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 專訪《露比任務》的創造者 - Linda Liukas:淺談創意教育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在上一次的訪談文章中,筆者與 Liukas 談到了,她創作《露比任務》一書的創意來源和她如何設計書末許多的紙上活動來達到不插電的程式教育。在此篇中,筆者則摘錄訪談中的最後三個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中分別與 Liukas 提到了她個人的程式學習旅程,未來對「露比任務」的期望,以及對創意教育的看法。

關於青春偶像:

在 Liukas 的 TED 演講中,提及了她的程式學習之路是來自青少女時期,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的崇拜,因而開始學習架設網站,進而開啟了學習編寫程式的旅程。因為筆者的好奇,於是就冒昧地問了以下的問題:


筆者: 當我聽到妳如何開始妳的學習程式旅程,我很好奇妳是否有收到高爾先生的任何回應?如果妳有或已經有一個機會可以與年輕時的偶像見面,妳會想跟他說些什麼呢?(When I heard about how you started out your own coding journey, I’ve been keeping wondering if you get your response from Mr. Gore? And what would or did you say to him, if you have or already had a chance to meet him in person?)
Liukas: 去年十一月,我的確有親身和高爾先生見面。高爾先生被邀請在芬蘭舉行的 Slush 會議 [註一] 作主題演講時,我有機會與他進行只有三分鐘的談話。這短短的對話中,我太過興奮而高爾先生則用一句讚歎:『喔!我的老天。』反應。遇見我的青春期時期偶像,令我對逝去的青春傷感,因為這次短暫的會面,可看做從十七年前開始的青少女時代的結束里程碑。現在,是時候邁開步伐往前並展開新的旅程。(I did meet Mr Al Core in last November when he came to Finland to give a keynote speech at Slush conference. I had a chance to talk to him even if it was only for three minutes. I was overexcited and Mr Gore said "Oh Gosh". Meeting my teenage hero also made me feel quite nostalgic as it marked the end of an era that started 17 years ago. Now it is time to move on to new adventures!)


 
相信許多已成長為成年女性的我們,在少女時代,也擁有對偶像著迷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裡,經常也包含了和同年齡的女性朋友們之間,爭論不休倒底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比較帥氣,還是女性友人崇拜的偶像比較英俊。然而,在我們的少女年代,資訊傳播主要還是靠電視,而非如今可以仰賴網路的傳播,不僅可以追蹤偶像的粉絲團,跟偶像還可以有所互動。甚至,自己也可以藉由「直撥」,成為這個世代才有的流行名詞「網紅」。
個人賺錢的模式和成為公眾名人的機會變多了,然而這個時代對於資訊安全以及個人資料在資訊時代的利用,卻無法跟得上資訊技術更新的腳步。在新聞披露大規模臉書用戶個資遭洩密並濫用後(見延伸閱讀 1),網路安全的相關知識,不僅非網路世代的中老年人,一頭霧水,甚至連在網路世代出生的年輕人,未經妥善思考,一股衝勁便跳入「直撥」的行業裡。
當我們這個世代的年長者,自身都缺乏應有的觀念,更別說指導監督還在成長的青少女們。就連身家百萬的好萊塢明星們,也都無法擺脫帳號被駭客侵入的危險(見延伸閱讀 2),這些希冀成名的少女們,卻將自身的隱私安危,暴露在不可預見的危險中,仍舊渾然不知。
其次,對於觀看電影《我的少女時代》,能對影片中的片段,不用多加解釋便能會心一笑的族群,似乎正飛快地與時光列車分手。目前在這列只會往前奔馳的列車上,所乘載的族群,正以我們不了解的方式快速成長。智慧手機的普及,反而形成另一種讓我們這個世代無法了解的新型賺錢模式——「直撥」,但本質上對應的其實是目前媒體的扭曲變質。
這個世代,如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所言:
「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而「直撥」,或許就像音樂劇《芝加哥》所描繪的,只要妳能夠創造更為腥羶的話題,妳便可以成為媒體的焦點。
然而,成名的代價是什麼呢?職業和賺錢的區別又是什麼呢?似乎,許多年輕的女孩並沒有機會想清楚。
當然,也有年輕的女孩,很早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得以接觸程式編寫,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進而成為她所在的社群網絡中的影響人(見拙文當一個八年級的賓州女孩開始教導編程...)。
當我們這些到了為人父母年紀的長者,疾呼年輕女性正視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我們卻一直沒有仔細聆聽用另一種語言思考的年輕族群,她們的聲音。如果深思 Liukas 開始學程式的動機以及最後她所創造的,讓筆者不禁開始以另一個角度思考:
與其讓年輕女孩們,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培養興趣,或許了解時下的年輕女性們,如何進行她們的社交活動,以及她們的想法,是一個較容易的施力點,來讓年輕的女孩開始對編寫程式感到興趣。
 

