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台灣的民眾聽到「物理治療師」後,總會自動轉成「復健師」。對於這習慣,總是讓人匪夷所思,不知道是耳朵有問題?還是說話太小聲?可能的解釋是:「民眾把復健治療室的工作人員都稱作『復健師』」。更嚴重的是,連衛福部之主管機關的公務人員,都誤用「復健師」這無中生有的稱呼,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過,自去年(2017)年8月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始,從郭婞淳破下挺舉的世界紀錄後,她的一句:「謝謝我的物理治療師」!讓眾多默默努力地物理治療師們,心中充滿了欣慰與笑容。物理治療師幫助婞淳重新找到身體的支點,將沉重的槓片,透過輕巧的身體節奏,舉出破紀錄的成績。物理治療,可不只有復健,更不能用復健師來統稱。因為,這早已超出復健的範疇。
在更早之前(2015)年6月的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燃燒事故。造成重大的傷亡事件,各地的燒燙傷中心緊急啟動檢傷分類與緊急處置。燒燙傷專科的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更是進入不眠不休的搶救。媒體開始報導:「八仙塵爆傷者的漫漫復健路....」不管是治療過程的艱辛,或是對於未來的迷茫與無助。物理治療師,都是第一線直接面對的人員。帶著傷者,一步步挑戰與克服內心的惶恐、不安!
物理治療不只有復健。它涵蓋的範圍從健康者到失能者,可以說跟全人類都有關係。物理治療中的「物理(Physical)」,其實是指身體。最簡明的例子就是「體育(Physical Education)」,而不會被稱作「物理教育」。然而,很奇妙的是,物理治療依舊有某些層面跟物理有相關,但著重的關鍵在於「身體的力學」。從一般大眾的「預防保健」;疾病者的「症狀治療」;失能者的「功能重建」;運動員的「增強訓練」....
從歷史時間軸的角度來區分:根源、狀態、預測。物理治療就是貫穿這三個核心。它並不是像感冒一樣三、五天就會好,而是需要長期的觀察。因此,如果根源的問題不解除,一樣的問題可能會一再再出現!更明白地說:「內心的焦躁、過於用力的肩頸、錯誤的工作檯面、偏食的用力習慣、長時間的工作模式、不留意的身體狀態....」都是環環相扣的,這些都是「物理治療」的一環!
相信讀完這篇的你,會對「物理治療」有更深刻的印象!復健,只是物理治療的一環,而不是全部。所以,復健師當然不能代稱物理治療師。因為,復健太狹隘了。更多的時候,物理治療師是提升到「身體召喚師」的層次,喚醒人類沉睡的身體知覺;而有些時候,更是「環境改造師」,讓環境險阻更適合每個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