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安妮,一名一九九三年出生於港都的教育工作者,現定居於雲林。
2017年,因著參與TFT的計畫(詳見註一)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也許會有很多人說,設計課程的功力,是評估一名教師專業與否的指標,而身為菜鳥教師的我,當時也在這樣的思想當中,載浮載沉地設計著學校的校本課程。
作為一所座落於田間的60人偏鄉中小型學校,社區的產業以農業為大宗,以校本課程的精神來看,內涵自然脫離不了農業、土地、生態等指標。
完蛋了,我不但是教育圈裡的菜鳥,還是一個都市來的異鄉人。
我用盡了當時所有自己已知的方法,包含爬梳社區文本、鄉土教材、網路資料,設計出了一套為期十八週的跨年級校本課程,將課綱交到了校長、主任的手中時,卻得到了課程不合時宜、不接地氣的回饋。他們隨後輕輕的點醒我,「下班騎車回家的路上,看看田裡種的作物吧。我們學區的家長,可是沒人種芥菜的。妳的酸菜課程,在大埤其他地區,可能才適用。」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個道理。想了解土地,最好的方式是走進去,跟它相處。
因為有了這個提醒和發現,在接下來的三年,我一次又一次的帶著孩子走進土地,才發現,土地上的故事綿延不絕,隨著一次次走得更深入,你會看見土地的故事隨著你所了解的深度不斷地改寫著,土地的生命力,唯有切實踏上,才能在心底漾起漣漪。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張雍
褪下小學老師的衣裝,在有空的時候,我喜歡帶著底片相機,在巷弄裡迷路。透過觀景窗,慢慢地轉動鏡頭對焦,再輕巧地按下快門鍵,喀嚓一聲,將最好的陽光和最想留下的畫面,用剛好的時間,曝光在底片之上。
底片攝影這個興趣已經培養五年有餘了,每每看見不同的底片用著不一樣的發色,顯影在眼前時,驚喜之餘,難免有些惆悵,想著從拍下的那一刻,眼前的景就已經死去,只得等待重生。
然而有些事情,未必有機會重生。
我們也不必悲觀地餵養恐懼,而這也是自己想要開設這個專題很大的原因。近期,因為設計土地課程、地方雜誌編寫的關係,有機會來來往往的穿梭在許多鄉村之間。我想,作為一個與土地密切相處的女子,若有機會,將所見著的景物拍攝下來,將自己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我想,這些如同退潮一般慢慢後退的東西,可能有機會以某種不一樣的形式重生。
如果妳/你對於土地的故事有所好奇,歡迎訂閱這個專題,我將不定時更新自己的田野觀察,讓文字、影像和感覺流動,並期待有一天,不論妳/你所在為何,都能夠在土地上,找到能夠落地生根的一隅,優雅地等待花開的那一天。
註一: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簡稱TFT)是致力於解決台灣「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兩年計畫同時投資孩子與青年,期望為台灣所有的孩子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