關於露比的未來任務:

 
如果有機會造訪 Liukas 的「露比任務」網站,的確可看到「露比任務」已經從介紹繪本的網站逐日茁壯成一個為培育創意下一代的實驗搖籃。Liukas 以她一貫認真又帶著有童趣的態度,來建構這個網站。
進到網站主網頁的導覽列中有三個標籤,點入 “Teach” 後可以看到有許多教學資源,當然也可以看到芬蘭當地的初級教育老師們,應用並延伸 Liukas 的教學教材大綱,並將這些創意帶入教室內的故事。
所以,筆者對於 Liukas 對《露比任務》這個宛如是 Liukas 親手拉拔大的孩子般的計畫,有什麼未來期望感到好奇,所以就請 Liukas 帶給我們大家她對小小紅髮露比有什麼未來的期待呢?
 
紅髮露比在第二集裡的重要任務,就是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電腦內部的結構。


筆者: 可以請妳比較當初在 Kickstarter 展開《露比任務》的專案,和妳現在透過建立「露比任務」網站,迄今所完成的工作和貢獻?另外妳對「露比任務」這個網站,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期待,或對未來有什麼遠程的規劃?(Could you compare the journey you started out your own Kickstarter project for “Hello Ruby” and the one you have achieved so far through constructing “Hello Ruby” website? What is your expectation for “Hello Ruby” now even more than a website in the future?)
Liukas: 在過去四年,《露比任務》已從一本原計劃教導幼童編寫程式的童書,而成長為涵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童書系列。這系列包括了 《Hello Ruby: Adventures in Coding》,和討論電腦內部架構的續集《Hello Ruby: Journey Inside the Computer》,以及最新出版的第三集:讓 Ruby 在網際網路中冒險的《Hello Ruby: Expedition to the Internet》。 此系列的第四本,內容涵蓋了機械學習和人工智慧將會在今年的秋天於芬蘭出版。《露比任務》在過去已被翻譯成二十五個語言。我們也曾舉辦夏令營,藝術展覽以及主持一個小孩,父母及老師都能參與的目前相當活躍的社群。(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Hello Ruby has grown to a book series that covers the computing curriculum beyond coding. It includes Hello Ruby: Adventures in Coding, the sequel Hello Ruby: Journey Inside the Computer and Hello Ruby: Expedition to the Internet. The fourth Hello Ruby book about machine learning and AI will be published in Finnish this autumn. Hello Ruby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over twenty five languages. We have organised a summer school, an art exhibition and have an active community of kids, parents and teachers. )
現在,我們正進行教師的訓練,並且嘗試建立一個以《露比任務》為中心,使用遊戲般的教學方法來教導學生的課程大綱。在未來裡,我希望能夠製作一個紀錄片,藝術展覽會或者有一天開辦我自己的「露比任務」學校!(Right now we are doing teacher training and building a curriculum around hello Ruby’s playfu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be able to make a video documentary, art exhibition and maybe one day start my own Hello Ruby school!)


 
Liukas 本人也親自開課,以她本身提倡,宛如遊戲般,更有趣的方式教導學童們關於電腦的基礎概念。在上圖中便是孩子們遵從一個簡單的迴圈指令,來進行畫圓的創作。藉著遵從指令作畫,孩子們瞭解了電腦運作的模式,也從而明白了演算法只不過是一步一步的指示,讓電腦可以遵循。
 
而這些孩童們學習電腦思考的嘗試,就變成一幅有趣的圖畫。 Liukas 本身的童書,更是以繽紛的色彩和簡單的構圖,而創造出一種大人和小孩皆能欣賞的藝術。
 

關於創意教育:

