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支付體系的大戰略思考

2018/05/2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承認行動/線上支付很方便,尤其在假鈔扒手橫行、或是其他替代支付方式不便的地方,更是有它的好處;我不會勸你別用,但我從來不是它的無條件擁護者、也不認為它才是進步的象徵。

作為一個非公營的全國性支付體系,其實線上支付(在本文中意指大範圍取代實體支付方式的系統)背負著非常大的風險。
必須話說在先的是,因為我受的是傳統的財金基礎訓練,所以某些觀念上可能受到束縛(或是毒害);但我相信無論是不是我受到毒害,以下的基本道理應該都是成立的。

幾無限制的信用擴張

目前常見的幾家行動支付都來自中國、也都由私人企業經營(至少表面上是);這些企業有幾個特色:
  1. 某種程度上都受到政策保護;或許一開始是扶植,後來則是「大到不能倒」;
  2. 受到封閉市場環境、以及對於個人實名監控的保護;
  3. 都不是傳統的財金行業,所以某種程度上也不受舊有的相關規範束縛。
這裡所謂的信用擴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營運單位的、一個是使用者本身的。
所謂信用擴張的基本概念,原本是說當銀行裡有一塊錢的黃金時,可以發行與(例如)十塊錢黃金等值的鈔票在外流通;鈔票原本只是一張不值錢的紙,但因為銀行保證「拿鈔票來可以換等值黃金」,所以才有價值。
而之所以可以發行十塊錢、甚至一萬塊錢的鈔票,是因為銀行算準同時不會有一個以上的人拿鈔票來換黃金,所以可以透過信用擴張來增加市場上的金錢流通量。
但這樣的擴張有一定程度的風險、而且擴張倍數越大、風險就越高。萬一同時有很多人拿錢來換黃金,結果黃金被拿光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擠兌」),拿不到的人一定會生氣;如果大家都認為銀行發行的鈔票沒價值,那麼相關的金融體系、甚至整個社會就會出大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附註:這種鈔票大幅貶值的狀況成因很多,包括戰爭、政治不穩定、投機市場崩盤等等,這裡只是單就本文主題舉例。
關於信用擴張/膨脹的基本定義,可以參照這邊的解釋:
這個連結中的內容主要來自中國,所以有些段落特別有對照的價值;其中根本文相關的重點是:
信用膨脹肇始於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貨幣的初始形態是貴金屬,它與實體經濟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隨著經濟的發展,紙幣和信用貨幣取代了金屬貨幣,這就是貨幣的信用化過程;而隨著股票和債券的出現,貨幣成為了一種金融投資工具,即所謂的貨幣的資本化。

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是虛擬經濟的初始形態,它不再與實體經濟存在對應關係,而是信用擴張的結果,具有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
第一段大概也解釋了前面所說的「一塊錢黃金可以變成十塊錢鈔票」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金本位制度」:
而後面兩段說的,則是現代金融基本上從金本位制脫鉤的原因:因為以黃金為基準來做信用擴張,已經無法滿足貨幣作為投資工具所需要的彈性。
然而,雖然理論上全球的主要金融體系都已經跟黃金脫鉤,但不管或是國家或個人,多少都必須存點黃金以備不時之需(我從前講過一句有點殘酷但現實的話:「逃難時能用的才是錢,其他的都只是貨幣。」)。
後面庫房裡面黃金多的人,雖然身價不見得比手握幾千萬張大企業股票的人高,但某些時候講話就是可以比較大聲。
美國的Fort Knox金庫,據說人類有史以來煉出的黃金有2.3%存在這裡:
前面引文中的第三段開頭提到:
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是虛擬經濟的初始形態
其中的「信用化」又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個人今天開始印鈔票、或是設立某種支付機制,想必是沒有人要用的;因為我既沒有信用、又沒有資本、後院裡也沒有埋著幾噸黃金。
ICO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換言之,如果以信用為首的基本條件出問題,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即使有相當的股票和市值),在信用過度擴張的狀態下,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接下就是幾個問題了:
  • 目前以私人企業經營、沒有一定比例資金準備作為保證的行動線上支付,算不算是一種信用擴張?算不算是一種「無限制」的信用擴張?
  • 信用擴張誰都可以做(例如貸款買房子、或是其他財務槓桿,也是一種擴張),但以單一企業來擔保體系下瞬間發生、價值可能以百億計的交易,這種擴張要有什麼條件、在什麼樣的保障下才能做?
  • 這種規模的信用擴張,有什麼樣的風險?萬一發生問題時,使用者(包括買賣雙方)的保障是什麼?
這些風險不一定會發生,萬一發生了也不一定會有事(尤其是政府可以有效協助控管風險的地方);但因為上述這些原因,這會是一個相對脆弱的財金體系。
行動支付還有許多商業和技術的面向,例如跨境金融整合、個人資訊監控、行為數據收集分析等等,這就先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了。不過,以下就讓我來做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支付」的揣測。

