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這個方式破除無家者的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林璟瑋 攝影

林璟瑋 攝影

文|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但是,在我們社會中,因貧困而陷於居住困難的人並不限於露宿街頭者,有更多的人夜宿在收容中心、網咖、二十四小時的營業場所(速食店、便利商店)、廉價旅館、三溫暖、以及惡劣擁擠的租屋環境。

這些人和露宿街頭者一樣處於極度貧窮(赤貧)的狀態,只是勉強保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但是稍有個風吹草動便會失去住所,流落街頭。對於這種處境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遊民儲備軍」。「遊民儲備軍」比露宿街頭的人更容易被忽視,幾乎不被社會看見;沒有被看見就幾乎等於不存在,也難有社會資源挹注。

為了呈現居住困難者的全貌,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無家者」來對應英文的「the homeless」。「無家者」涵蓋了三種居住困難者,第一種是露宿街頭以及夜宿營業場所者;第二種是居住於設計給第一種狀態者居住的庇護所或收容中心;第三種是居住於惡劣、過度擁擠的租屋或者自有空間者。

我們希望透過「無家者」這個新名詞的詮釋,可以讓社會更了解居住困難者的樣態與處境,不要只看到露宿街頭的「無家者」,而忽視「遊民儲備軍」這層面的「無家者」;不要只將資源投諸於後端的扶助工作,而輕忽了防止流浪生成的前端工作,這部分的工作無疑更重要也更為迫切。

無家者的困境與社會的焦慮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最初是由服務無家者的第一線工作者組成,在協會成立之前,我們各自在不同機構服務無家者,然而長期下來,我們發現後端扶助性的協助,並無法完全解決無家者的困境,也無法緩解社會的焦慮;同時我們也發現社會排除是無家者發展以及服務工作資源累積的最大障礙。

當社會對無家者心存排斥與偏見時,無家者的發展就會受限。不管是學界研究還是國內外實務工作者的經驗,都顯示「居住」是重返社會之路最重要的基礎。有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才有辦法安定身心,進而有辦法穩定去工作。但由於社會對於無家者的負面印象,導致政府不願投入資源,增設居住設施,而自行尋覓租屋地點的無家者,也時常吃閉門羹,遭到社會排除。

當人們沒有機會認識這群人,沒有機會理解他們為什麼成為無家者時,很容易就用刻版印象去想像,以為無家者就是髒亂的、好逸惡勞、愛鬧事的。事實上,有居住困難者的無家者很多,露宿街頭者僅占一小部分,而露宿街頭者當中,罹患精神疾病、酗酒或有暴力行為者,更是少數。無家者社群如同社會的縮影,裡頭的人形形色色,真正行為不佳者其實很少,卻經常被放大報導,形成人們對於無家者的典型印象。

更嚴重的是,這些既定的刻版印象使得大眾所看見的無家者,永遠是具有負面形象的那群人,而無法意識到公園中有些穿戴整齊、精神良好的人,也是無家者,更不可能看見有工作的無家者。

事實上,許多無家者都有工作,只是賺取的所得不足以支付住宅的費用,但卻一律被貼上「好吃懶做」的標籤,甚至被潑水、潑糞與驅趕,遭受不人道的對待。我們所接觸的無家者,對此汙名時常感到不滿,卻苦無發聲管道。

驅趕無法解決問題,做好社會溝通,才能共存

這些工作經驗,使我們意識到「社會溝通」的重要性,唯有讓大眾更全面了解無家者的處境與需求,才能發展有效的做法,協助無家者自立更生,而不是以為只要把無家者驅趕到看不見的角落,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為了促進社會大眾對於無家者的認識,芒草心慈善協會邀請長期關懷弱勢的文字工作者李玟萱採訪與書寫無家者的生命故事,期望透過出版此書,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

為了呈現無家者的多樣性,我們擇取生命軌跡殊異的無家者作為本書主角,包含榮民、更生人、精障者、身障者、在中國投資失敗的台商、工廠外移的失業者;同時也選擇從事不同工作的無家者,包含舉牌工、玉蘭花販賣者、傳道人、清潔工等等。

每篇故事都如實呈現每位無家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描述他們從「有家」到「無家」的生命歷程,以及成為無家者之後的生活實況,同時也試圖貼近他們的真實感受,用他們的話語說出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又如何盼望未來。

透過這些故事,不只希望社會大眾對無家者能有更立體的認識,也希望無家者的成因能被更多人理解。

流浪街頭不等於永久成為社會邊緣人

許多人之所以變成無家者,一方面與個人的遭遇與選擇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社會結構與產業的變遷息息相關,例如書中的阿明,曾在工廠當作業員,卻因產業外移中國大陸,而失去了工作。此外,年紀增長、老化或罹患疾病也是重要因素,許多無家者在流浪之前從事非典型工作,例如在工地工作,但隨著年齡增長或疾病導致體力衰退,漸漸無法從事這類工作而成為失業者。

不過,流浪街頭並不等於永久成為社會邊緣人,只要有適當的協助與陪伴,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重返社會,例如書中的阿忠屢屢輕生尋死,後來在教會的支援與協助下,變成宣傳福音的傳道人;而在獄中度過漫長歲月的阿新,後來則蛻變成介紹工作給無家者的舉牌工領班。

