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們在上班辛勞之餘,還能有心情思索這類命題真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我記得我小學二年級之前住瑞芳的小鎮,整座小鎮的小孩,只有我是"外省人",我所有的玩伴都是我的語文教師,那陣子我的閩南語練得超好。
我的經驗是,日常生活裡,民間自由使用各省方言,廣東人講廣東話、四川人講四川話、客家人講客家話、閩南人講閩南話,從來沒有"禁制”"或受罰”這件事。我的意思是,強迫推行國語只是在官方系統、國民教育,目的是建立一種共同的溝通語言,消弭各省方言之間的隔閡。
你可以想像一個操閩南方言的公務人員如何為慣用客家方言的民眾服務或詮釋政令嗎?
或者,你可以想像一個只會講閩南方言或客家方言的教師,如何教育一個從慣用廣東話的家族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嗎?
也就是說,我認為推動國語其實是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國民教育普級以及便於官民溝通的公共事務系統的前置作業。
或許手段是強迫的,因為人是依從慣性、從習隨俗的群居動物,改革很麻煩,依從慣性的人一般不會主動傾向於麻煩,故而有些麻煩於個人、有利於整體的人文施設,不會自然形成,必需依需求刻意為之。但這種跨越省藉的共同語系建立起來之後,你跟無論哪一省人,都有基本方式可以溝通。這種人文基礎,應該是和諧社會中共存、共榮、互相理解、同理同情進而互諒互助很重要的環節吧。
這是我真實的經驗及感受,謝謝您的留言。
第二段落,我就不作答了喔。個人信仰的是什麼、不是什麼,那都是我的私事。就像你信仰的所謂台灣文化,也是你的私事。
至於獨裁什麼的⋯⋯外省文化再怎麼以優勢的大國文化自視,那年頭的獨裁者、我們家大人們從來不曾默許、暗示或縰容我們可以把操持異地方言的國人同胞形容成「豬」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