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視角的發展:《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叢書主編序—陳思宇
raw-image

複眼視角與多元歷史書寫下的「牡丹社事件」

著名的歷史小說家陳舜臣,曾以十七世紀初期琉球王國的歷史為背景,創作了一本名為《琉球之風》的大河小說。故事是描述日本江戶時期,位居九州的薩摩藩入侵琉球的歷史過程,以及當時琉球王國必須在中、日兩大勢力雙重控制下求取生存的艱難處境。在陳舜臣眾多作品中,《琉球之風》不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但卻別具意義:一方面,他將這部作品與其《龍虎風雲》、《旋風兒:小說鄭成功》合稱自己創作的「海的三部曲」,並在三部曲中,將歷史眼光由大陸中國移向東亞海域,著手處理大航海時期的東亞歷史,許多臺灣讀者較熟知的歷史人物角色如鄭芝龍、鄭成功等都紛紛在故事中登場,而當時的琉球王國與臺灣,則是重要的故事舞臺。另方面,陳舜臣在書寫琉球王國的歷史過程中,或多或少也思索了自身及故鄉臺灣的歷史命運,甚至打算延續「海的三部曲」的命題,著手書寫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歷史小說,只可惜,我們未能等到這部作品問世。但作為陳舜臣的書迷,我總好奇,如果有機會,小說家會選擇臺灣史上哪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為故事題材呢?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現今有關「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論述,大概被簡單化約為以下簡略的故事:
一八七一年,一個從宮古島、八重山出發到琉球王國首里城進貢的船隊,在回程時遭遇颱風,其中一艘船漂流至臺灣屏東的八瑤灣一帶。當時,遭遇海難的琉球船民被迫上岸避難,不料卻在數日後,在原因不明的狀態下,被當地排灣族原住民集體殺害,此一不幸事件,一般稱為「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或稱「八瑤灣事件」)。由於,當時琉球王國處於對清國、日本雙重從屬的狀態。因此,當琉球船民在八瑤灣遇害的消息傳出後,日本明治政府隨即以保護琉球受難船民權益的宗主國姿態,採取一連串政治、外交措施,甚至在一八七四年藉由出兵臺灣,排除了清國對琉球的宗主權,最後在一八七九年兼併了琉球王國。

因此,在日本,所謂「牡丹社事件」常被解釋為近代日本兼併琉球過程的起點;另方面,在中國或臺灣一般人的歷史認知中,「牡丹社事件」則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臺灣的第一步。然而,透過這種政治化的歷史敘事,雖能讓我們認識到臺灣與琉球兩地的歷史命運緊密牽連,但是,作為事件核心的「宮古島民臺灣遇難事件」卻也因為種種操作,而始終處於真相不明的狀態。當遭遇海難的琉球船民在八瑤灣上岸後,「在哪個時間點、哪個地點,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竟然引發排灣族原住民採取殘酷的集體殺戮行動?這個未解的歷史事實,不但是事件受害者與被害者後裔們一百多年來始終追問的問題,也是阻礙歷史和解的一面高牆。

如果陳舜臣能以「牡丹社事件」作為創作主題,以他兼具歷史學者的史料解讀能力,以及推理作家的邏輯分析,加上勤於至歷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應該能夠跳脫既有的解釋框架,藉由小說家的想像與洞見,補足現有不同版本故事的縫隙,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現場,而能體會,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琉球船民與排灣族原住民在特定時空遭遇的瞬間,事件是如何發生?而歷史又為何走向人們未能預見的方向?當然,我們知道小說家陳舜臣已不可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但是,已有其他作者透過歷史小說與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從多元視角努力重建更完整的事件過程。

二○一五年,臺灣原住民作家巴代出版了歷史小說《暗礁》,試圖讓「八瑤灣事件」不再只是前述「牡丹社事件」宏大敘事的「原因」或「前情提要」,而希望以複眼的視角與對歷史材料的想像,除了重建事件當時高士佛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情境,也讓我們跨越時空的限制,體驗當時遇難的宮古島船民是如何九死一生踏上臺灣,並且意外闖入高士佛人的日常生活,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歷史性的遭遇過程中,又如何懷著慌亂、猜疑及好奇的心情嘗試溝通,而在哪時、哪地,又是什麼樣的誤會衝突,最終引發了悲劇?

