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好萊塢拍《鋼彈》

2018/07/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幾天驚傳(!)Sunrise 與 Legend 有意拍攝真人版《機動戰士鋼彈》電影,而且從種種跡象看來,這消息似乎有點「不妙」。結果順手查到這個故事:1983年,好萊塢也曾有拍攝鋼彈真人電影的計畫,只是很快地胎死腹中。
 
這並不是 2000 年 Sunrise 與加拿大合作、IMDB 評價勉強達到 4 分的電視電影《G-Saviour》。好萊塢籌劃拍攝日本動畫並不意外,只是不見得能被執行到底:凡是有名的日本動畫,可能都有個塵封某處、未被執行的好萊塢劇本。
而《鋼彈》是如此受粉絲喜愛的系列,關於鋼彈的種種軼事都為粉絲所熟知,好像也難有什麼意外新發現了。但關於這部電影,知道的人倒是意外地不多。若不是參與設計的 Syd Mead 在一場訪談中提到,引起鋼彈愛好者 Tom Winnicki 鍥而不捨地追出細節、訪問了相關人士,這段故事可能就被大家遺忘了。 以下的資料都來自 Tom Winnicki 的文章


1980 年,時年 35 歲的山科誠繼承父業接掌 Bandai。那年 Bandai 推出日幣三百元、大受歡迎的鋼彈模型,是時至今日大家仍津津樂道的傳奇。野心勃勃的山科誠乘勝追擊,打算進軍好萊塢。1983 年,Bandai 與 Lion's Gate Films (和現在的 Lionsgate Film 不是同一家公司)洽談起拍攝《鋼彈》真人電影的可能性。
Lion's Gate Films 請 Chip Proser 擔任編劇,Proser 則以也要擔任該片導演為條件應允。Proser 是何許人也?IMDB 上他最知名的作品可能是擔任《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 ——一部描寫將人縮小注射入人體的科幻片——的製作與編劇。
事實上,他也改寫過《捍衛戰士》(Top Gun)的劇本,只是沒被列入工作人員名單。綜合看來,他的編劇取向是熱血、善惡分明、直線風格的,和反戰、描寫交戰兩方人性糾葛的《鋼彈》似乎極不相容。待會兒我們會看到:事情確實如此。
Proser 找了 Syd Mead 當美術設計。Mead 擔任過《銀翼殺手》、《異形2》、《電子世界爭霸戰 Tron》等電影的設計工作,多年後,因緣際會,Mead 也與大河原邦男等人合作《∀鋼彈》動畫的機械設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Mead 與《鋼彈》的緣分,其實是從這個胎死腹中的「第一部真人鋼彈電影」開始的。
 
 
Mead 為了 1983 年的鋼彈電影企劃,繪製了不少草圖與分鏡腳本,包括鋼彈初次遭遇薩克、和與 Dom 交戰的場景等等。
特效方面,劇組想採用全電腦動畫製作——當時的科幻片,大都使用模型拍攝,使用CGI 電腦動畫是個新點子。他們屬意的是製作電影《The Last Starfighter》的團隊。這部電影台灣似乎沒上映,但在 YouTube 上可以看到一些片段,讓今日的我們能回顧一下當時的 CGI 技術:
 
從現在的觀眾眼中看來,應該會感覺假假的。況且,戰機的外型與變化都相對較單純,要繪製鋼彈這樣有手有腳的「戰鬥機器人」,如果姿勢動作不自然,都會是大大的扣分。這對當時的 CGI 團隊而言,應該是一大挑戰吧。但回顧影史,這之後的幾年中的確是 CGI 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如果這部電影真的做下去了,說不定也可等到技術突破之日。
劇本中,人名、MS 等專有名詞也被改成西方觀眾較會發音的拼法,如薩克寫成 Zak、夏亞寫成 Sha、阿姆羅的爸爸是 Tim Rey 等等,粉絲對此應不會太抱怨。比較奇怪的是阿姆羅(Amuro)變成了「Amaru」⋯⋯ 「阿丸」?但 Proser 後來說,這可能是他弄錯的結果。
鋼彈粉絲會最受不了的,應該是劇情上的改動。電影開頭仍是 Zak 入侵太空站「O'Neill 7」(相當於動畫中的 Side 7),阿姆羅的父親死亡、阿姆羅意外地駕駛起鋼彈、後來登上 White Base⋯⋯這都還是粉絲們熟悉的情節。但此後,這部電影就演變成《星際大戰》與《七武士》的怪異混合體了。


