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鋼彈》是如此受粉絲喜愛的系列,關於鋼彈的種種軼事都為粉絲所熟知,好像也難有什麼意外新發現了。但關於這部電影,知道的人倒是意外地不多。若不是參與設計的 Syd Mead 在一場訪談中提到,引起鋼彈愛好者 Tom Winnicki 鍥而不捨地追出細節、訪問了相關人士,這段故事可能就被大家遺忘了。 以下的資料都來自 Tom Winnicki 的文章。
1980 年,時年 35 歲的山科誠繼承父業接掌 Bandai。那年 Bandai 推出日幣三百元、大受歡迎的鋼彈模型,是時至今日大家仍津津樂道的傳奇。野心勃勃的山科誠乘勝追擊,打算進軍好萊塢。1983 年,Bandai 與 Lion's Gate Films (和現在的 Lionsgate Film 不是同一家公司)洽談起拍攝《鋼彈》真人電影的可能性。
劇本中,人名、MS 等專有名詞也被改成西方觀眾較會發音的拼法,如薩克寫成 Zak、夏亞寫成 Sha、阿姆羅的爸爸是 Tim Rey 等等,粉絲對此應不會太抱怨。比較奇怪的是阿姆羅(Amuro)變成了「Amaru」⋯⋯ 「阿丸」?但 Proser 後來說,這可能是他弄錯的結果。
鋼彈粉絲會最受不了的,應該是劇情上的改動。電影開頭仍是 Zak 入侵太空站「O'Neill 7」(相當於動畫中的 Side 7),阿姆羅的父親死亡、阿姆羅意外地駕駛起鋼彈、後來登上 White Base⋯⋯這都還是粉絲們熟悉的情節。但此後,這部電影就演變成《星際大戰》與《七武士》的怪異混合體了。
阿姆羅的爸爸 Tim Ray 不僅發明了鋼彈,也是知名領袖、傳奇科學家、軍事家,還創造了變成反派幕後大魔王的 AI 程式 Ziong。
夏亞是主角的 13 歲弟弟,嫉妒著阿姆羅哥哥的才能!
White Base 的船長死了之後,並沒有布萊特這個角色來頂艦長的位子。
鋼彈的全高不是 18 公尺,而是 100 公尺高!是「環太平洋」等級的巨無霸機器人。
沒有地球聯邦與吉翁公國、甚至沒有地球,而是太空船用星際大戰級的曲速科技在外太空之間飛行的世界。White Base 仍是一艘載滿難民的船,被「Ziong 企業帝國(Corporate Empire)」及其傭兵團 Legion 追殺。沒有薩比家族,而 Ziong 帝國的頭頭就是前述阿姆羅爸爸所發明的 AI 程式。沒有 Minovsky 粒子,也沒有 New Type。
White Base 從 O'Neill 7 逃出後不久,夏亞就在媽媽(也是阿姆羅的媽媽)安排下被帝國徵召,然後——被洗腦了。Legion 追殺 White Base 到小行星區。激烈交戰後,阿姆羅與 Sara(混合了雪拉與芙勞.波的角色)被彈射到附近的一個行星。
對鋼坦克駕駛員的描寫是:他應「像 Steve McQueen」(《豪勇七蛟龍》演員之一);Gunfighter 駕駛員則是決鬥高手,有一個片段特意模仿《豪勇七蛟龍》中 James Coburn 用小刀與槍手決鬥的場面——當然改用 MS 來演。投手榴彈的 Gungrenadier 駕駛員則是棒球好手。Proser 會加入這一段,是因為他到日本時看了讀賣巨人隊的比賽,非常開心。加上開飛機的 Sara 與操作砲台的 Zoe(類似拉拉的角色),一共七個人。
鋼彈的駕駛方式不是操作儀表板或控制器,而是由鋼彈感測駕駛員的動作並模仿,同時也回饋外界壓力給駕駛員——類似後來《G Gundam》的體感操作。前述的決鬥場面也是這樣演的。但,Prose 不知哪來的靈感,設計了一段阿姆羅被 Sara 所救,兩人都進入鋼彈駕駛艙,然後阿姆羅與鋼彈連結,被迫與 Sara 臉紅心跳地抱抱的情節。
總之,角色湊齊後,一行人主動奇襲 Ziong 的基地。最後只有阿姆羅能突破防衛到達最裏層。這時阿姆羅(與觀眾)才發現 Ziong 其實不是一個人,而只是 AI 程式。就當他們正進行激烈的哲學辯論(?!)時,夏亞出現了,開槍打壞了 Ziong,並與阿姆羅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