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決斷的演算法」就可以避免《家戰》的發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基於不涉及「過去」甚至「未來」的呈現,協助每個人聚焦在「當下」的決斷與感受

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17年臺灣共有 137,148件家暴通報案。不是每個人都有父母離異、或遭受家庭暴力的經驗 ,但每個人一定有下判斷、在多元立場中選邊站的時機。因此如何產生自己的見解、判斷,甚至是在判斷後採取行動,便是每個人(即便身為「他者」)都會遇到的重要問題。
《家戰》描述失和夫妻米蘭和安東,他們的婚姻破裂,但兩方對小兒子,朱利安的監護權卻難以妥協。
英文片名(custody)直譯為「監護權」。比起爸媽或作為「第一男主角」的兒子,有趣的是,鏡頭畫面一開始我們認識的即是判決「監護權」的法官。
法官:請向本庭解釋,為何親生子女都視你為敵?
安東:我也想搞清楚:他們究竟是如何被母親洗腦的。
我們跟著法官的視角,在全無電影配樂的《家戰》裡,聆聽兩造(被告與原告)在家事法庭的爭執,並觀察後續的發展。

電影裡的家庭問題,觀眾的法官角度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誠如劇中角色所言,人生不是「是非題」,身在不同的框架與立場時,我們會給出不同答案。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關注的是孩子的福祉:若給予父親探視權,是否孩子就有機會重新擁有父親的陪伴、給破碎家庭一個再次重建的機會?又或著此舉將會引狼入室,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即便以孩子的立場思考,鑒於電影沒有提供過往的「真實資料畫面」,我們也無從了解兩人為何分居、或是透過孩子被不當對待的事實,以建構家庭不和的具體理由。我們一如法庭上的法官,只能憑兩造及他們律師的說詞與態度,去決定這孩子的未來。
面對不足的資訊,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我害怕做出我的判決。
然而,遲疑不決的心態,最終導致的是無法挽回的傷害。直至劇情尾聲,父親抱著獵槍衝進母子家中時,我才懊悔著自己竟然「沒有即刻決定」。

決斷力:教你如何在有限的資訊中下判斷

真實人生不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在「有限的資訊」中,「即時」做出各種決斷。一生中我們會作出成千上萬次的決定,有些微不足道,比方說選擇晚餐;有些極為重要,例如選擇工作、選擇終身伴侶。我們能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對我們的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時間」與事情本身的「重要程度」往往是我們瞻前顧後的考量:以「晚餐吃什麼?」為例,肚子餓是一種即刻、但日常的小事,我們在決斷時或許就帶有些隨性的習慣,僅僅參考以前的舊經驗,少增加當下的新資訊考量,例如:今天比較累,是不是應該吃好消化的食物讓身體休息?進而,我們即便有許多日常機會,仍少練習到「下決斷的演算」。
我曾開設一系列「演算法」的課程,目的即為讓學生習慣、並熟練理性、即刻且精準的思維模式。決斷不只是單一事件或一瞬間的想法,而是一整套流程,在這邊簡單提要「決斷的三階段」讓大家學習:
決斷的三階段包含準備、決斷與執行。
準備階段」與問題意識密切相關,包含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察覺並找出問題;
第二個步驟是界定範圍、釐清所有變數並整理架構;
第三個步驟才是相關資源的調動與投入、以獲得關鍵/利害關係人的看法。
決斷階段」的重點在於有效、即時,本階段可參考閱讀《決斷的演算》,雖偏向數據處理,但不失為初探。
執行階段」則強調果斷、執行力,同時若有可能也可持續參考使用者體驗,修正問題框架,以利未來面對相關情境時參酌使用。

不適當的愛,讓關係駛向恐怖的終點

比起我們所熟悉的家庭片,《家戰》反倒有更濃厚的驚悚片色彩。
父親安東的每次出場都在我們內心造成強烈壓迫感。「我們還有一小時。」一改之前在法庭上的木訥寡言,在探視時他展露出對孩子時間每分每秒的掌握;即便早已在孩子沈睡時偷翻過聯絡簿,他仍強迫孩子「自己拿出來」,再透過上面母親的電話建立「雙方聯繫管道」;而「我有權利知道你們搬去哪裡!」則是最後的警鐘,完全侵入了妻兒的生活空間。
其實,安東行為背後的動機不難理解。他渴望接近孩子、想要挽回妻子,然而他並不認識、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當他看見孩子眼中赤裸裸的恐懼、以及妻子的冷淡漠然,不是反省自己的行為問題,反而是更加積極地、不斷藉由威脅逼迫的方法,來展現他對「家」的關懷與用心,建立他渴望的控制權。
而在這輛駛向恐怖的列車上,若已無法攜手前行,就該抓住時機下車/跳車逃離。是以,如何在這段歷程中喊「停」、或是尋求協助,我們可以透過熟練前述決斷演算的思考方式,以在最佳時機「斷捨離」。

