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主題四:四十張史上怪異或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神秘專輯 (4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Theme Four:40 Most Spooky Creepy Mysterious Albums of All Time

40. Charles Manson — Lie: The Love and Terror Cult (1970)

raw-image

搖滾樂歷史上有許多黑歷史的存在,但這些黑歷史往往是一般傳媒不太會去提起,而假若要提的話,少數黑之又黑的傳聞秘辛當屬這位被許多人視之為洪水猛獸,邪教大魔王的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

先撇開過去一般社會外界、媒體對他及其公社家庭的報導或觀感,老實說查爾斯曼森算是有點生錯年代及遇上壞時機。第一,在他被囚禁前他沒真的殺過一個人,若以法律觀點來看,他比較像是「教唆行兇」,從旁蠱惑他人意識去犯下殺害第三者性命的行為。相對之下,比起真正的變態連環殺手,或現今校園機槍掃射案,捷運之狼、捷運恐怖攻擊爆炸案之類的重大案例,他大概連前50大恐怖殺人犯都排不上榜。而且若以現今台灣的法律來看,「教唆行兇因而致人於死者」雖極有可能會被判處無期徒刑,但只要服刑期間表現良好,有受教化之跡象,不無有減刑的機會。

其次,他正好生在所謂西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波的黃金時代,一個充滿動盪、變革及人才濟濟的60年代。他初期先在加州郊區組成一個類似嬉皮公社的地方招募相信他的人,接著他開始有計畫的以合作錄音的機會接近海灘少年的成員,據說當時他藉由Dennis Wilson的引介在海灘少年的私人錄音室錄製了大約十首歌曲,之後1968年12月海灘少年發行一首名為〈Never Learn Not to Love〉的單曲,但曼森的貢獻並未名列在唱片封套上面。

接著曼森又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其它幾個熱門天團的歌詞,像是他誤讀了披頭四歌曲〈Helter Skelter〉的歌詞,以為美國社會即將發生一場因黑人、白人之間的種族緊張關係而引發的世界末日戰爭,並認為黑人將再次重新掌權。然而這個末日幻想也導致了他日後教唆他的家族成員行兇的動機之一。

1970年曼森遇到了唱片製作人Phil Kaufman,他們都曾在洛杉磯郡立監獄服刑過,因此兩人一見如故。Kaufman後來搬進公社,最後並促成這張《Lie: The Love and Terror Cult》的完成。而這張唱片,不僅成為曼森的首張專輯,同時也是他所有唱片中最富音樂聆聽價值的一張。

老實說,曼森這人是有音樂才華的,或許你可以說他嫉妒那些樂團如滾石、披頭四的成功讓他眼紅,或許他根本腦袋有問題,但如果聽他唱歌時,會覺得他的風格就是受到當時蔚為風潮的迷幻音樂影響頗深,他的歌聲及編排方式聽來都彷彿像是英國另一位民謠歌手Donovan(非另一位Jason Donovan)的作品,只不過曼森嗓音的質地及製作水準沒像Donovan那般精緻文藝腔。

raw-image

此外有識者應當都發現一點是,這張專輯封面是針對1969年12月19日這期「生活」雜誌封面的嘲諷二創模仿,因為原本這期曼森就是該期報導的封面人物,封面上亦印上「愛與恐怖邪教」的大標題。基本上這兩個封面大致雷同, 然而,原本「LIFE」雜誌名稱中的「F」已被刪除,並且副標「嬉皮生活的黑暗邊緣」一行字已被塗改,日期和價格則換成所屬唱片公司的名稱。

後來坊間一直傳說,當年曼森與海灘男孩成員一起製作的那十首歌,有些變成海灘男孩的某張盜版錄音唱片(bootleg),而有些歌曲則重新製作收錄成為這張專輯裡頭的曲目。

《Lie: The Love and Terror Cult》當時壓製了2000張,但最後只賣出三百多張,但正如另一個傳奇團體Velvet Underground一樣,曼森的故事與這張專輯影響了之後許多暗黑系的歌手、樂團。其中包括Guns N’ Roses那張《The Spaghetti Incident》裡的隱藏曲目,Front Line Assembly重新翻唱曼森的歌,Rob Zombie、The Lemonheads、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更別提Marilyn Manson這位新一代暗黑教主的致敬。

