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在鄉學創業,我們真的想得夠多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跟一群不同領域的雲林朋友組成了一個小小的讀書會,共讀《鄉下創業學》這本書。讀到瀨戶內藝術祭的案例時,突然領略當時這本書被夥伴推薦的原因了。
108年,是台灣所謂的地方創生元年。其實我也搞不太懂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只知道從那年之後,地方創生這個詞出現得十分頻繁,也很常被身旁的朋友提到我們在做的事情「很像地方創生。」只是,地方創生到底是什麼?(在地方維生就很了不起了啊,創生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講到地方創生,我們這麼常會參考日本的例子?你去看他們的案例,會發現他們的案例裡面,看得到脈絡。台灣不是不能做地方創生,但是要試著先去理解每個地方的脈絡。」當時,推薦著這本書的地方獸醫師這麼說著。
兩年前去了一趟瀨戶內海,當時正逢三年一度的瀨戶內藝術祭。
瀨戶內的景色像極了這些說不上是正確曝光和顯影的底片,在海的包圍下,賦予這個地方優雅獨特的景緻。也因為藝術品和美術館散落在各個小島之間,跳島的旅遊方式,也帶給這趟旅行獨一無二的旅遊經驗。
從豐島港口搭乘接駁公車抵達豐島美術館附近,一下車,迎來的無敵海景。
當時的自己徜徉在這樣的美景之下,只顧著在每個即將逝去的當下按下快門,急切地想記住每個當下,卻未能好好思索那些逝去的當下賦予這些小島什麼樣的重量,才催生了這樣的藝術祭。
海的復權,作為一個重大的行動反省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倡議『海的復權』,要實現的是一個重大的行動反省,面對真實存在的現況,透過實際參與共同面對,除了大島被與世隔絕的痲瘋病院、豐島非法掩埋的產業廢棄物,其餘每個島嶼也都面臨人口外移和老化的問題。這些困境在這個大型藝術計畫中一步一步被討論、實驗、執行改變的可能性,也因此讓沒有聲音的地方再度受到重視。」——《鄉下創業學》
有了這個引子,我開始思索,那些出現在藝術祭DM上,每座島嶼稀疏的人口,是為何而來的呢?
#瀨戶內海 大島
1907年(明治40年),痲瘋病肆虐,日本頒行〈癲預防法〉,將各地患有痲瘋病的病患進行隔離,而瀨戶內海的香川大島即是其中一處隔離痲瘋病患的療養所。在醫療系統尚未發達的年代,帶著對疾病的恐懼,許多以為好起來後就可以返家的島民,住著住著,就是一輩子了。
1996年,〈癲預防法〉遭到廢止,但是大島上的居民也因長久與家中失聯等各種因素,再也無法回家,那些無法回家的靈魂,只得葬在這座遙遠的小島上。也因為如此,這個地方有許多的宗教信仰會所,某種程度,也能為這座逐漸凋零的小島興起一些撫慰的作用吧。
#瀨戶內海 豐島
1980年代,豐島曾經發生一起嚴重的產業廢棄物非法丟棄事件。雖然島民陸續召開會議試圖回應這樣的問題,卻仍然不敵財團的力量。這起事件於1990年遭到揭露之後,財團在這片土地上長期造成的空氣和水污染,才引發了政府的關注。即使日後遭丟棄的廢棄物已逐漸移出島外,這些污染物對豐島的傷害已然造成,除了得進行除汙政策,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質仍然遠高於標準值。

此外,對島民造成的無形傷害更是難以平復。事發之後,島民向政府提出公害訴訟,期間歷經了數以百計的調停會議。雖然在2017年,調解結果終於出爐,但在這段艱辛的奮爭歷程裡,已經有許多的島民悄然離世。
#瀨戶內海 直島
1919年,三菱在直島建立了直島製鍊所,為島嶼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卻也帶來了一些重金屬污染的傷害。六〇年代左右,產業逐漸轉型,製鍊所也有了一次大幅裁員。這一裁,推走了許多青壯年人口,也震撼了島民,讓當地人深刻的反思,除了依賴三菱的製銅產業以外,還能夠做什麼樣的事情,來振興這個島嶼上的產業呢?於是,他們發起了「自主產業振興運動」。
1992年,倍樂生集團邀請安藤忠雄設計,在直島成立了倍樂生之家,可以說是催生這場龐大的藝術復興行動的種子,日後,又於2004年設計了地中美術館,慢慢的,這個地方逐漸有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也在2010年第一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後,逐漸讓這些被海洋包圍的小島,在旅客的記憶中有了一席之地。
草間彌生在直島的創作,排了好久的隊才拍到了這張照片。當時怕耽誤到後面的遊客,快速地按下了快門就趕緊離去。直到底片洗出來後,才有機會好好欣賞它的樣子。說起來,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創造的聲量,成功引來了世界的關注,也興起了許多地方想「複製成功經驗」的熱情。

只是,經驗真的是可以「複製」的嗎?