在我們面前這部由平野久美子女士創作的非虛構作品,也透過不同的寫作形式,同樣試圖回答巴代先生在作品中提出的議題,更進一步探討產生現有「牡丹社事件」敘事的各種背景因素與問題,並且嘗試提出建立不同歷史認識所應採取的方法,找尋事件被害者與加害者雙方和解的可能性。

平野女士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不但努力吸收各種歷史材料與學術研究成果,足跡更踏遍與事件相關的琉球、臺灣及日本各地,廣泛採訪了官方、學者,特別是受害者與加害者雙方的後裔。作者除了從國家、地方以及個人等不同角度,釐清有關「牡丹社事件」論述的發展脈絡,藉由不同形式的資料重新建構「八瑤灣事件」的場景與發生始末,並且致力發掘對官方歷史論述有所質疑的口傳、記事、不安或是情緒,而正是這些百多年來被刻意操作、忽略、淡化,但始終不曾消逝的記憶與困惑,才讓我們今日有能力質疑並且挑戰既有的宏大敘事,同時出現可能跨越障礙、達成歷史和解的新契機。至於如何掌握和解的契機?我們若細讀本書,當能發現,作者始終提倡,我們對人們因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而採取的行為,應採取一種「同情的理解」,再因相互理解而使彼此能產生「理解後的同情」,此種情感上的共鳴,將是雙方解消歧見、攜手和解的第一步。

