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恨萬歲」:Morrissey / 《 Viva Hate 》

2023/11/2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專輯封面

專輯封面

【前言】

多年前,當 The Smiths 從英國後龐克的餘燼中崛起時,Morrissey 和追隨者們因仇恨而團結在一起,他們以被世界排擠的姿態憎恨一切,但卻不令人反感,只因那是一種聰明的憎恨、一種溫和且帶有幽默感的憎恨。

他也因此成了孤獨者、被剝奪權利者、局外人的英雄,他為那些討厭孤獨卻又無法忍受他人陪伴的矛盾者歌唱。

就在樂團即將迎來巔峰之時,一切突然劃下句點,對於曾聲稱「樂團就像生命維持器」的 Morrissey  來說,分離意味著一段極度情緒波動的時期,而部分樂迷更將他視為樂團解散的元兇,令他難以接受且深感背叛。

raw-image

在 The Smiths 發行最後一張專輯 《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 》 僅僅半年後,Morrissey 就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 Viva Hate 》,直譯便是「憎恨萬歲」,但他並沒有在專輯中貫徹憤怒,而是回顧了自己的過往,那段70 年代在曼徹斯特的青蔥時期,使整張專輯瀰漫著濃濃的懷舊氣息。

同時藉著這張專輯的發行 ,他繼續抨擊殘暴、無知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流行音樂產業,聲稱這個世界已被白痴滲透,並斥責嘻哈音樂是一種流行文化的暴行,是股巨大的音樂惡臭,毫無藝術和風格可言。

除了直言不諱,再來更因歌曲內容而被貼上種族歧視標籤,以及奉行極端素食主義和宣揚動物權利而飽受爭議,多數樂迷認為他是個自命不凡的混蛋,甚至出現了:「Love The Smiths / Hate Morrissey 」口號。

「英雄」和「混蛋」,兩種極端的標籤同時存在於 Morrissey 身上,但也因此被世人推崇愛戴,但回到音樂方面,雖然 Morrissey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他的個人音樂生涯,然而圍繞專輯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了 Johnny Marr 在身邊,Morrissey 的歌曲會是什麼樣子呢?



《 Viva Hate 》宣傳海報

《 Viva Hate 》宣傳海報

【錄製過程】

《 Viva Hate 》於 1987 年 10 月至 12 月間錄製完成。雖然 Morrissey 為專輯提供了歌詞和演唱片段,但幾乎所有編曲都是由製作人 Stephen Street 所創作,他曾在The Smiths 的前三張專輯中擔任工程師,後來更在樂團的告別作擔任製作人。

Morrissey 和 Street 還聘請了 The Durutti Column 的 Vini Reilly 幫助譜曲,除此之外還包含了幾位臨時樂手實際演奏。

雖然所有歌曲的創作掛名都歸功於 Morrissey 和 Street,但 Vini Reilly 後來聲稱,專輯中除主打歌曲 〈 Suedehead 〉 之外的所有歌曲都是由他和 Morrissey 兩人創作的,直到2014 年的一次採訪中說,Reilly 才公開向 Street 道歉:「我想談談Stephen Street,我過去曾說過他的壞話,當下我對自己非常生氣,但卻沒辦法理解原因,只是對著真正關心自己的人大吼大叫。」


Morrissey & Stephen Street

Morrissey & Stephen Street

1997 年,EMI 為慶祝廠牌成立 100 週年,在英國重新發行了這張專輯的特別版,採用了不同的封面設計和歌詞別冊,以及八首附加曲目。

2012 年 4 月 2 日,由 Stephen Street 監製的全新重製特別版發行,該版本刪去了原專輯中的一首曲目而引起爭議,Street 認為這是錯誤一舉,但曲目的更動是在Morrissey 的堅持下而進行的,此外,封面上的字體也有所改變。