瀨戶內藝術祭帶來洶湧的觀光人潮,就代表這樣的藝術振興運動真的成功了嗎?
在翻著旅遊照片時,看著這張照片,想起了在男木島的巷弄迷路的這抹影像。當時,騎著腳踏車逛到了一條巷子,裡面有四、五個小小的攤位,賣著各戶人家的手工藝術小物。一邊逛著,眼前映入了這抹寧靜的日常風景,我趕緊抓著相機仔細的對焦,按下快門。
藝術祭所帶來的洶湧人潮,讓島嶼上的各個地方,都成為了觀光之地。回家看著這個景象,一邊想著公私領域的界線,不曉得一個貓咪幾乎快要跟人一樣多的島嶼,當地的人,是如何消化這樣「被觀光」的感受的呢?
其次,藝術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有多少比例是來自當地的人呢?
在這趟旅行當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工作人員的語言能力真的很好啊。」幾乎每一個島的服務處,都能找到會說中文或是英語流利的人,為我們解決各樣的疑難雜症。猛一回神,才想起了那個男木島人家的藝術家爸爸。當時我們用英文聊了幾句,他只聽到我們是台灣人,便用雙手豎起大拇指,之後到底他都說了些什麼,日文真的沒有學好的我,聽也聽不懂。(這麼說來,也許他有用日文阻止我拍下他家裡的畫面呢......。)
我常看著這些自然攝影家所帶給我們的,那些已逝的場所的畫面,想像有一天我總要走到那個風景去。事實上我們正站在那些照片風景的,更巨大的風景裡。每一張野地的照片都是我們對場所的回應,也是場所對我們的回應。
—吳明益,《浮光》
因著閱讀和回憶而來的千思萬緒,突然賦予了這場曝光過度的旅遊多一些重量。
不過這些重量終歸是好的。在頻繁地寫計畫的日常裡,我與工作夥伴大量的浸泡在問題之中。說起來是問題,卻都是像蛀牙一般程度的疼痛——想到要預約牙醫便興致缺缺,想著「再忍一下」、「勤勞一點刷牙就好了吧」的那種隱隱作痛的問題。
有時候會有無力感襲來,「我們的這些在意,真的是當地人的在意嗎?」「我們該如何去驗證我們的想法是接地氣的?」,或者是身體力行的感受著鄉村的工作機會較少這件事,一邊與它相處,一邊思索著自己為什麼還在這裡。
閱讀到這個案例,腦中不停地連結自己所處的鄉村,如同作者在最後提到的蘭嶼一樣。我想,也許在每個人心中,可能也都因著旅遊或是生活經驗,想到了某一處近乎無聲的所在。也許你正身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裡頭的人聲嘈雜,卻因身處在這樣的環境裡,無處伸展;又或者,你不小心和這裡的聲音接上了頻道,努力的想成為這裡的聲音擴大機,讓它的聲音能被更多的人聽見。在錯綜複雜的故事線和歷史脈絡之中,試圖在當中看見自己的位置,我想,這正是再次打開回憶抽屜拿出瀨戶內藝術祭的旅遊故事檢視時,最深刻的體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作者以及我的專題《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也歡迎拍打(綠色按鈕)餵食(愛心),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喔,謝謝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6會員
36內容數
2017年,因著NGO計畫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設計土地課程的過程跌跌撞撞,才發現許多土地的事情,跟著相機Zoom in 走進去,才能夠讓眼前所見,在心底產生漣漪。在專題中,我期待用底片的色溫、異鄉人的思考,跟著妳/你一同走進鄉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nie Ch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活啊,還是需要一點儀式感的吧。 在屋子租約到期,即將遷徙到下一個地方寫下故事之前,用今年度的梅子,封藏住這一年在屋子裡的笑鬧聲與故事吧。
今天早上上市場買日常煮食的食材,看到了一抹讓人走過、路過,實在很難錯過的色彩,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香蕉花。回想起記憶裡的香蕉樹,不記得看過紫色的花呀,才發現香蕉花總低調地藏在結實纍纍的香蕉裡面。關於市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
