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在我而言,鄧巴男孩的故事就從那裡開始—《克雷的橋》搶先試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殺手看來像是中年男子

如果在開始之前(至少就這個故事而言),有一臺打字機、一隻狗,還有一條蛇,那麼故事真正開始(也就是十一年前),有的就是凶手、騾子,還有克雷。不過,即便是在最初階段,也需要有人先採取行動,就那天而言,就是凶手。畢竟是他將一切向前推動,也使得我們都向後回顧。

然而他做的只有來到這裡,在六點的時候。

那天也是一個典型的二月傍晚,熱到會冒煙。建築物被烤了一整日,太陽還高掛在天空,日光灼痛皮膚。我們不怕高溫,我們信任高溫,又或者是高溫限制了他的行動。有史以來、五湖四海所有殺手中,他肯定最為可悲。

他的身高中等,五英尺十英寸。

他的體重普通,七十五公斤。

不過不要誤會,他是個穿著西裝的垃圾;他彎腰駝背,他支離破碎;他站得歪歪倒倒,彷彿等著虛空來了結他的一生,只是並不可能,至少在今天不可能。這感覺來得突然,但今天似乎不是能讓凶手好過些的日子。

沒辦法,他感覺得到。

他能嗅到那氣氛。

他永生不死,而這也許就概括了許多事情。

在凶手覺得不如歸去的時候,卻深深相信自己刀槍不入。


後來他在弓箭街口站了好久(至少十分鐘),並且因為自己終於抵達此處鬆了一口氣——但也因為來到這裡驚恐不已。這條街看起來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此處微風悶熱卻徐緩,煙味之濃,彷彿能觸碰到的實體;汽車不像熄火停在街邊,反倒像被捏掉引擎。躁動、憂心又一聲不吭的鴿子停在電線上,壓得電線直往下沉。這整座城市彷彿趴伏在街道邊大喊著說:

凶手,歡迎回來。

環繞身周的聲音是如此溫暖。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你捲入了一些麻煩……然而,說麻煩似乎太過輕描淡寫,你根本是麻煩大了。

他也知道。

沒有多久,高溫壓境。

此時弓箭街也因此躁動起來,幾乎像是磨刀霍霍,而凶手也感染到這股亢奮。他感覺到外套裡不停往上竄的情緒,問題也隨之而來:

他真能繼續往前,完成故事的開頭嗎?

他真能完成嗎?

最後,他又感受了一下這奢侈的氛圍,這萬事俱靜的恐怖,然後吞了口口水,摩挲著頭上像皇冠一般亂翹的頭髮,正色下定決心,走向十八號。

他的西裝正在燃燒。


是的,那天他是為了五兄弟而來。

就是我們,鄧巴家的男孩。

從最大到最小的順序是:

我、羅里、亨利、克雷頓、湯瑪斯。

從此,我們跟以往再不相同。

不過,說句公道話,他也不一樣了。為了讓你至少了解一下這名凶手到底走入了一個怎樣的狀況,我應該先把我們的樣貌跟你說說。


很多人當我們是小流氓,是野蠻人。

大致而言,他們沒說錯。

我們的母親過世了。

我們的父親逃走了。

我們像混混那樣罵髒話,像拳擊手那樣跟人打架;我們相互痛毆,戰場在泳池畔、桌球桌旁(桌子永遠都是第三或第四手,架在後院凹凸不平的草地上),還有大富翁、飛鏢比賽、橄欖球比賽、打牌比賽,以及我們弄得到手的所有東西。

我們有一架沒人彈的鋼琴。

我們的電視被判無期徒刑。

我家沙發已經用了二十年。

有時若聽見電話鈴聲,我們其中之一會走出去,沿著門廊跑到隔壁鄰居家。那裡只有齊曼老太太,她買了新的番茄醬,但打不開瓶蓋。而不管跑去隔壁的是誰,他都會再跑回來,任憑前門「碰」一聲關上,生活繼續向前。

沒錯,對我們五人來說,生活永遠都會繼續向前。

生活是我們之間揍進身體又再毆出的玩意兒,尤其是在一切都沒問題或全是問題的時候。那時,我們會出門,在傍晚時分跑上弓箭街,在這座城市裡到處走:塔樓、街道,一派憂鬱的樹木。我們聆聽從酒吧、屋舍、街區拋出的那些喋喋不休的對話,心中確信這裡真是我們的地盤。我們其實有點想把所有對話收集起來、夾到臂下,統統帶回家。至於隔天起床會不會發現一切再度消失——這些建築、這些耀眼的燈光——我們並不在乎。

喔對,還有一件事。

而且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我們所知,在飼養怪寵物的小眾族群中,只有我們偷偷藏了頭騾子。