中國的阿基里斯腱

所謂的阿基里斯腱,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謂的「罩門」,也就是某個強者身上最弱的地方。
雖然中國最近網路發展進步、軍事和太空科技也有一定的成就,堪稱是技術先進國家之一;但問題在於基本電子元件(例如處理器)和應用方面,仍然大量倚賴美國的技術。
從最近中興(ZTE)因為違反美國禁令而幾乎被斷頭、以及「為什麼中國能造超級電腦,卻做不出好的商用處理器」的討論,就可以得知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至今仍必須大量倚賴美國技術,就是中國的罩門之一;何況不管叫做「網際網路」或「互聯網」,講白了仍然都是以美國技術為主的東西。
日後如果中美真的發生衝突,而又還不到開打的程度(或者真的開打),除了戰場上的交鋒之外,試圖擾斷對方的後勤和金融體系也必定是戰略選擇之一。
過去,這類戰略的典型作法是努力仿製敵方鈔票,包括紙張、油墨、製版、印刷技術都必須力求逼真;更麻煩的是,印出來之後還得大量運到敵人後方散布使用,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說到這邊,有概念的人大概就知道是什麼回事了:如果我是美國,現在只要放任對方發展線上/行動支付、將對於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實體鈔票)的依賴降到最低,並且透過大量提供技術、但維持「不對等」來掌控關鍵門檻,就等於扼住了對方民生金融體系的咽喉。
接下來,真的就是只缺按一下按鈕了。
想像一下,這個鈕按下去之後,十幾億身上沒帶鈔票的人忽然不能花錢、不能收錢了,或是打賞十塊錢結果銀行帳戶空了、吃頓飯就傾家蕩產了,會發生什麼事。
當然,也有人會說:
  • 中國對此不會沒有防備;
  • 其他國家也有行動支付,也有同樣的信用擴張等風險;
  • 萬一開打,中國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攻擊美國的金融體系。
技術上來說,這些說法都對,但這其中有太多環境和條件上的差異;像是前面說的信用擴張程度、線上支付普及程度、替代工具的選擇、與舊有金融體系(=現金和資產準備、信用歷史)的連結程度、技術不對等程度、政治局勢穩定程度、以及攻擊/被攻擊的戰略價值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只要思考兩個問題就好:
  1. 透過這樣的布局掌控對方的民生金融體系,技術上是不是絕對沒有可能的事?
  2. 如果你是美國,你會不會想要、或是已經這樣做?
個人認為,這一點就是中國的阿基里斯腱,而且不用見血就可以切斷。

結語

總之,如同一開始時說的,線上/行動支付很方便,對於期望發展知識經濟、或是衝動消費的市場(例如台灣)大家更是望之若渴。我不會勸你別用,但我從來不是它的無條件擁護者、也不認為整個社會都能接受它才是進步的象徵。
健全的經濟發展和財金體系、充足的金融儲備,以及多樣選擇、信用良好、相對安全的獨立替代支付與投資工具,會比「連乞丐都收微信支付」更值得我們期待。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傅瑞德
傅瑞德
行銷與媒體經營管理顧問、科技產業觀察者、寫作者、翻譯者;煙斗、雪茄、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重機騎士,插畫家、數位書法、木工師父,能做的鄙事比你想像的多更多。過去的文章在 http://fredjame.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