這些重新站起來的案例,背後仰賴的是社工長年的投入,一步一步與無家者建立信任關係,協助其克服實質的經濟、醫療與居住問題,陪伴他們突破各種心理障礙,找到重返社會的信心。在無家者邁向自立的路上,社工的角色相當重要,而社工經驗的累積也往往是突破障礙、發展有效方法的一大關鍵。

幾年前,芒草心協會參訪韓國的無家者服務組織時,發現他們的工作者都非常資深,他們大多在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之後投入無家者服務,至今為止每個人都擁有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年的資歷。長年的經驗累積,使得這些資深工作者非常敏於判斷不同無家者的需求,而能在資源到位時,立即發展方案,有效協助無家者。

反觀台灣,由於社會支持有限,近年來無家者領域的社工不斷流失,資淺社工的經驗無法累積,資深社工的經驗亦無法傳承,相關服務面臨嚴重挑戰。無家者服務需要的不只是社工的熱情,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資源投入。

為了讓大眾了解社工如何協助無家者,本書特別收錄五篇無家者社工的故事,期盼社會大眾能看見他們做的事,理解他們的價值,進而有更多力量支持專業工作者。

  • 以上內容摘自《無家者》出版緣起

書名:《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作者:李玟萱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插畫:小姜
攝影:林璟瑋、楊運生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游擊文化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游擊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7
文|沈恩民 彰化老家房間裡有一幅畫,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掛在牆上。雖然從未仔細欣賞,但它靜靜地待著,伴我從稚嫩的娃兒漸漸長大。 奶奶過逝得早,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鼓勵他去爬山。正值五、六十歲壯年的爺爺,跟上百岳潮,開始踏訪台灣高山,甚至後來還擔任嚮導,帶隊爬山。  這幅畫是爺爺帶叔公一起去登
Thumbnail
2021/07/27
文|沈恩民 彰化老家房間裡有一幅畫,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掛在牆上。雖然從未仔細欣賞,但它靜靜地待著,伴我從稚嫩的娃兒漸漸長大。 奶奶過逝得早,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鼓勵他去爬山。正值五、六十歲壯年的爺爺,跟上百岳潮,開始踏訪台灣高山,甚至後來還擔任嚮導,帶隊爬山。  這幅畫是爺爺帶叔公一起去登
Thumbnail
2021/07/20
文| 許雅淑 翻譯是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沒有一本譯著可以完全忠實於作者的原意,因為譯者的理解必然鑲嵌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中。觀光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觀光之所以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
Thumbnail
2021/07/20
文| 許雅淑 翻譯是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樑,沒有一本譯著可以完全忠實於作者的原意,因為譯者的理解必然鑲嵌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中。觀光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樑,羅蘭.巴特曾說:「一部作品之不朽,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觀光之所以如此有趣,正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
Thumbnail
2021/06/16
文|任依島 《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寫的是我當社關員時,在精神失序者及家屬身上看到的故事,原本並未設想談論自己,但編輯在了解我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後,建議我不妨談談自己如何走上這條路。 沒有遮蔽的防護,曝露自己的過往,難免有些擔心,後來一想,就如同我去到民眾家裡,不管是本人或家屬,有時不消我多問,他們
Thumbnail
2021/06/16
文|任依島 《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寫的是我當社關員時,在精神失序者及家屬身上看到的故事,原本並未設想談論自己,但編輯在了解我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歷程後,建議我不妨談談自己如何走上這條路。 沒有遮蔽的防護,曝露自己的過往,難免有些擔心,後來一想,就如同我去到民眾家裡,不管是本人或家屬,有時不消我多問,他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但我想,我也得到自己能運用的主軸——你所努力的一切,從識字到知識,從觀念到思辨,從基礎的專業,都是為了能更有機會,讓自己可以是自己。
Thumbnail
但我想,我也得到自己能運用的主軸——你所努力的一切,從識字到知識,從觀念到思辨,從基礎的專業,都是為了能更有機會,讓自己可以是自己。
Thumbnail
綜觀整本書來看,我認為《危殆生活》呈現的不只是無家者真實日常生活的面貌,更深入探討了無家者在脫離流浪的困境,像是幫助網絡帶來的副作用,社福體制難以滿足真實需求、或是父權家庭體制如何造成壓迫和排除,這都成為流浪生活的重重關卡與壓迫。
Thumbnail
綜觀整本書來看,我認為《危殆生活》呈現的不只是無家者真實日常生活的面貌,更深入探討了無家者在脫離流浪的困境,像是幫助網絡帶來的副作用,社福體制難以滿足真實需求、或是父權家庭體制如何造成壓迫和排除,這都成為流浪生活的重重關卡與壓迫。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那些被埋藏在街邊沈睡的軀體下,流浪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Thumbnail
那些被埋藏在街邊沈睡的軀體下,流浪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Thumbnail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Thumbnail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Thumbnail
林璟瑋 攝影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
Thumbnail
林璟瑋 攝影 張獻忠(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共同發起人) 為什麼要用「無家者」的稱呼取代遊民、街友?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