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經營者都經歷過這一刻:坐在電腦前,看著早就該交的社群排程表,卻一句也寫不出來。不是廢,是大腦處理素材的方式出了問題:靈感本來就稍縱即逝,商業寫作中,它不是我們要依賴的技能。
很多人會建議去看新聞、追熱點、找梗圖。但這些方式很容易變成焦慮循環:
→ 沒有靈感 → 拚命刷網路 → 一堆好像不相關的素材 → 反而更不知道怎麼寫
根據五大敘事基礎,你也能有靈感樹狀圖
我曾設計一套名為「靈感樹狀圖」的內容發想圖,它的核心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卻很容易忽略的五大敘事結構:人、事、時、地、物。這是作文常見的五個問題,也是可以幫助你拆解主題、重組觀點、產生靈感的五大切角。簡單拆解如下:
人:從自己、客戶、夥伴、供應商、目標受眾等角度出發,思考主語與關係
事:聚焦行動或事件,如銷售、挑戰、企劃、客服經驗、重大決策
時:從過去的故事、現在的提醒、未來的期待進行內容設計
地:考慮場域/地域差異——像是在辦公室發文 vs 在旅館分享,主題就不同
物:從產品本身、素材來源、象徵物件、技術應用切入內容視角
真的有13824種嗎?
真的,數學不會騙人(雖然數學我不太會)。
我把每一個人、事、時、地、物的可能子分類列出來,每個分類你可以選擇最大分類、第二層分類、第三層分類,也可以自己添加。再用排列組合方式計算,確實可以產生 13,824 種靈感方向。

例如:
你要推文案服務,選擇「人、事、時」三個構面中的:
人 → 重視的人 事 → 情感 時 → 過去
就可以變成貼文主題:踏上文案路,影響我最深的人
為什麼我設計這套架構?
因為系統才是穩定產出的解方。每天都想今天要發什麼?真的太痛苦。
靈感樹狀圖不會讓你變成什麼靈感天才,而是即使你今天超廢,沒吃早餐、開了12小時會議,也能靠架構活下來。
有架構,才有自由。
有邏輯,才有創意。
結語:AI幫不了的一片空白區,還是要靠自己
很多人以為創意是靈光一閃,但其實,現在即使有 AI 幫忙,也無法解決一個根本問題:
如果你連自己要寫什麼都不確定,AI 幫得了一篇貼文,但是幫不了一整年。
靈感,不是等出來的,是架構拆出來的。
從這張靈感樹狀圖,你更能回推內容架構中該有的元素核心,不只是有內容主題方向,就算你要使用智慧輔助工具也變得更簡單。
所以再度跟大家分享《讓你從社群小白變身文案快手》這堂文字型老課,我想即使在這個年代,依然會對大家有幫助。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思考觀點,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