這頭騾子可了不起了。


這隻問題動物名叫阿基里斯。我們家在市郊,如果要詳述牠是如何趁著市區賽馬複賽的當兒跑到我們家後院,幕後花絮簡直比老奶奶的裹腳布還長。一方面是因為這故事牽涉到我們家後面廢棄的馬廄、練習道、過時的地方法案,以及一位不大擅長拼字的憂傷胖老人,另外則與我們過世的母親、跑路的父親,還有最小的兄弟湯米.鄧巴有關。

那時我們也沒問家裡每個人的意見,總之騾子突然出現引發了爭議。在跟羅里大吵數次之後——

(「欸,湯米,這是怎樣?」

「啥?」

「你說啥是什麼意思?你是想唬爛我嗎?後院有隻驢欸!」

「牠不是驢,牠是騾。」

「有什麼差?」

「驢是驢子,騾子是兩種不同……」

「我不管牠是不是四分之一血統的馬去跟天殺的席德蘭小馬混種,是說這傢伙在晒衣繩下搞屁啊?」

「牠在吃草。」

「我知道!」)

——總之,我們把牠留下來了。

或者說精闢些,是騾子沒走。

湯米大多寵物都是這樣,但阿基里斯有幾個狀況,最值得一提的是:這頭騾子野心勃勃。我家後面的紗門壞掉很久了,只要後門有點縫隙,牠就會走進屋子(至於有時根本是後門大開的狀況……嗯,這就別提了)。這種事至少一個禮拜發生一次,所以我也每週至少發飆一次,內容聽起來大概是這樣:

「去他的上帝!」當時這些褻瀆語言我講得特別猖狂,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我會在上帝前面加去他的。

「我沒跟你們這些小混帳講過嗎?我已經講了他媽的有上百次!要關後門!」

諸如此類的。


而這又再次讓我們回到凶手身上。他怎麼可能知道?

他可能一到家裡就猜到了,我們都不在家。

他可能早就知道自己必須做出決定,要不是用他的舊鑰匙,就是在門口等—等我們回家。然後他就要問那個問題、提那個提議。

他早預料到自己會遭到嘲笑,那甚至可以說是他自找的。

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打擊好大。

在這令人傷心的小屋,死寂襲來。

還有那名小偷、那個扒手、那頭騾子。

六點十五分左右,他一步一步走過弓箭街,那頭肩負重荷的生物正在眨眼睛。


就是這樣。

凶手在弓箭街對上的第一雙眼是阿基里斯的;你對阿基里斯可是怠慢不得。阿基里斯站在廚房裡面,就在距離後門幾步之遙的冰箱前,斜斜的長臉掛著牠一貫「你是在看啥小」的表情;牠鼻翼掀動,嘴巴甚至還在嚼東西,一派漫不經心,卻又控制得宜。如果牠是賣啤酒的,那牠的表現真是他媽的好極了。

然後呢?

此刻負責發話的似乎是阿基里斯。

起先是這座城市,現下是這頭騾子。

理論上,這還算合理。如果要說城市的哪個角落可能出現這頭長了一張馬臉的物種,除了這裡再無他處。這兒有馬廄、有練習場,還可隱約聽到賽馬聲。

但騾子又怎麼說?

這股驚嚇筆墨也難形容,眼下環境對情況更是毫無幫助。這間廚房的擺設和氛圍自成一格。

牆壁暗沉沉。

地板乾又裂。

髒碗盤一路延伸至水槽。

還有高溫,啊,那股高溫。

恐怖而沉重的高溫使得向來警惕的騾子都暫時放下好鬥心。屋裡甚至比外頭還糟,這等成就不容小覷。

不過,阿基里斯不要多久就回到正事。還是說,是凶手嚴重脫水,產生了幻覺?在世上這麼多的廚房之中……他考慮了一下要用指關節去揉眼睛,抹掉幻象。可是沒用。

他眼前所見都是真的。

他非常確定這隻動物——這隻身上有斑有點,由灰色與淺棕組成,臉面覆蓋毛髮,眼睛很大鼻孔寬闊,一派悠然自得的混帳模樣的騾子的確站在他眼前,在有裂縫的天花板之下。見到騾子得意洋洋的模樣,他明白了一件事:

凶手會做的事情有很多,但無論如何,他都不該回家。


*犯錯狂

從前從前,鄧巴家過往歷史的潮汐中曾有一個女人,她有許多名字;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一開始,她出生時的名字是潘妮洛普.勒丘什科。

