當地已經耕耘許久,開辦了長青共食食堂、輔導海產銷售。 這些藝術祭之類活動最主要的目標,或許是凝聚當地居民的認同感、發掘社區的潛力與能量、解決生活上的不便並減緩人口外移的速度。真正要能吸引人口回流、達到所謂的「地方創生」,絕對需要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人長期勞力耕耘,一點點淺見。 關於他的紀錄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NrzK42jc0
Annie  Chou-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5/06
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很有感觸呀,謝謝你的分享:)成龍濕地的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一直以來都有在關注,會再找機會再訪的!(最近正逢學校社區的六房媽祖遶境活動,打算先追完媽祖,再撥時間往海線前進!) 其實覺得地方創生是一個非常龐大、錯綜複雜的命題,隨著物理上越加接近那些被賦予創生期待的鄉村,越覺得對於地方創生的認識真的太匱乏了。也謝謝你耐心地讀完了我的文章,給了這樣的回饋,很喜歡這樣的交流!
avatar-avatar
Annie Chou
剛開始接觸底片攝影的前兩年,大概是我最喜歡冒險的時候了。電影底片、過期底片、一般消費片、黑白底片、正片,只要坊間買得到的,我通通都拍過一輪。除此之外,我也在每個生活過的地方,都找到還有在做底片沖洗服務、價格也尚可的店家,讓我的記憶正確的顯影。
Thumbnail
亭安 Ann Lin -avatar-img
2021/07/13
我也喜歡Annie的這張藍綠色池上。 高中時,老師曾經帶著我們到暗房洗照片,那是很特別有趣的體驗,後來也很一直很希望能夠從拍到洗,全部自己來,不過,要有自己的暗房設備,實在太難了。
Annie  Chou-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7/14
謝謝Ann :) 現在也有一些店家有在教黑白手沖的課程,到最後發現自己準備材料、找到暗房、更重要的是要把親手拍的底片用不知道純不純熟的技術去洗,想起來就覺得~還是交給專業的好了 哈哈
avatar-avatar
Annie Chou
自從幾年前在雲林落地生根,離土地的距離近了,總會在假日的時光,悠哉地從住處散步到早市,從市場的農產感受四季。每年秋冬,小番茄盛產,我總會上市場挑選紅潤飽滿的小番茄,回家漬成一罐罐的酒漬蕃茄。說起來,這樣率性地用番茄在每一年的秋冬創作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Thumbnail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1/03/17
恭喜你的本篇文章獲得「釀電影主編私心獎」,並可獲得《釀電影》vol.03天涯咫尺:在電影裡和世界相遇雜誌1本。詳情敬請見此:https://vocus.cc/article/6034bc27fd89780001b9a048 再次感謝你以好文參與徵文活動,未來也請繼續多多支持!
擁有者
港都出產,教育與文化工作者。蹲點於雲林田間小學的期間,看見鄉村的美與愁。期間透過教育和鄉村的土地與人做朋友,喜歡抓著底片相機散策,與底片一起行光合作用,透過觀景窗,感受土地與人的關係,花期未定。有相關寫作計畫與稿件邀約,歡迎來信討論:[email protected]
追蹤最新動態, 和 76 位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