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仔頭的敲木聲:訪問鹿港少年粧佛師陳宗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宗蔚說,他當初為了尋找一處足夠寧靜能夠作為他粧佛工作室的地點,在鹿港四廓找了許多地方。近幾年,這座城鎮有愈來愈多地方讓給了攤販、觀光客與遊覽車,符合上述的條件,而且租金又能夠讓一位少年郎負擔的起的地方逐漸稀奇。

後來,他來到了船仔頭三條巷租了一個空間,正職工作之餘,他在這個小空間中從事佛像雕刻。宗蔚說,他讓粧佛的工作維持在「業餘位置」,部分原因,是為了讓自己的生計不用全依賴在佛像上頭,不用為了生存而大量接單,反而磨損了自己的創作靈魂。

他總是緩而堅定的講著泉州派佛像的精緻古典之美,在平時繁瑣的生產線正職之餘,他能夠接與自己默契相近的訂單,透過雙手叮咚敲著原木,也敲出一座烏托邦來。

如今粧佛業的困境,背後所隱含的除了是當代人與信仰關係的改變之外,也透露了本土手工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上的弱勢處境。

如今鄰國大量(機械)生產的佛像壓制了台灣產品的價格,而信徒之間也流行起身形更加碩大、健壯與表情孔武的神像,這也讓今天宗蔚的粧佛精神顯得不合時宜,但卻也讓他更加積極的捍衛這種從生活出發的粧佛創作。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當代辯證著人與信仰的關係。


船仔頭漁村的故事,也是一段鹿港近代討海轉木工業的庶民歷史。

當漁村的人們不再看天吃飯的每日討海後,他們紛紛轉往以件計酬的木工製造業,而鹿港先天條件的工藝底藴,讓戰後的城鎮迅速銜接上後來經濟起飛的建屋浪潮。從神桌、家具到櫃櫥,船仔頭也因此出了很多位功夫絕頂的木工師,其中,也包括我那三位住在船仔頭的舅舅們(參見上一輯阿愷之聲:船仔頭放送:一段討海人轉做木工業的故事)。

近幾年,隨著漁村家戶經濟條件改善,愈來愈多戶人家逐年搬離了這個過去甘苦過的祖厝,如今這裡顯得無比寂靜。

或許是巧合,如今宗蔚也來到了船仔頭經營粧佛工作室,這股對於堅持傳統藝術的信念,讓人感動。無形之中,這樣的行為與歷史場域也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因此也讓人無比期待。

粧佛工藝,以及船仔頭的故事還有很多可以講,待往後慢慢述說。

 

(晚上的敲木聲較小聲,建議可將聲音轉大)。

封面圖片來源:王麒愷攝影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愷之聲的沙龍
51會員
26內容數
<p>「阿愷之聲」是一個講台語的放送電台,放送內容以鹿港代誌為主,想要以地故事講出整個台灣社會變遷。台語又是鹿港不可或缺的聲音地景,很多描述只能透過台語才能言傳,阿愷也會持續向鹿港各耆老們請益日漸沒落的「鹿港海口腔」,讓電台不僅放送理念,而且還能夠紀錄作為無形文化財的鹿港腔。</p>
阿愷之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9/29
聽眾朋友逐家好,又閣再一遍的來到阿愷仔之聲講故事時間。這遍欲講故事予做「船仔頭戀曲:阿偉秀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所在,猶原是彼个倚海的城鎮,彼个予做船仔頭的漁村所在......。
Thumbnail
2019/09/29
聽眾朋友逐家好,又閣再一遍的來到阿愷仔之聲講故事時間。這遍欲講故事予做「船仔頭戀曲:阿偉秀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所在,猶原是彼个倚海的城鎮,彼个予做船仔頭的漁村所在......。
Thumbnail
2019/02/11
所謂「角頭」,地理上是一間角頭廟的祭祀範圍,歷史意義上正是移民時代延續至今,是同一群族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之域。鹿港這座城鎮可以說是個眾多角頭所形成的市街社會。 阿愷之聲將邀請鹿港三個角頭的少年人來到節目上,談談自己角頭的過去與現在,也探探對方角頭的今日與未來。或許,一場箭在弦上的角頭大戰將一觸即發?
Thumbnail
2019/02/11
所謂「角頭」,地理上是一間角頭廟的祭祀範圍,歷史意義上正是移民時代延續至今,是同一群族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之域。鹿港這座城鎮可以說是個眾多角頭所形成的市街社會。 阿愷之聲將邀請鹿港三個角頭的少年人來到節目上,談談自己角頭的過去與現在,也探探對方角頭的今日與未來。或許,一場箭在弦上的角頭大戰將一觸即發?
Thumbnail
2018/11/28
DeGlopper這位美國年輕的人類學家來到鹿港以後,當時讓他最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地方的職業社群如何運作。他在1967-68年間來到鹿港跑田野時,正值在地木工產業的全盛時期,這位人類學家深深受到了這個古老行業的吸引,於是一頭栽進城鎮上大大小小正轟隆運轉的木工廠裡......。
Thumbnail
2018/11/28
DeGlopper這位美國年輕的人類學家來到鹿港以後,當時讓他最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地方的職業社群如何運作。他在1967-68年間來到鹿港跑田野時,正值在地木工產業的全盛時期,這位人類學家深深受到了這個古老行業的吸引,於是一頭栽進城鎮上大大小小正轟隆運轉的木工廠裡......。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