  • 阿姆羅的爸爸 Tim Ray 不僅發明了鋼彈,也是知名領袖、傳奇科學家、軍事家,還創造了變成反派幕後大魔王的 AI 程式 Ziong。
  • 夏亞是主角的 13 歲弟弟,嫉妒著阿姆羅哥哥的才能!
  • White Base 的船長死了之後,並沒有布萊特這個角色來頂艦長的位子。
  • 鋼彈的全高不是 18 公尺,而是 100 公尺高!是「環太平洋」等級的巨無霸機器人。
  • 沒有地球聯邦與吉翁公國、甚至沒有地球,而是太空船用星際大戰級的曲速科技在外太空之間飛行的世界。White Base 仍是一艘載滿難民的船,被「Ziong 企業帝國(Corporate Empire)」及其傭兵團 Legion 追殺。沒有薩比家族,而 Ziong 帝國的頭頭就是前述阿姆羅爸爸所發明的 AI 程式。沒有 Minovsky 粒子,也沒有 New Type。
  • White Base 從 O'Neill 7 逃出後不久,夏亞就在媽媽(也是阿姆羅的媽媽)安排下被帝國徵召,然後——被洗腦了。Legion 追殺 White Base 到小行星區。激烈交戰後,阿姆羅與 Sara(混合了雪拉與芙勞.波的角色)被彈射到附近的一個行星。
  • 然後故事開始往《七武士》路線發展——更精確地說,電影有意識地模仿《七武士》的好萊塢版本《豪勇七蛟龍》。阿姆羅等人在該行星上招兵買馬,募集到了幾個各有專長的夥伴,一人駕駛一台 MS,分別是鋼加農(Guncannon)、鋼坦克(Guntank)、鋼戰士(Gunfighter)與鋼擲彈手(Gungrenadier)——後兩者是為電影設計的新 MS。
  • 對鋼坦克駕駛員的描寫是:他應「像 Steve McQueen」(《豪勇七蛟龍》演員之一);Gunfighter 駕駛員則是決鬥高手,有一個片段特意模仿《豪勇七蛟龍》中 James Coburn 用小刀與槍手決鬥的場面——當然改用 MS 來演。投手榴彈的 Gungrenadier 駕駛員則是棒球好手。Proser 會加入這一段,是因為他到日本時看了讀賣巨人隊的比賽,非常開心。加上開飛機的 Sara 與操作砲台的 Zoe(類似拉拉的角色),一共七個人。
  • 鋼彈的駕駛方式不是操作儀表板或控制器,而是由鋼彈感測駕駛員的動作並模仿,同時也回饋外界壓力給駕駛員——類似後來《G Gundam》的體感操作。前述的決鬥場面也是這樣演的。但,Prose 不知哪來的靈感,設計了一段阿姆羅被 Sara 所救,兩人都進入鋼彈駕駛艙,然後阿姆羅與鋼彈連結,被迫與 Sara 臉紅心跳地抱抱的情節。
 
  • 總之,角色湊齊後,一行人主動奇襲 Ziong 的基地。最後只有阿姆羅能突破防衛到達最裏層。這時阿姆羅(與觀眾)才發現 Ziong 其實不是一個人,而只是 AI 程式。就當他們正進行激烈的哲學辯論(?!)時,夏亞出現了,開槍打壞了 Ziong,並與阿姆羅對決。
  • 兩人邊打邊追逐,一邊跌入一層層、越來越奇幻的場景中。直到最後,經典的「最後一擊」場面出現了。只是夏亞駕駛的是紅色薩克,而不是鋼彈迷熟知腳只是裝飾品,上面的大人物是不會理解的吉翁克。
  • 兩人對決的結果沒有直接讓觀眾看到。但總之,兩人交戰後回到了家,見了母親。母親透露:是她派夏亞去臥底,顛覆 Ziong 帝國的!總之,大獲全勝之後,所有人在 O'Neill 7 上重聚,巨大的 Gundam 最後被做成了一個大紀念雕像。


以上就是 1983 年版《鋼彈》電影劇本初稿的梗概。很難說 Bandai 方面看到這部劇本之後會有什麼反應,但總之該計畫很快就被喊停了。Mead 說,他被告知「Bandai 當時仍有些使用權的麻煩搞不定」;而 Proser 記憶中,計畫卡在日本先驅映画(日本ヘラルド映画)不同意。
三十多年後的現在,Bandai 與 Sunrise 已經穩定地掌握鋼彈的版權,更能一意孤行地推動他們的計畫了。現在的我們,應該大都會慶幸 1983 年那部鋼彈電影沒能拍成吧。不知這次的發展又會如何?
小林繩霧
小林繩霧
「人人都有個『做自己』的 project。」 目前,這個 project 是繩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