自內容力與游擊文化合作出版「內容力叢書」以來,我們始終認知,東亞近代史的發展,就是多元文化相互接觸、碰撞,甚至衝突的過程,但當前的歷史論述,並不足以解釋複雜的歷史過程,反而經常妨礙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形成了和解的障礙。因此,我們過去針對不同創作類型的選書,自陳舜臣先生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野島剛描述在日臺灣人歷史經驗的非虛構作品《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或是笹沼俊暁教授的文學評論《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都致力於解構既有的歷史論述框架,站在多元視角與相互理解的立場,提出不同的詮釋與觀點,而讓讀者能有另類的閱讀選擇與體驗。我們認為,平野女士這本作品的創作意旨與出色成果,不但能與叢書中的其他作品相互呼應,而且能讓本叢書朝推動多元文化之間相互理解與同情的目標,繼續往前邁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游擊文化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游擊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7
文|沈恩民 彰化老家房間裡有一幅畫,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掛在牆上。雖然從未仔細欣賞,但它靜靜地待著,伴我從稚嫩的娃兒漸漸長大。 奶奶過逝得早,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鼓勵他去爬山。正值五、六十歲壯年的爺爺,跟上百岳潮,開始踏訪台灣高山,甚至後來還擔任嚮導,帶隊爬山。  這幅畫是爺爺帶叔公一起去登
Thumbnail
2021/07/27
文|沈恩民 彰化老家房間裡有一幅畫,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掛在牆上。雖然從未仔細欣賞,但它靜靜地待著,伴我從稚嫩的娃兒漸漸長大。 奶奶過逝得早,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鼓勵他去爬山。正值五、六十歲壯年的爺爺,跟上百岳潮,開始踏訪台灣高山,甚至後來還擔任嚮導,帶隊爬山。  這幅畫是爺爺帶叔公一起去登
Thumbnail
2021/07/20
文| 許雅淑 翻譯是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沒有一本譯著可以完全忠實於作者的原意,因為譯者的理解必然鑲嵌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中。觀光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觀光之所以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
Thumbnail
2021/07/20
文| 許雅淑 翻譯是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沒有一本譯著可以完全忠實於作者的原意,因為譯者的理解必然鑲嵌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中。觀光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觀光之所以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
Thumbnail
2021/06/29
林璟瑋 攝影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
Thumbnail
2021/06/29
林璟瑋 攝影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3月4日看到有意思的新聞是報導日本東大生談日本的沖繩縣是怎麼來的。 這群東大在學生說「世界史就是戰爭的歷史」。 他們3月1日剛出版“東大生が教える戦争超全史”(ダイヤモンド社)一書,從戰爭切入簡明講解世界史,從古代的戰爭到此刻的俄烏戰爭大約有140篇戰爭紛爭。 今天這篇報導就是這本新書其中一篇。
Thumbnail
今天3月4日看到有意思的新聞是報導日本東大生談日本的沖繩縣是怎麼來的。 這群東大在學生說「世界史就是戰爭的歷史」。 他們3月1日剛出版“東大生が教える戦争超全史”(ダイヤモンド社)一書,從戰爭切入簡明講解世界史,從古代的戰爭到此刻的俄烏戰爭大約有140篇戰爭紛爭。 今天這篇報導就是這本新書其中一篇。
Thumbnail
沉默的艦隊與沉默的官兵,都深埋在台海的海底。固然敗軍不可言勇,但堅守崗位拼鬥到最後一刻倒下的陣亡官士兵,他們的犧牲換來層峰終於任命放棄反攻大陸。
Thumbnail
沉默的艦隊與沉默的官兵,都深埋在台海的海底。固然敗軍不可言勇,但堅守崗位拼鬥到最後一刻倒下的陣亡官士兵,他們的犧牲換來層峰終於任命放棄反攻大陸。
Thumbnail
分享這個影片 學習筆記EP218 [美國羅發號事件]我的學習筆記 https://youtu.be/wpbfLGgakoE 1867年美國羅發號擱淺台灣恆春半島,船員被原住民殺死的事件,這在黃聖峰的演講中有提到的台灣史(文末附上連結) 美國將這件事情反應給大清帝國,大清皇帝說原住民不是大清帝國國民
Thumbnail
分享這個影片 學習筆記EP218 [美國羅發號事件]我的學習筆記 https://youtu.be/wpbfLGgakoE 1867年美國羅發號擱淺台灣恆春半島,船員被原住民殺死的事件,這在黃聖峰的演講中有提到的台灣史(文末附上連結) 美國將這件事情反應給大清帝國,大清皇帝說原住民不是大清帝國國民
Thumbnail
以台灣為中心記載的深刻歷史,而不是官方修改過的歷史 2021 1002 陳耀昌教授演講 從傀儡花的緣起到島之曦, 陳耀昌教授講述台灣人的歷史,一路上篳路藍縷的點點滴滴、坎坎坷坷….
Thumbnail
以台灣為中心記載的深刻歷史,而不是官方修改過的歷史 2021 1002 陳耀昌教授演講 從傀儡花的緣起到島之曦, 陳耀昌教授講述台灣人的歷史,一路上篳路藍縷的點點滴滴、坎坎坷坷….
Thumbnail
我以為作者會用另一種觀點來講談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日本人、閩南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鄭成功父子的故事,與撰寫《大航海時代的台灣》的作者湯錦台成為鮮明的對照,結果作者是以另一種觀點與寫法呈現台灣的海洋歷史……
Thumbnail
我以為作者會用另一種觀點來講談大航海時代荷蘭人、日本人、閩南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鄭成功父子的故事,與撰寫《大航海時代的台灣》的作者湯錦台成為鮮明的對照,結果作者是以另一種觀點與寫法呈現台灣的海洋歷史……
Thumbnail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Thumbnail
1604年秋天,三艘荷蘭克拉克大帆船來到澎湖灣,和明朝對戰、在東亞劫掠,從此改變了澎湖與台灣的命運。 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人相繼東來,交織成無比複雜,精彩萬分的悲喜劇。海盜與海商勾心鬥角,日本豐臣秀吉想征服世界而征戰朝鮮,明朝大將帶領水師對戰荷蘭紅毛船,歐洲崛起大國將內部戰爭延伸至海外殖民地。
Thumbnail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Thumbnail
如果沿著「海的三部曲」的海洋視角發展,我猜測,陳舜臣勢必會觸碰到發生於十九世紀中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而且很可能以這起牽連臺灣與琉球歷史命運的關鍵歷史事件作為創作題材。
Thumbnail
我們翻開歷史課本,不論是過去中國史的部分或是臺灣史,我們常常會看到西元19世紀,歐美列強開始進軍中國,而屢屢敗仗的清帝國在無奈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然而,我們拋開中國史書的立場,放眼臺灣與國際,竟然有不一樣的結果。當時臺灣竟然戰勝美軍!別說你們不信,就連我也很難相信呢…….。
Thumbnail
我們翻開歷史課本,不論是過去中國史的部分或是臺灣史,我們常常會看到西元19世紀,歐美列強開始進軍中國,而屢屢敗仗的清帝國在無奈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然而,我們拋開中國史書的立場,放眼臺灣與國際,竟然有不一樣的結果。當時臺灣竟然戰勝美軍!別說你們不信,就連我也很難相信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