你,是可以伸出援手的

母親對孩子說「別跟其他人說他有來。」那晚,就出事了。
在「最糟的情況」出現以前,其實有非常多的資訊可供察覺、歸類、整理並下判斷。但家庭關係是如此親密而隱晦,正如俗諺「清官難斷家務事」,當那扇家門關上後,裡面的關係難以被純粹理性釐清。
門外的「我們」能對屋內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各種臆測。相對地,屋內的「他們」當然也有權拒絕承認所有的指控。站在外人立場看門內的事,我們與他們的差別,就在於那扇門。
在父親因情緒失控,持著獵槍試圖闖入妻子住所的危急時刻,他稍早所承諾的「我改過了」就像一個笑話。所幸鄰居在發現安東的行為(用力敲門、撞門、甚至動用獵槍射門)時,就主動打電話報警,一家人才能即時獲得援助。
回顧《家戰》的開始,也是因孩子身上的傷痕,經學校系統的通報才開始有法律/他人的幫助。在台灣,教師若發現學生身上有不明瘀青、或疑似家暴的傷痕時,依法應於24小時內向家暴中心完成責任通報。
在華人的傳統中,或許「孩子是屬於父母、家族的資產」。然而隨著近代思潮的變遷,以公共財為理念的「教育」,或著說「孩童是社會的公共財( public goods)」的想法更強調「下一代作為未來的主人翁」的觀點,也提供家暴防治一個論理依據。
「孩童是社會的公共財」並非剝奪了教養的權利,而是因為兒童所具有的積極外部性,使得我們有必要透過公共政策與資源的投入,緩和家庭價值式微、或不當教養所帶來的危機。
撇開感情,我們仍有足夠的理由與責任,在意識到家暴(或即將)發生的時候伸出援手,避免一場悲劇的發生。

走出電影後,也要在真實事件中選定自己立場

電影開始,我們與法官一樣困惑:究竟是看起來呆滯的母親自私、阻斷並剝奪了父親的權利,還是表現沉穩的父親藏在目光與語調背後的可能暴力,讓這個家庭分散?
隨著電影推進,在這場無戰事也(幾乎)沒有煙硝的戰爭裡,觀眾始終沒有得到「一清二楚的解答」:究竟是丈夫的暴力傾向摧毀了家庭?還是母親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然而,透過聚焦於當下的呈現,我們跟著孩子的視角直到最後。即便家庭糾紛尚未解決,母子心中的恐懼與傷痕也急需撫平,《家戰》真真切切地提醒了我們「決斷」的重要,以免在無可挽回的悲劇發生時,才開始後悔當初的不作為。
最後:如果閱讀這篇文章「有帶給你收穫,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相同的文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為《復仇者聯盟3》聚焦在蜘蛛人的速寫。簡單來說:基於未來還有「至少兩部」蜘蛛人電影,這回故事裡,彼得有什麼重要的成長嗎?
我是一名資優班老師,很興奮看到在《返校日》中, 時隔近二十年,蜘蛛人終於拿下了頭罩,變回那個在高處還會腳軟、被壓在瓦愣堆下會哭泣的高中資優學生:最真實的彼得.帕克。
本篇為《復仇者聯盟3》聚焦在蜘蛛人的速寫。簡單來說:基於未來還有「至少兩部」蜘蛛人電影,這回故事裡,彼得有什麼重要的成長嗎?
我是一名資優班老師,很興奮看到在《返校日》中, 時隔近二十年,蜘蛛人終於拿下了頭罩,變回那個在高處還會腳軟、被壓在瓦愣堆下會哭泣的高中資優學生:最真實的彼得.帕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假如夫妻一方帶著未成年子女離家,造成未成年子女與另一方分離的事實狀態,會在爭取親權上形成「先搶先贏」的局面嗎?有什麼因應之道呢?
Thumbnail
本月已向法院遞交訴狀兩件:履行同居義務、暫時處分。 履行同居義務:先位聲請 - 由我擔任未成年子女主要照顧者 暫時處分:建立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規則 四月將再次上課及調解 五月開庭調查 有人問我:怎麼下定決心了? 我只是遞狀之後才選擇公開 並不是現在才做這個決定…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在當今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界裡,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資訊的爆炸,孩子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種選擇和困惑。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家庭成為了培養孩子判斷能力的主要環境。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判斷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從2023年三月發生「疫情期間對方說好家裡沒有客人可以帶嬰兒回來結果打開娘家門情況完全相反」事件後, 對方帶著小孩留在娘家不回來開始, 到去年九月對方突然發出法院公文要求離婚調解, 至今天為止一共經歷了三次調解。 中華民國法律規定, 離婚訴訟前必須先經過「雙方到法院上課…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假如夫妻一方帶著未成年子女離家,造成未成年子女與另一方分離的事實狀態,會在爭取親權上形成「先搶先贏」的局面嗎?有什麼因應之道呢?
Thumbnail
本月已向法院遞交訴狀兩件:履行同居義務、暫時處分。 履行同居義務:先位聲請 - 由我擔任未成年子女主要照顧者 暫時處分:建立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規則 四月將再次上課及調解 五月開庭調查 有人問我:怎麼下定決心了? 我只是遞狀之後才選擇公開 並不是現在才做這個決定…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在當今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界裡,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資訊的爆炸,孩子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種選擇和困惑。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家庭成為了培養孩子判斷能力的主要環境。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判斷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夫妻感情問題很複雜,尤其是有生孩子的狀況,在安頓好孩子往後生活前,不敢貿然離婚,只能先暫時分居。但這麼一來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便是拖到最後越來越難離婚,只能繼續憋著分居生活。但即便當事人沒有任何意見,身邊的長輩卻看不下去,先動手搶了孩子。   如果說父母其中一方(無論離婚與否)在未經同意之下把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從2023年三月發生「疫情期間對方說好家裡沒有客人可以帶嬰兒回來結果打開娘家門情況完全相反」事件後, 對方帶著小孩留在娘家不回來開始, 到去年九月對方突然發出法院公文要求離婚調解, 至今天為止一共經歷了三次調解。 中華民國法律規定, 離婚訴訟前必須先經過「雙方到法院上課…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