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滑到總統蔡英文的國慶演說,有個文案措辭我超級激賞啊!跟政治說無關也算有關,是關於COVID-19的說法這件事。
疫情以來它到底叫做「新冠肺炎」還是「武漢肺炎」或者應該怎麼稱呼,全球許多人已經討論很久,也開始出現一些如果你採用哪個說法,你就是支持哪個意識形態的人云云的爭論。
在這篇文章中暫時不討論哪個聯想佔多或少、對或錯,只能說確實有部分的讀者會因為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對需要產出公開內容的人來說,因為必須顧及產出內容的效果,可能會面臨以下幾個狀況:
- 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也想表達出來
- 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不表達出來
- 沒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想維持中立性
- 沒有個人偏好或認同,但不知道/沒注意措辭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
所有的狀況下,只有1的情形對作者造成的影響最小,因為他知道想表達什麼立場時該用什麼措詞,所以也會預先推演相對應的結果並接受它。
而文案或者文字工作者們,較常遇到的會是2、3的狀況(合格的文案需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而多數商業文案的目的都是增加認同或銷售而非價值觀的辯論,所以較常選擇以不引起爭議的方式表達);4則是一般大眾會遇到的狀況。
新冠肺炎和武漢肺炎稱謂的討論,可以參考BBC News的文章「新冠病毒」還是「武漢肺炎」?中美台不同表述的爭議
那麼,要如何描述COVID-19,來符合不引起爭議的需求呢?
我自己會採用的說法,常以COVID-19、疫情兩種為主,而在演說中,文稿使用了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描述方式「面臨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引文可能有些微落差,歡迎指正)。
從描述「病名本身」改為描述「疾病產生原因」,既是個客觀事實也是不引起爭議的表達方式。
我認為這種措辭是在一般的產業中非常聰明的作法,很值得各位行銷文案人學習。
但如果這樣表達是演講者的意圖,也就是上述的2或3時,在政治場域的思考切入點當然又會和一般產業場域有差異,此時就端賴讀者認為是否接受演講者的表達意圖了。
非正式的社群或商業文稿中,你可以使用:
- COVID-19:英文正式名稱,在台灣較無明顯意識形態
- 肺炎:簡化用語,雖然不特指但大家都聽得懂(不建議醫療業使用)
- 疫情:同上
- 防疫:同上
-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威脅/散播...:疾病產生的原因
也可以用:
-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缺點是這樣寫很長很囉唆,比較適合正式的媒體或者文書,小編口吻撰文時不太需要。
另註,因為前陣子寫以政治文稿為相關文章時,會有些讀者把價值觀的選擇加進討論議題中,只是若當目的是想精進文案技巧時,建議往「作者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寫有沒有達到作者的目的?」去思考與辯論,而非認為自己不接受作者的目的所以要表達意見與指正,這樣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但若非以文案技巧精進的目的,而是想要表達價值觀的話,我也很認同每個人都該盡力與非同溫層進行友善的溝通,以增進互相的理解與共識,這樣也很好。
一起加油。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
我是文案》粉絲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