查爾斯曼森從當初判處死刑,後抗辯改為終身監禁直到2017年11月過世,得年83歲,留下了思想控制,陰謀預言和唆使謀殺的種種傳說。然而,如今看來,曼森他也只不過渴望想成為一名受千萬歌迷擁簇的流行歌手,如果他循不那麼極端的手段去發展的話。

在後來許多描寫曼森事蹟的文章中,個人特別喜歡Allmusic一段關於他的文字想像:

在無限可能的平行世界宇宙中,有某個地方,同樣存在著披頭四錄製的〈Helter Skelter〉這首歌曲,然而這支披頭四樂團是由查爾斯曼森所率領演唱,保羅和約翰一旁伴奏,而且他們決定繼續披頭長髮迷幻下去,儘管這個夢想永遠不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子平 (Ricardo)的沙龍
38會員
43內容數
<p>從青年次文化、類型歷史、設備器材等不同觀點切入西洋音樂發展史,讓你鑑古知今,完整掌握千禧年後的音樂脈動。</p>
2018/09/26
《Dead Magic》是瑞典女作曲家兼歌手Anna von Hausswolff的第四張專輯,是她與樂團在哥本哈根一間洛可可樣式的大理石教堂裡花了九天時間錄製完成,教堂中有一座在20世紀完成但卻頗為龐大的管風琴則成了她最主要的演奏樂器。
Thumbnail
2018/09/26
《Dead Magic》是瑞典女作曲家兼歌手Anna von Hausswolff的第四張專輯,是她與樂團在哥本哈根一間洛可可樣式的大理石教堂裡花了九天時間錄製完成,教堂中有一座在20世紀完成但卻頗為龐大的管風琴則成了她最主要的演奏樂器。
Thumbnail
2018/09/24
有的人喜歡傳達正面的能量,讓自己看起來很美好;有的人選擇黑暗的世界,揭露現實的猙獰。由Kevin Starrs化身Uncle Acid一手領導的Uncle Acid&The Deadbeats便是選擇了這類的題材方向,他們樂團組成的前三年有意識地避免採訪,發宣傳照片,或任何其他可能揭開樂隊神秘面紗的
Thumbnail
2018/09/24
有的人喜歡傳達正面的能量,讓自己看起來很美好;有的人選擇黑暗的世界,揭露現實的猙獰。由Kevin Starrs化身Uncle Acid一手領導的Uncle Acid&The Deadbeats便是選擇了這類的題材方向,他們樂團組成的前三年有意識地避免採訪,發宣傳照片,或任何其他可能揭開樂隊神秘面紗的
Thumbnail
2018/09/22
一般樂迷印象總認為會寫死亡、鬼魅、幽魂歌曲的大多是重金屬團才會喜歡做這類主題,但事實上像是Stoner Rock或再更迷幻一點的新迷幻團亦偶有這類的作品出現。譬如來自美國奧斯丁的The Black Angels便是這類代表團體之一。只不過能讓The Black Angels跳脫其它同類型樂團的不是因
Thumbnail
2018/09/22
一般樂迷印象總認為會寫死亡、鬼魅、幽魂歌曲的大多是重金屬團才會喜歡做這類主題,但事實上像是Stoner Rock或再更迷幻一點的新迷幻團亦偶有這類的作品出現。譬如來自美國奧斯丁的The Black Angels便是這類代表團體之一。只不過能讓The Black Angels跳脫其它同類型樂團的不是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多年前,當 The Smiths 從英國後龐克的餘燼中崛起時,Morrissey 和追隨者們因仇恨而團結在一起,他們以被世界排擠的姿態憎恨一切,但卻不令人反感,只因那是一種聰明的憎恨、一種溫和且帶有幽默感的憎恨。
Thumbnail
多年前,當 The Smiths 從英國後龐克的餘燼中崛起時,Morrissey 和追隨者們因仇恨而團結在一起,他們以被世界排擠的姿態憎恨一切,但卻不令人反感,只因那是一種聰明的憎恨、一種溫和且帶有幽默感的憎恨。
Thumbnail
昆汀·塔倫提諾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只沿襲他一貫的血腥與暴力,另外還改寫歷史,重撰事件,傳遞導演對於一個時代的懷念與真愛,也表現出昆丁難得一見的溫暖真情。《從前,有個好萊塢》是部傑作,因為昆丁將不只重演歷史,也讓自己再度嵌入電影史。
Thumbnail
昆汀·塔倫提諾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不只沿襲他一貫的血腥與暴力,另外還改寫歷史,重撰事件,傳遞導演對於一個時代的懷念與真愛,也表現出昆丁難得一見的溫暖真情。《從前,有個好萊塢》是部傑作,因為昆丁將不只重演歷史,也讓自己再度嵌入電影史。
