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本人很喜歡這篇小說,也很高興有人看了這個小說寫下心得與人分享。
尤其是連結浮士德里的梅菲斯特腓里斯,真的非常有趣。
不過這邊想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解讀。
"此時的王爺的拒絕是出於善意,希望良秀的女兒可遠離怪力亂神的父親。"
這段,我想不是這樣的......
在府邸裡面的下人(也就是敘事的"我")作為王爺的下屬應該是不能明著批評王爺,甚至需要替他說好話的。
所以說這段"王爺之所以疼寵愛良秀女兒,都是因為她疼愛小猴,且又非常孝順的緣故,絕非坊間所言,是出於好色之念。"只是表面話,如果王爺沒有做什麼的話,以王爺的風評來看也不會有這種謠言出現,那"我"也不需要特別寫出來說絕無此事,類似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概念。
至於良秀的要求,本人來看是一點也不病態的。
良秀的要求,原文是"どうか檳榔毛の車を一輛、私の見てゐる前で、火をかけて頂きたうございまする。",翻成中文就是"請您準備一輛檳榔毛的車,並在我的面前放火將其點燃吧。"
只是要求把車點燃而已,倒也不是很病態的行為。
良秀並沒有要求要燒人,實際上打算燒人的是王爺本人(而且很狡猾的以良秀的名義這麼做來欺騙大家)。
聽聞此事的良秀不是喜悅,而是表現出令平時不喜歡良秀的"我"(敘事者)也不禁覺得良秀可憐的模樣,進一步敘說這並非良秀原本所要求的。
最後是上吊自殺的原因,這個純粹是我個人的解讀。
我認為良秀上吊,是因為他不想當無我超然的大畫家,而只想當女兒的父親。
因為良秀在燒車時感受到的法喜、領悟,使他能拋開塵世的七情六慾,以不是父親,不是良秀而只是畫家的眼光,單純的欣賞眼前純粹的美。
良秀大可以就這麼帶著這份超然的眼光繼續繪畫,創作出更多令他心醉滿意的藝術,成為偉大的大畫師。
但他沒有,他在拋開塵世的一切情感的體驗後選擇了再一次擁抱七情六慾,讓原先超然的自己墮落回人,有意識地在無我的大畫家和一位悲痛的父親中選擇了後者。
於是他自殺了。
先前段落有提到良秀夢到了女兒在地獄等他,所以不是良秀的人生此後毫無留戀。
不過是一位父親在自己所愛的藝術和女兒間選擇女兒,而前往地獄與女兒重逢罷了。
芥川龍之介作為作者,他的想法也許也會影響作品。
他曾在"給舊友的手記"中寫道,他認為上吊是種不符合自己美感的死法。
這點放在追求並理解美的良秀上看也非常有趣。
也許是良秀所說的醜中的美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