相信許多讀者都知道 Liukas 來自芬蘭,而她所成長的芬蘭,其教育系統的評鑑在全球的排名算是名列前茅的。在具有公信力的學生能力指標,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又被簡稱為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舉辦。
該組織每隔三年,就會抽樣全球各地的中學校,針對 15 歲的學童進行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的測驗。其考試的內容設計著重於學童的思考推理能力,而非苦讀考古題就可以得到較高的成績,所以 PISA 的測驗結果,經常被教育界視為教育成果的指標。
 
芬蘭在 70 年代的初期,進行教育改革,政府特別編列教育預算,執行全國無論貧窮與學習能力,全面都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除此之外,芬蘭政府並大幅調高初中教育的經費,降低境內的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秉持著孔子的「有教無類」的平等精神,屏棄菁英教育,拒絕填鴨式的教育,堅持將課堂中每位學童教會。
除此之外,芬蘭對於初中的師資選擇,則嚴格要求須具有碩士學位,其教育系統認真挑選師資的態度,可以從該師範學院的低錄取率可以看出。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思考過程,而非最後答案,重視怎麼學,而非學到什麼。這樣的教學理念,讓芬蘭的義務教育少了考試,更多的是「因材施教」,個人化的課表以及學習計畫。在這樣的背景成長的 Liukas,不意外地,她會創造出「世界上最特別的學程式」方法,以及全世界小朋友們的程式偶像,紅髮露比。
 
因為想知道來自缺乏競爭,開放式的教育環境長大的 Liukas 怎麼去看待一件娛樂新聞。這個娛樂新聞是由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艾倫,訪問主演一部小眾藝術電影的兩名男演員。兩名男演員中較為年輕的一位,在此屆的奧斯卡的紅毯採訪片段中,還可以見到他的高中同學們為他打氣所錄製的一段影片。
對於一位頗具演藝天份,本身也熱愛表演的年輕人,將戲劇視為志業,似乎沒有理由阻止挑惕。然而因為以演藝作為職業的波動性大,替換性高,職業生涯變數極大,完成義務教育似乎是許多嚮往星光生活的少年少女,在追求夢想時,保證能仍學得在社會生存的基礎技能。
然而當這位熱愛表演的年輕人,試圖在傳統學科中,加入非傳統的表現方式,這樣的方式是否抵觸 Liukas 所相信的以更有趣的方式來教學呢?我們來看看 Liukas 怎麼回答的:


筆者: 我最近在 Youtube 上看到《艾倫愛說笑》節目中一集有趣的訪問。在這集訪問中,主持人艾倫邀請主演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兩位男演員,來參加她的訪談。在這段訪問中,艾倫秀出了其中一位男演員,提摩西柴勒梅,為了他的高中統計專案作業,繳交了一段饒舌影片。而在節目中,另一位男演員則指出這份作業最後僅得到 D+ 的成績。我很好奇妳怎麼看這個事件:以饒舌來繳交統計作業是否會牴觸妳的「以更有趣的方法來教導幼童」的信念?或者我們應該強制青少年以社會允許的範圍內表達,甚至不惜扼殺他們的創意?還是我們應當要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即使這個方式非常不傳統?(I have come across a TV talk show episode “The Ellen show” on Youtube recently. In this episode, the show host, Ellen DeGeneres, interviewed two male actors who stared in a recent movie “Call me by your name”.  During this interview, Ellen revealed a video in which the younger star, called Timothée Chalamet rapped to pass his high school statistics project.  As the other star pointed out this young actor got a D+ for his turn-in, I wonder how you put your thoughts on this. Would it contradict your general belief in teaching children in a fun way? Or should we kill the creativity when they grow up as teens? Should we encourage them to continue expressing themselves even they use a totally unconventional way?)
Liukas: 妳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在芬蘭接受了我大部分歲月的初等教育。芬蘭的學校系統是非常不依賴考試,相對的,學校的課程通常是遊戲般,沒有標準答案,以及以學童為中心的設計。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幾乎不做任何的測驗甚至評估,而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有成效,以其結果來看,我這一個世代受此開放式教育的學童們,在 PISA 的評比中,在世界上的排名居於第一或第二名 [註二],其教育成果可以不說自明。(You ask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I did most of my schooling in Finland, which has a very non-test driven, playful, open ended and child-centric educational system. We barely did any testing or assesment growing up - and the results speak for themselves as my generation is the one that did really well in the PISA studies, scoring as no:1 or 2 in the world.)
回首童年,對於許多事情我仍舊不特別感到自信,例如,冒險,問問題以及提出創意的解法。我認為這是許多重要的事情中,其中一樣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好讓他們準備好面對未來。與其教導他們一些最終將遭到電腦取代的技能,例如,生硬的背誦,計算以及重複的計算,不如教導他們與電腦互補的技能。好奇心,創意,合作以及同理心則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所需要擁有的能力去面對漫長人生考驗。(Looking back, I still didn't feel confident taking risks, asking questions and coming up with creative solutions. I think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we can teach to kids to prepare them for a future. Instead of teaching them skills computers will always beat us in, like rote memorization, calculation and repeating instructions we should teach children the complimentary skills. Wonder, crea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empathy are all things that will stay with us humans for a long time.)
而當談到編程,學習基礎觀念只是這個方程式的一邊。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好奇心和毅力是同等的重要。所以,不,我不會給他一個 D+。但我會說跟他說,『你的作業還沒有達到標準,繼續嘗試!』(And even when it comes to programming learning the concepts is only one side of the equation. Problem-solving, team-work, creativity, curiosity and persistency are equally important. So no, I wouldn't give a D+. I would say not there yet, keep going.)


