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在關注貝克文章的居民都知道
台灣現行的醫療法規之下
物理治療師是被歸屬在醫師底下的醫療人員
他們所做的治療都要經過醫師的診斷、轉介
雖然物理治療師會的專業及技術不只跑電療、拿熱敷、綁拉腰拉脖子等等請個工讀生就會做的事
但是在醫師的專權下,物理治療師只能會這些
就算有能力開設物理治療所
也依然需要醫師的轉介,試想:有多少醫師願意把自己診所的病人放出去給物理治療師呢?
這就成了物理治療所業績一個很大的阻力
但在國外
物理治療師是可以單獨評估、診斷、治療的
做為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專業醫療人員
物理治療師的角色不亞於醫師
很多時候,醫師就是做為一個「篩選」的功能
判斷你是哪一科別的病人,轉介你到專門科別去做治療以此增加病人的治癒機會及減少醫療浪費
其實跟我們的家醫科醫師很像
在台灣工作了大約5年
從一開始充滿熱忱的認為總有辦法可以在健保體制下做些突破
到現在已經甘願在健保診所下領個不算少卻穩定的薪資
物理治療似乎早已不是物理治療
但偶爾會想起,那個滿腔熱血的我,心中真正物理治療成真的國度......
【發現病痛】
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
首先你必須了解你的疼痛「大概」是哪一類
一般的疲勞、拉傷甚至是神經壓迫......
這些沒有知識及經驗的傳播,一般民眾大概是能忍則忍
不能忍就急病亂投醫
先找「可能」能快速解決的方法—吃藥
所以這裡必須由物理治療師時常性教導民眾物理治療疾病的觀念
無論是到各社區、學校做宣導,還是在網路上發布文章、影片
都可以讓民眾認知到自己身上的疼痛可能不簡單
而這些都可以透過政府補助或獎勵的方式來擴大成效
簡而言之,要在最初階段就遏止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但如果你真的不確定,一定要去找「家醫科」做篩選
由單一科別作為疾病的分類才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病人也不用思考自己到底要去哪一科
疲於奔命最後又浪費寶貴的時間跟金錢
【廢除復健科】
復健科醫師在做的事物理治療師也在做
很多復健科醫師甚至不會評估病人就隨便開藥開療程
所以如果病人是屬於「不用開刀但需要物理治療」的病人就請直接由家醫科醫師轉介物理治療師
對於其他科別的治療師也一樣
復健科醫師一直是很尷尬的位置
接到病患需要照會物理治療就開療程到物理治療;
需要開刀就送骨科或神外
幾乎兼有骨科、神經科還有物理治療師的工作
於是現在轉介靠家醫科、復健靠治療師、開刀靠骨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
復健科醫師的位置似乎不那麼重要
此外,因為很多疾病物理治療師也無可奈何,
到了需要開刀的程度,骨科、神經外科醫師就顯得相當重要
於是這邊就是專門對重大疾病的患者做處理
接受家醫科及治療師們的轉介
【來到物理治療之後】
物理治療師依照專業評估病人
也可以照會放射師,協助拍攝醫學影像做判讀
確認為可以做物理治療後,開立療程準備治療
如果不適合,症狀過重或過輕,都應該轉介給適合的科別
甚至教導居家運動請病人回家做
治療部分,以骨科相關疾病為例
物理治療師依據病患狀況的治療邏輯有三
矯正、放鬆、強化
一個疼痛許久的病,患部周圍一定會產生緊繃
這些緊繃長久下來會造成關節的「微錯位」進而再產生疼痛
例如:軟組織受傷
相反的,一開始就造成錯位,也會續發性的造成疼痛,最後也會有肌肉緊繃
例如:椎間盤突出
結論是到最後,任何適合於物理治療的疾病都會產生:痛、關節微錯位、肌肉緊繃的狀態
於是當我們了解物理治療的目的在處理疼痛不適
透過關節鬆動或是整脊技術等「矯正」手法回復微錯位的關節,
或是利用按摩等放鬆的手法放鬆緊繃肌肉
兩者順序上都可以,各家學派看法也不一,但都能解決病人的問題
最後,為了讓手法的效果能「延續」,讓受傷的部位能維持好的狀態
