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傘後三年:聲援政治犯、袁國強下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按:2017年8月31日),剛好是我被判入獄兩星期的日子,正當香港面對前所未見的司法風暴,十六位抗爭者相繼被判入獄,感謝你們仍未放棄香港,在律政司袁國強牽頭把同路人送進監獄之際,有著數以萬計港人走上街頭,向香港步入威權時代說不,場面實在讓人動容。原來,大家仍未忘記雨傘的初衷,謝謝你們。

 

不再犬儒,是我們面對判囚所學到的寶貴一課,但隨著政治清算迫近,在8月十六位抗爭者因重奪公民廣場反對東北發展而被監禁以後,9月仍有二十位抗爭者因於傘運期間留守旺角而面臨判刑,也難免遭受囚禁的後果,另外中聯辦反釋法和傘運的審訊亦將在10月後開展,情況實在不樂觀。

 

當未來一年將有數十位同路人,因律政司的檢控而被判入獄,聲援政治犯運動應該如何走下去?這是不少朋友寄信來監獄問我的問題,答案就是民主派必須團結,轉守為攻,把矛頭對準律政司司長。在傘運三週年將至,嚴正要求袁國強下台。

 

raw-image

Photo source: 香港眾志 Demosistō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法律問題,法律解決。袁國強貴為政治問責官員,過去投入政改三人組推銷假普選方案,亦主房提呈司法覆核消取民選議員資格,面對港人反抗民怨載道,袁司長不僅沒有回應訴求,平息民憤,反而只懂解決提出問題的異見者。以司法系統為工具,並依賴法庭作擋箭牌,袁國強就是把反對他所作政治決定的人送上犯人欄,並委派檢控專員在法庭狂言「重奪公民廣場」「奪」字就係暴力,以及把雨傘與暴動式歪風相提並論,最終以法律解決提出政治問題的改革者,逐一判囚送進監獄。

 

判監顯然並非解決社會問題之道,囚禁人民也不會回應到香港人三十年爭取民主的決心,袁國強以法律意圖把提出政治問題的人滅聲,並判處無差別和不合比例的刑期,反映律政司司長一直以政治表忠凌駕法律觀點,香港人務必追究律政司司長的政治責任,促請袁國強問責下台,停止斷送一代政治青年參政的政治圖謀,仍是成為傘運三週年的主要訴求!當我們一眾政治犯身處監獄,只能以紙筆與外界通訊,希望各位在監獄外的香港人,能完成我們的心願,從9月開始把「聲援政治犯、袁國強下台」的訴求,以社區討論、街頭宣傳、創意行動和大型示威傳揚開去。

 

當你們昔日把香港未來托負在我們身上,如今當我們身處監獄,就是時候把延續政治運動的希望,託付在監獄外的你們身上,加油!

 

黃之鋒

壁屋監獄  31/8/2017

 

黃之鋒:香港人抵抗威權時代的六件事(一)

黃之鋒:香港人抵抗威權時代的六件事(二)

黃之鋒:香港人抵抗威權時代的六件事(三)

 