但事實上,Youtube 上也有一位教導深度學習的網紅(Siraj Raval),在他的 Youtube 頻道中,他也經常用饒舌的方式來教學。這位網紅,甚至在知名的線上課程學校 Udacity 擁有自己的深度學習課程。所以,誠如 Liukas 所鼓勵的,對於擁有許多非傳統點子的年輕人,千萬不要因為不被讚賞而退縮,請繼續嘗試吧!
而成為師長或父母年紀的我們,或許我們該考慮在不及格的分數之外,設一個請「繼續嘗試」的「分數」吧!
 

尾聲:

最後,筆者任性地向 Liukas 提出了一個請求:


筆者: 如果有可能,妳可以考慮加入一個亞洲女孩的要角在妳的下一本書中嗎?(If possible, could you consider to use an Asian girl a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your next book?)
Liukas: 在第三本《露比任務》系列的書,《Expedition to the Internet》中,妳將可以和 Julia 見面,她是露比的最好朋友,也是 Django 的小妹妹。Julia 這個角色的靈感是來自於我認識的一個華裔小女孩。Julia 希望當她長大有一天能成為科學家,她喜歡機器人學,而且她擁有她可以自己寫程式控制,那些最聰明以及最可愛的人工智慧玩具機器人。Julia 和她的機器人將會是第四本書的主要人物。(In the third Hello Ruby book Expedition to the Internet you’ll get to meet Julia who is Ruby’s best friend and Django’s little sister. Julia is inspired by a little Chinese girl I know. Julia wants to be a scientist when she grows up. She is interested in robotics has the smartest and cutest AI toy robot that she can programme. Julia and her robot will also be central figures in the fourth book.)


聽到 Liukas 公布這個消息,筆者可說是非常興奮。所以請大家和筆者一起期待可能是史上第一本用插畫講解人工智慧的童書繪本吧!
 延伸閱讀: 
這個積體電路也太可愛了吧!圖片來源 [2]

附註:

[註一] Slush 會議是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大型的科技及商業會議,許多新創,創投公司都會在此聚會,更多關於 Slush 的資訊,可參看 Wiki (英)。而有關於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擔任 2017 Slush 的主題演講報導,可參看此篇(英)
[註二] 天下雜誌在 2011 年發表的文章《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中)

圖片來源:

[1] 「我是一個喜愛軟體和小火花的童書作家。」來自於 Linda Liukas 的個人網站(英)
[2] Linda Liukas 於 2017 十一月為她第二本書,在 TED Residency 發表的 “Crawling into a computer” 演講

延伸閱讀:

  1. 臉書個資洩密濫用風波(繁中):關鍵新聞網推出的臉書個資洩密且遭濫用的懶人包。懶人包的內容介紹洩密的公司如何取得用戶資料,並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資料做分析後,將其分析結果交予客戶。
  2. 2014 好萊塢女明星裸照風波 (繁中):這篇評論則是來自於女人迷的平台。內容主要提到身為公眾人物,可能會遇到的隱私危機。
  3. 芬蘭教育的神話,為何在台灣行不通(繁中):同樣是來自天下獨立評論的讀者投書。投書中包含許多不同的意見,不僅討論初等教育,更涵蓋高等教育的討論。此篇,強調芬蘭以及有相似的教育體制的北歐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來自於本身社會的人本精神,而這樣的精神未在台灣根深柢固,因此難以推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1會員
35內容數
<p>專為年輕的女孩設計的科學/資訊科技寫作計畫,希望讓每位女孩在體脂肪、青春痘與暗戀對象之外,還能找到新的生活樂趣。</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ene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年僅十三歲的程式老師Uma,擁有專屬的教學課程,親自上台教授並實作程式碼。Uma不僅成為 Lehigh Valley 小鎮中女孩們的第一位程式老師,自己的程式學習之旅也進入了新境界,帶著觀點經驗分享給從事程式教學的老師們。</p>
為大家致上來自芬蘭的問候!在此篇文章中,筆者與露比任務的創造者 Linda Liukas 淺談,她用創意的教學方法來教育學齡前幼童的教學理念,也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將計算思考導入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方式。
Liukas 在此 TED 演講中提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在使用撰寫程式語言所要希望的概念。藉由 Liukas 的《Hello Ruby》繪本中,除了用床邊故事非傳統的方式,介紹電腦和程式的基本概念,更藉由一個勇敢的小女孩,Ruby,來鼓勵小女孩們學習科技和程式。
<p>當面對較困難的問題時,相較於男孩愈聰明的女孩較容易放棄。Saujani 在演講中重申為年輕女性建立信心的重要性,除了呼籲社會改變教養方式,同時也提出以她創辦的非營利組織 Girls Who Code 來為年輕女孩們形成支持網絡。</p>
<p>年僅十三歲的程式老師Uma,擁有專屬的教學課程,親自上台教授並實作程式碼。Uma不僅成為 Lehigh Valley 小鎮中女孩們的第一位程式老師,自己的程式學習之旅也進入了新境界,帶著觀點經驗分享給從事程式教學的老師們。</p>
為大家致上來自芬蘭的問候!在此篇文章中,筆者與露比任務的創造者 Linda Liukas 淺談,她用創意的教學方法來教育學齡前幼童的教學理念,也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如何將計算思考導入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方式。
Liukas 在此 TED 演講中提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在使用撰寫程式語言所要希望的概念。藉由 Liukas 的《Hello Ruby》繪本中,除了用床邊故事非傳統的方式,介紹電腦和程式的基本概念,更藉由一個勇敢的小女孩,Ruby,來鼓勵小女孩們學習科技和程式。
<p>當面對較困難的問題時,相較於男孩愈聰明的女孩較容易放棄。Saujani 在演講中重申為年輕女性建立信心的重要性,除了呼籲社會改變教養方式,同時也提出以她創辦的非營利組織 Girls Who Code 來為年輕女孩們形成支持網絡。</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西西書寫身為女性特有的觸角,西西的觀察從外到內,既有理性的描述,也有感性的自省。她寫乳房的私密、得病而生出的罪疚感、組合成焗束的悶局,但也寫手術後學太極與練劍,那種平凡的聽從身體的需要。
Thumbnail
為女性辨明方向的吳爾芙 趕在婦女節前看畢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這部收錄了吳爾芙兩次在劍橋大學的演講,書中充分發揮了文人的魅力,演講題目是「女性和小說」,驚喜她以散步的調子「出門去追求真理」。 她不斷提問,從前人到自己那個時代,女性經歷的困難是什麼、談女性在社會的定位、談身份的自覺。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由雄鷹集團執行長梁軒安、檜木天王郭建佑聯手打造的「未來屋」-宿禧家戶外連鎖飯店品牌,在11/7~8與亞洲群星會CEO、網紅教父 King哥攜手邀請百位KOL來到「丹內奢華莊園」搶先體驗「貢寮宿禧家」的正式聯名,被譽為是國際創舉,不僅讓星爺也偷偷派自己的得意門生雲妮前來一探究竟,未來也打算進軍國際。