教導病人做弱化肌肉的「強化」,透過肌肉張力來穩定關節減少錯位發生
自然不容易產生疼痛及緊繃
也可以讓這個疾病用最少的治療次數來為治癒
當然醫療資源能更有效減少浪費
至於其他復健科專業也一樣有治療上的邏輯
相信每位經過扎實學習並通過國考的治療師們都有能力做評估、治療、衛教
最重要的是要能判斷病人目前所需要的治療到底適不適合待在我們這裡
【全自費醫療】
健保制度有其功用
但確確實實降低了醫療品質
單純的調漲並不會讓這個狀況改善
而是應該像國外一樣改為全自費
這樣或許會讓窮人無法做治療,造成醫療上的「貧富差距」
但在這樣的制度下,會有幾種可能的發展
醫療保險興盛
民間的醫療保險一定會開始推出方案
民眾可以透過購買保險來降低醫療負擔
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昂貴的醫療費用
「預防醫學」更顯重要
回到第一點「發現病痛」
如果更多人知道甚麼的疾病可以被預防,又知道看病有多昂貴
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吸收這些由政府出資而免費的衛教宣導
從根本上去減少醫療浪費
於是你就會看到台灣變得跟歐美國家一樣喜歡在大街慢跑、健身
雖然這也是這次歐美國家疫情慘烈的原因
但歐美國家跟台灣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沒有經歷過健保時代
我們很幸運在健保時代遇到武漢肺炎疫情
讓我們知道防疫就該做到如此滴水不漏
以至於就算我們認為透過健身、運動建構了強大的抵抗力
還是會遵守政府安排
乖乖戴口罩、減少出門
增加稅收
此外,這次疫情下,政府也會知道該儲備預備金
在這種疫情大爆發的當下能有應對的能力
而這筆費用可以透過薪資所得按比例增加稅收
如果制度完善,這筆增加的稅收絕對少於現在的健保費
【醫療人員去商業化】
這就是這個方法叫做「烏托邦」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就是根本上最難的地方—人性
醫療人員也是人,當上老闆的醫療人員卻可能貪到不像人
就連廉價的健保醫療都能做到「集團式」經營
想必醫療對那些商人來說就是個賺錢的工具
如果醫療變成自費,民眾又有足夠的醫療保險
這勢必會成為商人們利用的點
當然一項商品的價格取決式市場
自費醫療該付多少錢,市場的供需會給出答案
想當然到那時候醫療人員一定賺得比現在多
回想起健保還未實行的年代
醫療人員賺飽飽卻還是依然受尊敬
而健保體制下最大的受益者,或許說沒損失的人就是提出健保制度的人—醫師
他們可是到現在依然賺飽飽、依舊受人尊敬的那個人
如此一來醫師勢必還是那個名利雙收的人
只是多分了點到其他醫療人員罷了
最後,去商業化本身就是泯滅人性的
所以這項制度才不可能成功
但總是內心有那麼點希望:
如果各級醫療人員都能秉持職業道德
該留下就講明接下來要付的費用;
該轉介的就告訴他該去哪報到;
沒有重大問題者就給予衛教請他回家去自我保健
並且在各級轉介的同時也應當給予轉介費
這樣是否就能看到哪一天
醫療業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民眾也能接受真正的醫療照顧
達到真正雙贏的局面呢?
我是貝克,我是物理治療師,
是兒子、是大哥、
是老公、是女婿......
在穿,或不穿治療袍的時光,
一般、平常、
司空見慣的日常,
喜、怒、哀、樂,都想與你分享;
酸、甜、苦、辣,也想讓你嚐嚐。
最後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請幫我在下方:
「點擊5下like👏👏👏👏👏」、
「支持我👌」,
甚至給我一個「Super Like🌟」!
助我走得更遠、給我滿滿的動力繼續把好文章帶給各位居民。
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想看的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