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文化-avatar-img

游擊文化

6 位追蹤者
游擊文化,是非典型的獨立出版平台,容納靈活機動的企劃、積極反叛的選材,出版各種來自群眾且走入群眾的作品,以銜接書房與街頭的距離、填補知識與行動的落差。
avatar-img
6會員
12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文|沈恩民 彰化老家房間裡有一幅畫,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掛在牆上。雖然從未仔細欣賞,但它靜靜地待著,伴我從稚嫩的娃兒漸漸長大。 奶奶過逝得早,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鼓勵他去爬山。正值五、六十歲壯年的爺爺,跟上百岳潮,開始踏訪台灣高山,甚至後來還擔任嚮導,帶隊爬山。  這幅畫是爺爺帶叔公一起去登
Thumbnail
文| 許雅淑 翻譯是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沒有一本譯著可以完全忠實於作者的原意,因為譯者的理解必然鑲嵌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中。觀光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觀光之所以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
Thumbnail
林璟瑋 攝影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
Thumbnail
文|任依島 《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寫的是我當社關員時,在精神失序者及家屬身上看到的故事,原本並未設想談論自己,但編輯在了解我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後,建議我不妨談談自己如何走上這條路。 沒有遮蔽的防護,曝露自己的過往,難免有些擔心,後來一想,就如同我去到民眾家裡,不管是本人或家屬,有時不消我多問,他們
Thumbnail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Thumbnail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Thumbnail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Thumbnail
超級便利的生活是台灣之光?還是台灣社會的隱形危機?是誰讓超商店員如此萬能,卻又如此廉價?是誰從中獲利?又是誰為此付出代價?提到方便,台灣民眾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絕對是便利商店。台灣超商的便利程度不僅讓台灣人滿意,也讓外國人嘖嘖稱奇、大為讚賞。
Thumbnail
文|林奎章 眾多文獻顯現大眾對於台語片的多樣看法,其中三本著作是我執筆時主要的對話對象。第一本是霍華.蘇伯教授的《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The Power of Film),在我萌生寫作想法之前的好幾年,由我的同學、好友兼本書編輯李晏甄介紹給我。蘇伯教授將多年對電影藝術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