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絲・布爾喬亞

含有「路易絲・布爾喬亞」共 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大型回顧展,展出超過80件作品,帶您深入藝術家內心世界,探索其創作歷程中關於母性、父女關係與療癒的深刻主題。展覽分三大主題及兩附章,呈現其繪畫、雕塑等不同階段作品,臺北富邦美術館展出,展期至2025年6月30日。
Thumbnail
母親柔軟、沉靜、撐起我們整個世界。 願我們都能在記憶與思念裡,找到一種溫柔延續的方式。
Thumbnail
母親節快樂~~~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0
跳鼠飛行日記 母親節快樂!
蜘蛛不只是布爾喬亞的象徵,更是她為情緒打造的空間結構。 我站在那張蛛網裡,看見了記憶、身體、失控與療癒的形狀。 藝術是維持神智清醒的保證(Art is a guarantee of sanity.)— Louise Bourgeois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4/26
「現在我知道,那也是她的一種形狀,一種為了保護而張開的結構,一個無聲卻強大的,愛的版本。」 ** 蜘蛛的網,就像母親為她的孩子織的保護網,網破了,再織,再修補,勞累一生的母親一直在補破網,吐盡最後一根絲方罷休,其實母親也被這網網住一生,責任與愛的束縛。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6
bookarchery 💖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Let me Pen-avatar-img
2025/04/19
很用心的文章,也讓我與您的視角一起作伴,彷彿又在雲端逛了一回好展覽。 特別喜歡〈好媽媽〉那件作品,讓我想到《The Giving Tree》這本童書。 最後也想分享一點淺見:國家,終究只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抽象總和;而個體,則是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為生存之本。國家因人而生,理應回饋於人。然兩者相較,孰輕孰重?當其間產生矛盾與拉扯,那份張力,也便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 嗚呼哀哉!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9
Let me Pen 《The Giving Tree》我在 Kindle 上找了幾個版本來看,才發現自己其實對這個故事不陌生,只是從來沒有那麼細膩地思考過它。 那棵 Apple tree,給了孩子所有的一切,從果實、枝葉、樹幹到最後的身體。這樣的給予與反哺,讓我想到〈好媽媽〉那件作品:五條線、五個軸,牽動著一個布織的身體,那是一種無聲卻飽滿的陪伴與撐持。 也讓我想起另一位「媽媽」,那尊粉紅色大理石雕塑的身體。彎著腰,像在保護腹中什麼,也像把身體作為整個情感的殼,默默承受。 這些形象,讓我再次思考,什麼是愛的重量,什麼又是母親的形狀。 謝謝您讓我在第100篇的時刻,有機會再次凝視這些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