【全專輯歌曲介紹】

〈 Alsatian Cousin 〉 的歌名借自艾倫·班奈特(Alan Bennett)在 1968 年所創作的劇本。Morrissey僅用幾句歌詞就清楚描繪了一個完整的三角愛情故事,其中嫉妒、激情、性和曖昧的行為都蒙蔽了敘事者的雙眼,呼應了專輯名稱 《 Viva Hate 》。

這首歌也傳達了 Morrissey 心中理想化的英國,然而這種理想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在 60 年代的老電影中才能喚起人們的記憶。


〈 Little Man, What Now? 〉講述一位電視明星的隕落,Morrissey 在歌曲中透露這位電視明星在 60 年代非常受歡迎,但事業突然衰落之後就變得相對默默無聞了,而他曾一度仰慕這朵如今已黯淡凋零的曇花。

雖然在歌詞中從未提到過這位電視明星的名字,但很多人都猜測是英國演員馬爾科姆·麥克菲(Malcolm McFee),歌詞中暗示這位演員只在一部無名電視劇中出演了四季就被解僱了,有趣的是,麥克菲也只出演了四季的《 Please Sir! 》 。



raw-image

〈 Everyday Is Like Sunday 〉的無聊沿海小鎮生活與星期天帶給他的沈悶和空虛(在過往英國的星期天是休息日,幾乎沒有店面營業)進行了比較,他用 "灰暗" 和"寂靜" 來形容星期天的苦悶。沿海小鎮的每一天都是極其無聊,就像星期天一樣,以至於他祈求世界末日或核彈來襲,摧毀整個小鎮,讓他從痛苦中解脫。

歌詞的靈感可能來自作家奈維爾·舒特(Nevil Shute) 於1957 年出版的末世小說《On the Beach 》,在小說中,舒特描寫了一群人被致命核輻射消滅的故事。




〈 Bengali in Platforms 〉 是 Morrissey 生涯飽受爭議的歌曲之一,講述了生活在英國的孟加拉男孩想盡一切辦法融入英國社會但最終仍失敗的故事。Morrissey 以他的視角建議這個孟加拉年輕人擱置自己的西方期盼:「當你來到這裡的時候,生活非常艱難」然而我們無法得知這個孟加拉男孩是接受建議放棄,還是繼續努力擁抱英國文化,以便融入其中。

這首歌多年來一直受到許多人的譴責,認為嚴重侮辱了亞洲人。不過,也有很多支持者不斷為其辯護,不認為歌詞有什麼大問題。

Stephen Street 也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從自己的角度澄清說:「我從不認為這是一首種族主義歌曲。這是一首關於因膚色而成為邊緣人的歌曲,就像他先前寫過的許多歌詞一樣,如同因身為同性戀而備受排擠。」




〈 Angel Angel Down We Go Together 〉是 Morrissey 寫給前團員 Johnny Marr 的深情之作,在2002年的採訪中,他本人也證實了這一點:「這首歌是我在 The Smiths 解散之後,唯一一首有關於 Johnny 的歌曲。」


〈 Late Night, Maudlin Street 〉極盡自憐之能,卻在悲慘中夾帶著幽默感,主角敘述了70 年代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死亡、對愛情的渴望、曖昧不明的性向、頻繁搬家以及心理健康問題。

儘管從未透露過這首歌是否帶有自傳性質,但許多歌迷卻一致肯定,因為歌詞中透露確切時代是1972 年(用相對隱晦的敘述來暗示當年英國大停電),也就是Morrissey 青春初期,據他本人所說,那是他人生中充滿孤獨和抑鬱的時期,與憂鬱症的鬥爭非常嚴重,以至於他不得不使用處方藥物來應對。

 



〈 Suedehead 〉 帶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成為專輯首發單曲,歌曲名稱來自英國作家理查·艾倫(Richard Allen)的一本書,書中講述了光頭黨(Skinhead)的故事,而 Morrissey 本人證實歌詞與小說內容無關:「這本書問世時,我確實碰巧讀過,而且我對艾倫非常感興趣。但實際上,我只是喜歡'麂皮頭' ( Suedehead )這個詞。」