Thumbnail
一月十日是奧地利音樂家安通·卡拉斯(Anton Karas)的忌日。雖然卡拉斯的音樂不是像莫札特或貝多芬的古典音樂那樣有名 ,但是在現代電影史上卻有偶像級的地位喔! 包廂升到最高點時,我用耳機聽電影的主題曲,欣賞著充滿歷史的維也納及快消失的夕陽,幸福感爆棚! 上癮了嗎?
Thumbnail
一月十日是奧地利音樂家安通·卡拉斯(Anton Karas)的忌日。雖然卡拉斯的音樂不是像莫札特或貝多芬的古典音樂那樣有名 ,但是在現代電影史上卻有偶像級的地位喔! 包廂升到最高點時,我用耳機聽電影的主題曲,欣賞著充滿歷史的維也納及快消失的夕陽,幸福感爆棚! 上癮了嗎?
Thumbnail
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有位關鍵角色,僅僅出現不到兩分鐘,卻是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大大影響美國在70年代之後的娛樂文化,直至今日。這位隱性的背景主角,就是查爾斯.曼森。
Thumbnail
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有位關鍵角色,僅僅出現不到兩分鐘,卻是位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大大影響美國在70年代之後的娛樂文化,直至今日。這位隱性的背景主角,就是查爾斯.曼森。
Thumbnail
有個詞彙叫做「Disco Effect 迪斯可效應」用來形容生活在解體前的蘇聯(主要在烏克蘭)的一群年輕人。他們透過黑市和舞廳接觸西方搖滾樂,並沉醉於 Queen、 Deep Purple、The Beatles 等樂團的作品。其中有許多人因此投身合法或非法的相關產業比如舞廳、唱片行和錄影帶店...
Thumbnail
有個詞彙叫做「Disco Effect 迪斯可效應」用來形容生活在解體前的蘇聯(主要在烏克蘭)的一群年輕人。他們透過黑市和舞廳接觸西方搖滾樂,並沉醉於 Queen、 Deep Purple、The Beatles 等樂團的作品。其中有許多人因此投身合法或非法的相關產業比如舞廳、唱片行和錄影帶店...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幾部跟1970-80年代著名的恐怖份子『豺狼卡洛斯』(Carlos)有關的影劇作品。 『豺狼』卡洛斯,本名伊里奇·拉米雷斯·桑切斯,委內瑞拉人,是世界公認的頭號恐怖分子,父親是馬克思主義者,母親則是天主教徒。從巴勒斯坦極端主義到日本紅軍,卡洛斯都是無可爭議的核心人物。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幾部跟1970-80年代著名的恐怖份子『豺狼卡洛斯』(Carlos)有關的影劇作品。 『豺狼』卡洛斯,本名伊里奇·拉米雷斯·桑切斯,委內瑞拉人,是世界公認的頭號恐怖分子,父親是馬克思主義者,母親則是天主教徒。從巴勒斯坦極端主義到日本紅軍,卡洛斯都是無可爭議的核心人物。
Thumbnail
《法蘭克的B面人生 》(Being Frank: The Chris Sievey Story)是一部紀錄片,敘述是克里斯西維(Chris Sievey)與法蘭克塞德波頓(Frank Sidebottom)成長與幻滅。
Thumbnail
《法蘭克的B面人生 》(Being Frank: The Chris Sievey Story)是一部紀錄片,敘述是克里斯西維(Chris Sievey)與法蘭克塞德波頓(Frank Sidebottom)成長與幻滅。
Thumbnail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Thumbnail
這首非比尋常的歌曲,被媒體及評論家驚歎為”史詩級散文詩”伴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鮑勃.迪倫以他低沉沙啞的嗓音悠悠的吟唱,這首如無意識流般的散文詩,以諾大的篇幅,將美國1960年代的文化片段,一句句巨細靡遺帶我們回到塵封的美國往事,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和粉絲的歷史考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