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如何選股是一個不容易的課題,若不認識不熟悉所有企業,得要一家一家的從財務報表與公開資訊逐一解讀,再從中挑選各層面條件較佳的股票,但資料數量龐大,應該很難一一仔細解讀,於是有人會想些增加效率(或偷懶)的方法。
例如常可以從財經雜誌上讀到類似的描述:看到某股票的表現,聯想另一家企業......;這裡的聯想,可能是針對同樣的產業,同樣的供應鏈,或只是股價型態等,若有一檔股票成為領頭羊,就假設後面會有一群羊跟上,在邏輯上是找到某一種模式,預期其他股票會依據同樣的「模式」,出現「比價」效應,或所謂「補漲」。
不過,股市實際情況是有領頭羊,落後的羊群卻不一定跟得上,「比價」或「補漲」不一定會出現;例如以前台積電與聯電號稱晶圓「雙雄」,但隨著時間越久,「雙」字不見了,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除了營運績效差異之外,股價也沒有比價或補漲。
當領先的企業建構出競爭障礙,贏家享有大部分的市場利益,其他的企業只能爭食所剩下的小部分利益,贏家優游藍海,其他的則在紅海裡彼此競爭廝殺。
前幾年有一本企管暢銷書《藍海策略》:「傳統惡性削價競爭」所代表的紅海市場與「開創新興市場」所代表的藍海市場;提出藍海策略,開創尚未被開發之全新市場、創造獨一無二價值等「新」商業手段作為解決方案。(策略解釋摘自維基百科)
產業裡的領頭羊,通常是處於藍海的贏家,股價也會享有較高的評等,落後者通常則處於紅海,面臨激烈競爭,獲利還相對有限;常識即可以判斷,投資藍海裡的企業是較好的選擇;藍海裡的企業持續創新創造,紅海裡的企業則是削價競爭,紅海的領域裡才有「比價」。
有趣的是,在專業財經雜誌裡,常見到比價聯想,想像某某企業的模式可以複製,可以比價,想在贏家之外找第二個贏家,其實已經把讀者的注意力導引到紅海裡。
實際上,任何企業股價若會上漲,不是因為比價,不是落後補漲,而是它具備特定的條件,可能是營運狀況的變化,籌碼條件的變化,是本身獨有的條件,選股得從這些條件去找,而不是去聯想與其他企業的股價關聯性。
專注於企業營運與籌碼條件,才會找到藍海裡的領頭羊,若是偷懶找比價效應、找補漲,看到的多半是紅海裡的落後企業,跟不上領頭羊,這個現象可以在台積電與聯電這兩家企業看到,台積電是台股裡外資股東最多的企業之一,聯電則是台股裡散戶股東最多的企業之一。
股市裡如何選股是一個不容易的課題,資料數量龐大,很難一一仔細解讀,該從何處開始?先從各產業裡的領先企業開始是個好方法,把各領先企業納入長期追蹤名單,或是不知道哪家企業居產業領先地位,就從台灣50與中型100成分股開始,踏實的研究財報與籌碼,其他的任何熱門概念股、比價、補漲等常是波動過程的噪音,只有中短期投機的意義,少有中長期投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