這首歌是關於 Morrissey 在 1972 年前後的少年生活。在 1982 年與強尼·馬爾(Johnny Marr)組建 The Smiths 之前,他是一名報刊雜誌的記者。

Morrissey 曾說過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對性相關事物感興趣的人,然而歌曲的結尾卻唱道:「It was a good lay」之後他向 NME 澄清:「實際上我只是覺得這句歌詞可能會逗樂住在哈特爾浦的人們罷了。」

MV裡,Morrissey在印第安納州費爾蒙特的街道上遊蕩,他的偶像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在此成長。另外英搖名團 Suede 的團名靈感就來自於這首歌曲。




〈 Break Up the Family 〉 探討了自我發現、成長以及擺脫過去束縛和社會期望,描繪了一個人對過往經歷和人際關係的反思,進而表達了一種大徹大悟的解放和對未來的興奮感。歌名所謂的拆散家庭可以解釋為一種隱喻,意指擺脫社會規範和期望,選擇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渴望自由的同時,也渴望與人重新建立連結,擁抱當下;〈 The Ordinary Boys 〉 被普遍認為是 Morrissey 的傑作之一,然而週年重發盤和串流卻將該曲移除替換,令許多樂迷憤恨不平,而製作人 Street 也表示對這個決定感到失望沮喪。


〈 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 〉 經常被認為是關於 The Smiths 吉他手強尼·瑪爾(Johnny Marr )的離去,曾經非常親近的人卻慢慢疏遠了,Morrissey 察覺有些事情逐漸不對勁,然而他自傲和滿足於孤獨的個性,令整個歌詞看似有些許強顏歡笑。

Morrissey 在 〈 Dial-a-Cliché 〉譴責父親將守舊思想施壓在他身上,他嘲諷唱道:「 做個男子漢,閉上你喋喋不休的嘴」來反抗對男性期望的陳腐理想。

當一個男孩為了適應和迎合社會而裝出一副面孔,壓抑了真正的自我時,內心真正的自己會有什麼變化?這不僅與性向有關,更關乎一個人的個性和創造潛能因害怕不合群而被扼殺。他的父親選擇屈服於社會條件,深知如果自己也跟隨父親的腳步,同樣將變得不真實。

終曲 〈 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 〉在當時也掀起巨大爭議,Morrissey 用非常直白的歌詞問道:「像妳這樣的人,令我們感到非常疲憊,什麼時候妳才會死呢?」

用此歌曲描述了他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憎恨,後者在任期間受到了英國工人階級的大量批判,據說因為煽動性的歌詞,導致 Morrissey 被警方登門查水錶。



raw-image

【結語】

會用如此長的篇幅介紹每一首歌曲,是因為這張專輯對我的意義深遠,就好像有人在我的房間裡,看了我最私密的上鎖日記後,在我身邊抱著我,輕聲告訴我一切都會好轉或是根本沒什麼好在意的,就像 The Smiths 給多數局外人的感受一樣,或許也因此讓我發現,一直以來自己所欽佩的不是 The Smiths,而是 Morrissey 那水過無痕的嗓音和歌詞,其中蘊含那麼多的宣洩情緒,但卻以一種自作聰明和尖酸刻薄的方式來表達。

而《 Viva Hate 》也許是 Morrissey 終於能夠施展他的創造力,探索早年一直想涉足的音樂類型,並在此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畢竟,眾所周知,他一直想把自己的音樂推向 50 和 60 年代流行音樂的方向,但很可能也知道,要想把自己的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就必須留住一部分 The Smiths 的歌迷。

這張專輯中便有幾首非常 The Smiths 風格的作品,讓部分人將其視為全新的音樂救贖,雖然稱不上絕對經典,但卻是他邁向個人音樂世界,安全而穩健的第一步。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會喜歡 Morrissey 的多數人,某方面大概都是自命不凡的混蛋,如我也是。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