帶著心中自我懷疑的聲響,我加倍小心的步行於泥濘的田野之中。在各種協調與天公作美的春日午後,由在地的農夫爸爸領著夥伴,帶著孩子在田裡插下一片歪歪斜斜的秧苗。我們也準備好在剛插好秧的喜悅之後,陪著孩子們一起經歷這一期稻作的生命歷程,在不完美之中,擁抱土地即將帶給我們的學習體驗。
總說自己任教的學校位處不山不市的地方,其實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大概也是不市不郊的,尷尬地夾在中間。以前總會學表哥說話,所以有好一陣子,都會學她們一起喚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奶奶做「我鳥松的奶奶」。後來到新竹求學,鄉愁泛濫之際,在南邊生活的奶奶和她的小菜園相遇了。更新奶奶和菜園的故事,成了當時的重點樂趣。
從小鎮移動到鄉村上班的途中,總會有一些新奇的發現。 一期稻作將至,學校的土地課程也即將啟動。在沒有課的日子裡,我騎著車晃悠在田野小徑,希望能從一片片的田地中,搜集一些自己對於土地的好奇。不論是知識的吸收者、轉譯者,抑或知識的提供者,保有對於事物的好奇心,都是能夠拉近彼此距離最自然的方式。
當處在單一的文化之中時,我們難以察覺文化的存在;當多元的文化注入時,我們又容易掉入文化比較的陷阱裡。學校重視學生多元興趣的發展,希望透過不同的文化刺激,讓學生建構更大的世界觀。然而,在更大的世界觀之下,在地的文化卻受到了衝擊。作為一個異鄉人,我能夠以什麼樣的視角和姿態,與在地文化式微這件事相處呢?
生活啊,還是需要一點儀式感的吧。 在屋子租約到期,即將遷徙到下一個地方寫下故事之前,用今年度的梅子,封藏住這一年在屋子裡的笑鬧聲與故事吧。
今天早上上市場買日常煮食的食材,看到了一抹讓人走過、路過,實在很難錯過的色彩,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香蕉花。回想起記憶裡的香蕉樹,不記得看過紫色的花呀,才發現香蕉花總低調地藏在結實纍纍的香蕉裡面。關於市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
帶著心中自我懷疑的聲響,我加倍小心的步行於泥濘的田野之中。在各種協調與天公作美的春日午後,由在地的農夫爸爸領著夥伴,帶著孩子在田裡插下一片歪歪斜斜的秧苗。我們也準備好在剛插好秧的喜悅之後,陪著孩子們一起經歷這一期稻作的生命歷程,在不完美之中,擁抱土地即將帶給我們的學習體驗。
總說自己任教的學校位處不山不市的地方,其實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大概也是不市不郊的,尷尬地夾在中間。以前總會學表哥說話,所以有好一陣子,都會學她們一起喚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奶奶做「我鳥松的奶奶」。後來到新竹求學,鄉愁泛濫之際,在南邊生活的奶奶和她的小菜園相遇了。更新奶奶和菜園的故事,成了當時的重點樂趣。
從小鎮移動到鄉村上班的途中,總會有一些新奇的發現。 一期稻作將至,學校的土地課程也即將啟動。在沒有課的日子裡,我騎著車晃悠在田野小徑,希望能從一片片的田地中,搜集一些自己對於土地的好奇。不論是知識的吸收者、轉譯者,抑或知識的提供者,保有對於事物的好奇心,都是能夠拉近彼此距離最自然的方式。
當處在單一的文化之中時,我們難以察覺文化的存在;當多元的文化注入時,我們又容易掉入文化比較的陷阱裡。學校重視學生多元興趣的發展,希望透過不同的文化刺激,讓學生建構更大的世界觀。然而,在更大的世界觀之下,在地的文化卻受到了衝擊。作為一個異鄉人,我能夠以什麼樣的視角和姿態,與在地文化式微這件事相處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連結人、自然、藝術,直擊被藝術拯救的島嶼、受藝術改變的人們——  安藤忠雄特別撰文,第一本完整記錄「藝術直島」的專書! 打造文化之島的第一線掌舵者,首度第一手完整回顧直島時光!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佳參考讀物,見證「直島精神」如何孕育日本當代藝術!
