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弦

破弦

2 位追蹤者
能讀詩,養著三隻貓,任職書僮的人。 詩板手:https://www.facebook.com/poetrywrench/
1會員
6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本文因同步收錄在艾比索雜誌,因應雜誌性質,文字用詞可能較酸,請注意。)   從事教育相關行業有時候就是會遇到一些不難解釋但偏偏就是很複雜的事情。不難解釋,因為很多道理大家都懂,很多現象大家心知肚明;偏偏很複雜,因為一但需要解釋,很多前因必須被概括,很多字詞的刻板印象造成了溝通上的歧異。   
有時候想要啟口說一些經驗談,卻回頭發現,這些經驗談在現實的洪流當中不過是一道道覆轍。
我也看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小說,張力十足。很佩服您精闢的見解和文筆,有空也歡迎到我的方格子逛逛,給個愛心。我目前也從事教育工作,於是也在方格子分享了些工作日誌,希望能獲得益處。謝謝。
  你、我、他這三個代名詞,可以直接了當的指稱某些特定的對象。可是,當你、我、他成了「你們」、「我們」、「他們」的時候,指稱的對象還這麼直接了當嗎?   
  「藍色窗簾」這個詞彙,我在N年前的國中時期就很常聽見同學們拿來揶揄「過度詮釋」的教科書教育。   沒想到在我N年後,還有機會在網路上看見它廣泛流通。其指涉的意思大概也沒多大改變
我去聆聽 後來才發現沒有 自己的聲音 我去說話 後來才發現 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書寫 才發現,沒有 人也沒有自己的聲音 我去觀察後來 才發現沒有人 也沒有自己 更何況是聲音。
  校園裡總是能聽見宣導性別平等的聲音,然而一轉身卻又能在辦公室中聽見男孩就是比較會打架搗蛋的意見。這種情況在現今的臺灣仍然在發生,想必會讓許多認為都已經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