【囚禁中的香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之鋒的沙龍
131會員
72內容數
<p>這裡有的,不僅是屬於我的成長印記,也呈現著在香港這個城市,為著推動民主轉型,一個少年會有著怎樣的思緒。</p>
黃之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2/09
區區不足百天刑期算不得甚麼,只希望讓到身處獄中度過數個年頭的政治犯們,在數年後步出監獄時,會因我們的付出,看到一個更有希望的香港。
Thumbnail
2019/02/09
區區不足百天刑期算不得甚麼,只希望讓到身處獄中度過數個年頭的政治犯們,在數年後步出監獄時,會因我們的付出,看到一個更有希望的香港。
Thumbnail
2019/01/14
首次入獄的最後一天,除了一貫閱報、清潔和追看進入結局篇的電視劇,則以看畢《我是馬拉拉》一書作結,青少年期間曾有理想或夢想的多不勝數,但可以付諸實行也是少之 又少,只慶幸我能成為如此幸運的一位,在年少時
Thumbnail
2019/01/14
首次入獄的最後一天,除了一貫閱報、清潔和追看進入結局篇的電視劇,則以看畢《我是馬拉拉》一書作結,青少年期間曾有理想或夢想的多不勝數,但可以付諸實行也是少之 又少,只慶幸我能成為如此幸運的一位,在年少時
Thumbnail
2018/12/17
從九月下旬開始,不論電視新聞還是報章,也持續報道加泰羅尼亞的獨立公投動向,鑑於身處獄中飯堂電視經常播放相關動向,有時在新聞台不斷重播的情況下,同一則報道, 例如是今天數十萬人上街抗議西班牙政府扣押自治
Thumbnail
2018/12/17
從九月下旬開始,不論電視新聞還是報章,也持續報道加泰羅尼亞的獨立公投動向,鑑於身處獄中飯堂電視經常播放相關動向,有時在新聞台不斷重播的情況下,同一則報道, 例如是今天數十萬人上街抗議西班牙政府扣押自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2019年,香港政府藉潘曉穎命案修訂《逃犯條例》,引來香港市民抗爭,期間警民衝突更讓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撤銷條例變成了「五大訴求」。 如今抗爭已經超過半年,五大訴求之後、「港獨」會是下一個潛在的訴求嗎?「黃色經濟圈」與現行的抗爭型態又是什麼?台灣如何借鏡?
Thumbnail
2019年,香港政府藉潘曉穎命案修訂《逃犯條例》,引來香港市民抗爭,期間警民衝突更讓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撤銷條例變成了「五大訴求」。 如今抗爭已經超過半年,五大訴求之後、「港獨」會是下一個潛在的訴求嗎?「黃色經濟圈」與現行的抗爭型態又是什麼?台灣如何借鏡?
Thumbnail
6 月 21 日的升級行動,沒有流血衝突,卻演示出一種嶄新的抗爭模式。 黃之鋒歸隊,抗爭者未有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領袖,只視他為其中一分子。集結地方亦不局限於一處,而是先包圍警總,再進入稅務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金鐘道政府合署「涼冷氣」,「幫人早放工」,晚上折返警總包圍,玩縮小版及人道版的「長春圍城」(
Thumbnail
6 月 21 日的升級行動,沒有流血衝突,卻演示出一種嶄新的抗爭模式。 黃之鋒歸隊,抗爭者未有把他看成高高在上的領袖,只視他為其中一分子。集結地方亦不局限於一處,而是先包圍警總,再進入稅務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金鐘道政府合署「涼冷氣」,「幫人早放工」,晚上折返警總包圍,玩縮小版及人道版的「長春圍城」(
Thumbnail
這是對無名者的審判 - 評九子判決 佔中九子上庭前會見記者。(香港01圖) 雨傘運動最矚目的審訊於法庭內完結,戴耀廷、陳健民、邵家瑧、黃浩銘被判即時監禁8至16個月,其餘被告則是被判緩刑或社會服務令(陳淑莊則因要動腦部手術而延遲判刑,我在此祝福她一切無恙)。支持公民抗命者當然氣結於法官的判刑以及
Thumbnail
這是對無名者的審判 - 評九子判決 佔中九子上庭前會見記者。(香港01圖) 雨傘運動最矚目的審訊於法庭內完結,戴耀廷、陳健民、邵家瑧、黃浩銘被判即時監禁8至16個月,其餘被告則是被判緩刑或社會服務令(陳淑莊則因要動腦部手術而延遲判刑,我在此祝福她一切無恙)。支持公民抗命者當然氣結於法官的判刑以及
Thumbnail
區區不足百天刑期算不得甚麼,只希望讓到身處獄中度過數個年頭的政治犯們,在數年後步出監獄時,會因我們的付出,看到一個更有希望的香港。
Thumbnail
區區不足百天刑期算不得甚麼,只希望讓到身處獄中度過數個年頭的政治犯們,在數年後步出監獄時,會因我們的付出,看到一個更有希望的香港。
Thumbnail
年滿21歲,我便要轉至成人監獄繼續服刑。 在青少年監獄待了50多天,是時候總結一下這裡的作息生活:步操、職訓、清潔和上課,基本上就是每天的循環,單調枯燥渡日固然難受,但綜合9星期以來的經歷,更難受的......
Thumbnail
年滿21歲,我便要轉至成人監獄繼續服刑。 在青少年監獄待了50多天,是時候總結一下這裡的作息生活:步操、職訓、清潔和上課,基本上就是每天的循環,單調枯燥渡日固然難受,但綜合9星期以來的經歷,更難受的......
Thumbnail
如果事情容易,就輪不到我們上陣。正是任務艱難,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面對著中國崛起的浪潮,人權問題不再是居於高位的政治議程,民主退潮也是全球面對的共同課題。但正因如此才突顯香港獨有的位置,想守住中國必先守住香港。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商業都市,更是一個仍在爭取基本投票權,為民主奮鬥的地方。
Thumbnail
如果事情容易,就輪不到我們上陣。正是任務艱難,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面對著中國崛起的浪潮,人權問題不再是居於高位的政治議程,民主退潮也是全球面對的共同課題。但正因如此才突顯香港獨有的位置,想守住中國必先守住香港。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商業都市,更是一個仍在爭取基本投票權,為民主奮鬥的地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