Thumbnail
土庄町是香川縣小豆郡的一個町,由瀨戶內海第二大島小豆島的西北部和沖之島、豐島等其他島嶼組成,由於蔚藍的瀨戶內海、四季分明的自然風光和溫和的氣候,形成這裡人們的生活豐富而獨特。小豆島有多條航線連接中國、四國和關西,前往本島的單程時間為 30 分鐘,島上有高中的教育機構、中心醫院和大型超市,雖然是離島但
Thumbnail
海士町是隱岐群島之一的中之島,位於日本海島根半島海岸約60公里處,這是一座只有一島一鎮的小島。 (面積:33.46平方公里,週長:89.1km) 受對馬暖流影響,擁有豐富的海洋和被選為名水百選之一的豐富泉水(天川水),島上自給自足,是一個半農半漁的社會。 本地區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食品生產國,是海
Thumbnail
瀨戶內海中,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個島上都有居民生活,現代藝術家與島民共存,展示著他們的藝術作品。 在美術館看到的藝術作品固然美妙,但當看到這些與自然和人類生活共存,不顯突兀的藝術作品時,我的心靈為之震撼,這種藝術竟能如此激發我的五感。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有「土佐小宮島」之稱的「鳴無神社」,也是網路社群上爆紅的美拍景點「海上鳥居」,這個美麗的神社秘境創建於西元460年,當今的社殿建築為西元1663年由第二代土佐藩主山内忠義再建,除了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也是高知當地的能量景點,絕美的風光既能拍視覺美照,也能讓心靈沉靜療癒一番! 「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連結人、自然、藝術,直擊被藝術拯救的島嶼、受藝術改變的人們——  安藤忠雄特別撰文,第一本完整記錄「藝術直島」的專書! 打造文化之島的第一線掌舵者,首度第一手完整回顧直島時光!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最佳參考讀物,見證「直島精神」如何孕育日本當代藝術!
Thumbnail
土庄町是香川縣小豆郡的一個町,由瀨戶內海第二大島小豆島的西北部和沖之島、豐島等其他島嶼組成,由於蔚藍的瀨戶內海、四季分明的自然風光和溫和的氣候,形成這裡人們的生活豐富而獨特。小豆島有多條航線連接中國、四國和關西,前往本島的單程時間為 30 分鐘,島上有高中的教育機構、中心醫院和大型超市,雖然是離島但
Thumbnail
海士町是隱岐群島之一的中之島,位於日本海島根半島海岸約60公里處,這是一座只有一島一鎮的小島。 (面積:33.46平方公里,週長:89.1km) 受對馬暖流影響,擁有豐富的海洋和被選為名水百選之一的豐富泉水(天川水),島上自給自足,是一個半農半漁的社會。 本地區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食品生產國,是海
Thumbnail
瀨戶內海中,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個島上都有居民生活,現代藝術家與島民共存,展示著他們的藝術作品。 在美術館看到的藝術作品固然美妙,但當看到這些與自然和人類生活共存,不顯突兀的藝術作品時,我的心靈為之震撼,這種藝術竟能如此激發我的五感。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島嶼週記是作者參與朋友發起的一個充滿感動與美好回憶的活動,時隔多年發起人再次發起島嶼週記活動,構起許多島嶼的故事,想起我的第一次環島初體驗,是因為客戶要求,那年旅程由南到北,有許多特別而美好的回憶,也沒想過這次的環島意外成為實現客戶夢想的推手。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有「土佐小宮島」之稱的「鳴無神社」,也是網路社群上爆紅的美拍景點「海上鳥居」,這個美麗的神社秘境創建於西元460年,當今的社殿建築為西元1663年由第二代土佐藩主山内忠義再建,除了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也是高知當地的能量景點,絕美的風光既能拍視覺美照,也能讓心靈沉靜療癒一番! 「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