Thumbnail
森林是過程,終點是海。持續不斷的吉他樂音,昭示著這艘「忒修斯之船」不走以往身處星際,充滿電氣氛圍的路線,反倒靠岸走進山林,體會翔煜所說的「人在社會當中就像一座森林」,把原先待在各自生態圈中生活的人們,引領到了海口,陪伴他們面對更多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INFJ 人格有什麼樣的特質?到底要從什麼角度切入來理解中島美雪?創作歌手、詩人、哲學家,還是活菩薩?當認識她越深,這個女人就會給人越遙不可及的感受。
Thumbnail
疫情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日常,2022年也走了一大半,這幾年我們可能 失去了一些,但或許也得到了一些,但歷史終究是一種線性活動,只能不斷地向後推疊,而歷史的影像除了透過攝影器材,這次我想與AI技術一起回顧自己參與的這一段「進行式」,慢慢地用語句拼湊,或許也是另一種建構自己片段的方法。
Thumbnail
如果讓安康魚飛上天空,所有的一切就能夠得到救贖。 在死之前,一定要看見天空才能斷氣。 可是那樣子的理念有誰會懂? 從未燃燒靈魂的普通人,又怎麼能夠理解拚死也要看見的天空? 本次一樣邀請到了作者,一起分享介紹這部故事吧! 想請路奎和讀者簡單介紹一下《讓安康魚飛上天空吧》這部故事!
Thumbnail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西西書寫身為女性特有的觸角,西西的觀察從外到內,既有理性的描述,也有感性的自省。她寫乳房的私密、得病而生出的罪疚感、組合成焗束的悶局,但也寫手術後學太極與練劍,那種平凡的聽從身體的需要。
Thumbnail
為女性辨明方向的吳爾芙 趕在婦女節前看畢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這部收錄了吳爾芙兩次在劍橋大學的演講,書中充分發揮了文人的魅力,演講題目是「女性和小說」,驚喜她以散步的調子「出門去追求真理」。 她不斷提問,從前人到自己那個時代,女性經歷的困難是什麼、談女性在社會的定位、談身份的自覺。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由雄鷹集團執行長梁軒安、檜木天王郭建佑聯手打造的「未來屋」-宿禧家戶外連鎖飯店品牌,在11/7~8與亞洲群星會CEO、網紅教父 King哥攜手邀請百位KOL來到「丹內奢華莊園」搶先體驗「貢寮宿禧家」的正式聯名,被譽為是國際創舉,不僅讓星爺也偷偷派自己的得意門生雲妮前來一探究竟,未來也打算進軍國際。
Thumbnail
森林是過程,終點是海。持續不斷的吉他樂音,昭示著這艘「忒修斯之船」不走以往身處星際,充滿電氣氛圍的路線,反倒靠岸走進山林,體會翔煜所說的「人在社會當中就像一座森林」,把原先待在各自生態圈中生活的人們,引領到了海口,陪伴他們面對更多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INFJ 人格有什麼樣的特質?到底要從什麼角度切入來理解中島美雪?創作歌手、詩人、哲學家,還是活菩薩?當認識她越深,這個女人就會給人越遙不可及的感受。
Thumbnail
疫情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日常,2022年也走了一大半,這幾年我們可能 失去了一些,但或許也得到了一些,但歷史終究是一種線性活動,只能不斷地向後推疊,而歷史的影像除了透過攝影器材,這次我想與AI技術一起回顧自己參與的這一段「進行式」,慢慢地用語句拼湊,或許也是另一種建構自己片段的方法。
Thumbnail
如果讓安康魚飛上天空,所有的一切就能夠得到救贖。 在死之前,一定要看見天空才能斷氣。 可是那樣子的理念有誰會懂? 從未燃燒靈魂的普通人,又怎麼能夠理解拚死也要看見的天空? 本次一樣邀請到了作者,一起分享介紹這部故事吧! 想請路奎和讀者簡單介紹一下《讓安康魚飛上天空吧》這部故事!
Thumbnail
在群體之中,個人是怎樣的存在? 當「我」跟從了眾人,我,還是我嗎? (擷取自TIFA 節目介紹) 表演現場 一言以蔽之,這是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所有人際關係。 即使已經握有導聆人提供的謎底,觀看的過程不失解謎感,現代舞對我,仍然像夢境一般。光影轉換迅速夢的氣氛,不知道段落從那裡開始,又為何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