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小編該怎麼描述最安全
方格精選

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小編該怎麼描述最安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剛剛滑到總統蔡英文的國慶演說,有個文案措辭我超級激賞啊!跟政治說無關也算有關,是關於COVID-19的說法這件事。

疫情以來它到底叫做「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或者應該怎麼稱呼,全球許多人已經討論很久,也開始出現一些如果你採用哪個說法,你就是支持哪個意識形態的人云云的爭論。

在這篇文章中暫時不討論哪個聯想佔多或少、對或錯,只能說確實有部分的讀者會因為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對需要產出公開內容的人來說,因為必須顧及產出內容的效果,可能會面臨以下幾個狀況:

  • 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也想表達出來
  • 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不表達出來
  • 沒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想維持中立性
  • 沒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不知道/沒注意措辭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

所有的狀況下,只有1的情形對作者造成的影響最小,因為他知道想表達什麼立場時該用什麼措詞,所以也會預先推演相對應的結果並接受它。

而文案或者文字工作者們,較常遇到的會是2、3的狀況(合格的文案需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而多數商業文案的目的都是增加認同或銷售而非價值觀的辯論,所以較常選擇以不引起爭議的方式表達);4則是一般大眾會遇到的狀況。

新冠肺炎和武漢肺炎稱謂的討論,可以參考BBC News的文章「新冠病毒」還是「武漢肺炎」?中美台不同表述的爭議

那麼,要如何描述COVID-19,來符合不引起爭議的需求呢?

我自己會採用的說法,常以COVID-19、疫情兩種為主,而在演說中,文稿使用了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描述方式「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引文可能有些微落差,歡迎指正)。

從描述「病名本身」改為描述「疾病產生原因」,既是個客觀事實也是不引起爭議的表達方式。

我認為這種措辭是在一般的產業中非常聰明的作法,很值得各位行銷文案人學習。

但如果這樣表達是演講者的意圖,也就是上述的2或3時,在政治場域的思考切入點當然又會和一般產業場域有差異,此時就端賴讀者認為是否接受演講者的表達意圖了。

非正式的社群或商業文稿中,你可以使用:

  • COVID-19:英文正式名稱,在台灣較無明顯意識形態
  • 肺炎:簡化用語,雖然不特指但大家都聽得懂(不建議醫療業使用)
  • 疫情:同上
  • 防疫:同上
  •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威脅/散播...:疾病產生的原因

也可以用:

  •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缺點是這樣寫很長很囉唆,比較適合正式的媒體或者文書,小編口吻撰文時不太需要。
另註,因為前陣子寫以政治文稿為相關文章時,會有些讀者把價值觀的選擇加進討論議題中,只是若當目的是想精進文案技巧時,建議往「作者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寫有沒有達到作者的目的?」去思考與辯論,而非認為自己不接受作者的目的所以要表達意見與指正,這樣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但若非以文案技巧精進的目的,而是想要表達價值觀的話,我也很認同每個人都該盡力與非同溫層進行友善的溝通,以增進互相的理解與共識,這樣也很好。

一起加油。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更多浪費才能的內容就在 【商業文案全解析,擁有你的寫作孵化器】線上課程

avatar-img
我是文案|讓讀寫美學著陸的實踐者
330會員
93內容數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個時代,理論上最會用 AI 的族群,卻超多人在反對 AI。你猜對了,我說的就是寫作者。為什麼寫作者是最適合學 Prompt Engineering 的人?最近,我經常看到創作者抱怨:「AI 簡直就要取代我們。」 我想了一下,這個反應可以理解;但也有點可惜。因為,寫作者反而是最有優勢進
內容經營者都經歷過這一刻:坐在電腦前,看著早就該交的社群排程表,卻一句也寫不出來。不是廢,是大腦處理素材的方式出了問題:靈感本來就稍縱即逝,商業寫作中,它不是我們要依賴的技能。 很多人會建議去看新聞、追熱點、找梗圖。但這些方式很容易變成焦慮循環: → 沒有靈感 → 拚命刷網路 → 一堆好像不相關
「峰值四大畫布」外觀有點像是企業與新創經常使用的商業模式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接著,書中看得到大量運用管理顧問思考模式的痕跡:講述一件事時,會盡可能的以MECE分析的方式進行說明,確保你在處理問題時,不會有遺漏的部分——也就是說,只要照著做,你很難被客戶和老闆問倒!
這個時代,理論上最會用 AI 的族群,卻超多人在反對 AI。你猜對了,我說的就是寫作者。為什麼寫作者是最適合學 Prompt Engineering 的人?最近,我經常看到創作者抱怨:「AI 簡直就要取代我們。」 我想了一下,這個反應可以理解;但也有點可惜。因為,寫作者反而是最有優勢進
內容經營者都經歷過這一刻:坐在電腦前,看著早就該交的社群排程表,卻一句也寫不出來。不是廢,是大腦處理素材的方式出了問題:靈感本來就稍縱即逝,商業寫作中,它不是我們要依賴的技能。 很多人會建議去看新聞、追熱點、找梗圖。但這些方式很容易變成焦慮循環: → 沒有靈感 → 拚命刷網路 → 一堆好像不相關
「峰值四大畫布」外觀有點像是企業與新創經常使用的商業模式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接著,書中看得到大量運用管理顧問思考模式的痕跡:講述一件事時,會盡可能的以MECE分析的方式進行說明,確保你在處理問題時,不會有遺漏的部分——也就是說,只要照著做,你很難被客戶和老闆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