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股

含有「營造股」共 12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潤弘精密(2597)以其專業分包角色,參與臺積電多座廠房興建,投資報酬率高達1436%,遠超臺積電本身。本文深入探討潤弘精密在臺積電建廠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營運策略以及未來發展潛力,並分析其預鑄工法等核心競爭優勢。
Thumbnail
本文探討網友長期持有根基(2546)的投資經驗,分享其高投報率的案例,並深入分析背後的因素、風險及未來展望,包括倖存者偏差、公司股利政策、成交量低迷等,幫助讀者瞭解長期存股的策略與潛在挑戰。
Thumbnail
我是網友本人,我希望可以在這邊再多分享一些存根基的心路歷程也順便回應承熙大提出的幾個問題,和大家共勉之: 1. 投資根基的契機? 當初買根基印象中是因為看到報紙上列出了當年的高殖利率股,我隨意挑了根基和精誠這兩支後和股票老手的老爸討論一下後覺得可以試試看就開始買根基了。後來我獲利出了精誠後就沒再關注,持有根基中間也曾想過做波段價差,但卻一直都有基本的部位在帳上。 2.為什麼能夠存股根基多年? 其實原因我覺得很單純—從股市小白到現在股齡七年多我買過很多股票,其中就只有根基從未讓我賠過錢,根基每年年末股價都高於年初股價(年年正報酬,年年填息),這個紀錄從我買進一直持續到2024年才被打破,這中間我也曾想過做波段賣高買低增加獲利,但幾次操作下來我只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每次根基大跌過後反彈然後創高我只會後悔當初下跌時沒多買一點,更別說要我把這隻金雞母的持股全賣了。 3.後來我開始嘗試研究根基的基本面,也在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時因緣際會拜讀了承熙大的文章,真的獲益良多,至今也一直都有在持續follow,就連「別人有神山,我有造神山的根基」這句slogan也是受承熙大的啟發,每次不論因為下跌或創高想賣股我都會用這句話來告誡自己,根基還是那個造神山的根基! 目前的我曾經買過的個股都已經出清,大部分資金都配置在了ETF上,唯獨只留下了根基,我想根基這個開局首抽就幸運拿到的SSR卡我可能永遠都捨不得賣吧。
承熙-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阿勇 哇喔,願意這樣詳細分享心路歷程還真難得,願我們的神山屹立不倒喔
本文分析潤弘(2597)投資價值,從除權後股價表現、在手訂單及臺積電擴廠等三大面向深入探討,提供投資參考。
Thumbnail
台積持續建廠,潤弘持續擴廠就那麼簡單!產能擴增四倍,只要人員到位,剩下就坐等營收月/年增即可。
付費限定
單純分享投資觀念 沒有股票買賣建議 潤弘 (2597) 8/13 公布 25Q2 財報,25Q2 EPS 2.4 元、25H1 EPS 4.17 元,乍看並不亮眼,仔細看可發現公司是以今年配股後的 31.07 億股本當分母計算 EPS,如果用現在股本 25.89 億計算,25Q2 EPS 變成 2
Thumbnail
越來越好-avatar-img
2025/08/23
台積電新廠區的室內隔間水泥都是用潤泰材的美特耐,潤弘也有持股
承熙-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3
越來越好 這真是好消息啊
觀察股 2025/6 營收|國統、根基、洋基和潤弘
Thumbnail
Edison-avatar-img
2025/08/02
臺中雲林水源調度-烏日至南屯送水管(南段)潛盾工程,有個新案子,不過是最低標,不知道國統會不會投標?
承熙-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2
Edison 我也不知道,或許要看公司怎樣算利
潤弘(2597) 2025年7月4日法說會重點整理,包含營運績效、公司價值、業務發展與未來展望、Q&A 以及個人看法
Thumbnail
觀察中的營造(工程承攬)股全部都是前 5 月累計營收創歷史新高,這是過去以來持續累積在手訂單去化結果所致,目前時序 6 月中旬公司都開完股東會,部分也召開法說會,還沒開的可能在 6 月召開,例如根基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6/11
贏0050好多⋯
付費限定
國統 (8936) 5/23 上漲 1.8 元或 3.2%,收 58 元,近期有兩個新聞或事情,一是國統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海水淡化鹵水相關技術,二是北高雄海淡廠興建計畫的公開資訊,所以有了本文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潤弘2025Q1財報分析,毛利率創同期新高,EPS雖不如預期但淨利成長38%,在手訂單達960億,外案金額創2018年以來新高,看好台積電擴廠帶來的商機。潤泰材與潤德Q1毛利率表現不佳,但母子公司綜效及集團整體策略性投資值得關注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國統 2025Q1 財報分析|新業務機會與研發亮點的思考
Thumbnail
LOLO L-avatar-img
7 天前
承熙,想請教2023國統毛利率爆炸高的原因是否為工程少、賣管材多? (你是我看到分析國統最強大的網路搜尋高手,偵探級別的)
承熙-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LOLO L 除了「工程少、賣管材多」這點,還有一個原因是「(2023)工程合約多了物價調整收入,今(2024)年物價在去年基期較高下未觸及物價調整機制」,之前舊文有提過,可以參考新聞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94ecdedf-ebb1-495e-b927-366fc7f84ec9&c=M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