彈鋼琴時獲得的名字是犯錯狂。

流亡過程中,他們叫她生日女孩。

她給自己的綽號是歪鼻新娘。

還有最後的最後,她死去時的名字是潘妮.鄧巴。

她從小看到大的書中,有個詞非常適合描述她成長的地方。

她來自一片潮溼的曠野。


許多年前,一如那些在她之前抵達的人,她來時拎著一只手提箱,以有力的眼神注視一切。

這裡刺眼的光線令她震驚。

這座城市——

這裡很熱,野蠻又蒼白。

太陽簡直是野蠻人,是徜徉天空的海盜。

它搶劫、它掠奪。

它什麼都要染指,從最高聳的混凝土,到水面上最小的泡泡。

在她之前待過的國家,在東方集團之中,太陽像是某種玩具或小擺飾。在那遙遠的國度,天氣要陰要雨、要下冰雹或下雪,都由它們控制,跟那顆偶爾露臉的可笑小黃球無關。溫暖的天氣不常,即使是最最乾燥的下午,還是有下雨的可能,毛毛細雨任意濡溼雙腳。此時共產主義歐洲正在慢慢走下坡。

此事從各種方面定義了她:她的流亡,她的孤身一人。

或更精闢地說,孤單,寂寞。

她忘不了降落此地時感受到的驚慌與恐懼。

坐在盤旋的飛機上,從空中往下看,這座城市似乎完全被水包圍(而且是鹹的那種)。可是落地沒多久,她就感受到真正的壓迫者威權,臉上也立刻布滿汗水。下了飛機,她站在一群人中,或說一大堆人,不對,他們根本是某種雜牌軍。大家都同樣驚嚇,同樣渾身汗溼。

經過漫長等待,許多人聚在一起,他們被趕進某座室內停機坪。那些球形的燈都亮著,整個空間瀰漫熱氣。

「名字?」

沉默。

「護照?」

Przepraszam?(不好意思?)」

「唉唷我的天。」穿著制服的男子踮起腳尖,高高在上看著這群新來的移民,他們的表情如此痛苦、如此悶熱!——他終於看到他要找的人——「嘿,喬治!比利斯基!我幫你找到了一個……」

但這個快二十一歲(可是看起來像十六歲)的女孩讓他移不開目光。她緊抓著那灰色的小冊子,捏得像是想從側邊擠出空氣。「呼造。」

她露出微笑——聽天由命的那種。「好,親愛的。」他打開小冊子,徒勞無功地試圖破解她姓名拼湊出的謎團。「勒卡席——啥?」

潘妮洛普伸出援手,羞怯但清楚地說:「勒—丘什—科。」

她在這裡誰也不認識。

她在奧地利山間的營區待了九個月,那些跟她同營區的人都逃走了,他們一家一家地被送走,往西越過太平洋。而潘妮洛普.勒丘什科將走得更遠。眼下她先來到這裡,接下來就是去難民營,好好學英文、找份工作,找個地方生活下去。然後……這是最重要的:買個書架,還有一架鋼琴。

一個灼熱的新世界在她眼前開展,而她想要的東西就這幾個。隨著時間過去,她也真的得到了,而且遠遠不只這些。


在這世上,你一定會遇到某些人,聽他們說些不幸的故事,而你不曉得他們到底是做了什麼才落到這種下場。

潘妮.鄧巴,我們的母親,就是其中之一。

重點在於,她不認為自己不幸。她會把一綹金髮塞到耳後,表示自己並無悔恨。她獲得的比過往失去的多太多,對此我大致同意。可是我還是發現厄運總有辦法再找上她,而且多半是在她人生的轉捩點上。

她母親生她的時候死了。

婚禮前一天,她撞斷鼻梁。

接著,當然是後來的纏綿病榻。

她過世的故事更了不起。


她出生時的問題在於年紀與壓力。就生育小孩而言,她的雙親年紀都大,母親在手術中努力掙扎了好幾個小時,筋疲力盡死去。她的父親瓦迪克.勒丘什科也筋疲力盡,但他活了下來,他盡其所能將她養大。身為一名路面電車的駕駛,他很有個性,怪癖也多。大家都覺得他長得像史達林(不像本人,比較像雕像)。或許是因為八字鬍,或許有其他原因,也可能因為這個人總是拘謹,或是因為他不多話。安靜的人往往更引人注目。

不過私底下的他又是另一回事,比方說,他擁有三十九本書,卻特別喜歡其中兩本。可能是因為他在斯賽新長大,鄰近波羅的海,又或者他打從心底深愛希臘神話。無論原因為何,他都不停重讀那兩本書——或說那兩篇史詩,故事裡的角色總在海上徜徉。長書架歪扭地站在廚房裡,兩篇史詩擺在書架,塞在「ㄏ」的那區。

《伊利亞德》,以及《奧德賽》。

其他孩子的床邊故事是小狗小貓和小馬,可陪著潘妮洛普長大的是快腿的阿基里斯、足智多謀的奧德賽,外加其他希臘史詩的名字與稱號。

呼風喚雨的宙斯。

愛笑的阿芙蘿黛蒂。

製造恐慌的海克特。

以及與她同名的那位,有耐心的潘妮洛普。

潘妮洛普和奧德賽的兒子,深謀遠慮的泰勒馬庫斯

以及她的最愛:

阿迦門農,諸王之王。

無數夜晚,她躺在床上,倘佯在荷馬所敘說的場景。這些故事一再由人重述,擁有許多版本。一次又一次,希臘船隊揮軍前往深如酒水的海洋,或者挺進潮溼的曠野。他們揚帆航向玫瑰色黎明,而那個沉靜的小女孩為此深深著迷。故事點亮了她嫩薄的臉龐,父親的聲音彷彿越來越小的海浪,拍拂著直到她沉沉睡去。

特洛伊人明日將再次回歸。

明晚,長髮飄揚的希臘軍隊的船將再次啟航,帶她遠走。


除了史詩,瓦迪克.勒丘什科另外又教給女兒一項對生活有正向影響的技能:彈鋼琴。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我們的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

她的床邊故事是希臘名著。

還學習古典音樂。

不是這樣。

這是另一個世界,是另一個時代的殘留。這代代相傳的書本收藏幾乎是她的家族僅存的一切,鋼琴甚至是從牌桌上贏來的。而此刻,瓦迪克和潘妮洛普都還不知道,這兩樣東西在後來都變得至關重要。

它們會讓女孩與父親更加親近。

也會讓女孩再也無法回家。


他們住的是三層公寓。

跟其他的街區長得一模一樣。

遠遠望去,他家就像水泥塑型的歌利亞頭上的一盞小燈。

靠近點,會發現屋子簡樸而四面狹窄。

窗邊擺著一架直立式鋼琴,顏色深黑,扎實強壯,光滑如絲緞。每天早晚,在固定的時段,老先生會以嚴謹而沉穩的態度陪她坐下。他的八字鬍貼著皮膚,在鼻子和嘴巴之間散發剛毅的氣氛,只有在替她翻譜時才會動一下。

而潘妮洛普,她彈著琴,專注地看著那些音符。起先是兒歌,後來他送她去上課,去上那些他根本負擔不起的課,所以出現巴哈、莫札特和蕭邦。在練琴的那段時光,外頭的世界往往一個眨眼就變換形貌。天氣從冰寒轉變為強風吹襲,從晴朗變成一片陰鬱。彈奏前,女孩會微微一笑。父親則會清清喉嚨,然後節拍器輕輕地敲。

有時她能聽見他的呼吸聲混在音樂之中,提醒潘妮他的存在,不是大家開玩笑的什麼雕像。可是,就算她能感覺到自己彈錯新練的小節,惹父親發怒,他的臉色還是介於無表情和失控中間。就算一次也好——她很想看他爆發的模樣,例如用力拍腿,扯著灰白的頭髮。然而他從來沒有失控過,只會拿著一根雲杉樹枝。每回她的手腕姿勢垮下,或者又彈錯音,他就直接抽她指關節。那是很痛的。某個冬日早晨,她依舊是那個蒼白羞怯,縮著身體的小孩;那天她被抽了二十七下,因為她犯下二十七個彈琴的錯誤,父親因此為她取了個綽號。

快上完課了,外面正在下雪,他叫她停下來,然後舉起她的雙手。她的手被打過,這雙又小又暖的手與父親修長如方尖碑的手指形成對比。他輕輕握緊她的手。

Już wystarczy,」他說:「dziewczyna błędów……」她翻譯給我們聽,那意思是:

「可以了,犯錯狂。」

那時她八歲。

等她十八歲,他決定要送走她。


讓他們進退兩難的,自然是共產主義。

這個偉大的想法有著無數局限與瑕疵。

可是成長過程中潘妮洛普從沒注意過。

哪個小孩會呢?

他們沒有其他東西好比較。

年月過去,她從不知道這地方、這時期周遭的戒備有多森嚴。她沒有意識到眾人看似平等,但事實並非如此,她從沒有抬頭看過上方的水泥陽臺,以及別人用什麼眼神盯著那裡看。

當各種政治活動鋪天蓋地,政府控管了一切:從你的工作、你的錢包,還有你所有的想法與信念,至少是你對此做的所有發言。只要你有那麼一點可能是團聯的一分子,絕對會付出代價。我說過,大家都在看。

說實話,這個國家一直過得非常艱辛,也很悲傷,入侵這塊土地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由古到今未曾停歇。不過,如果必須二選一,你也許會說局勢是艱辛大過悲傷,即使共產時代也一樣。到後來,那段時期其實是這樣的:你從一條長隊伍移到另外一條,排隊領取藥品、衛生紙,以及倉庫中持續消失的食物。

人們能怎麼辦呢?

他們排隊。

他們等待。

氣溫降到零度以下——但還是得排。

大家排隊。

大家等待。

因為大家必須如此。


讓我們回到潘妮洛普和她父親身上吧。

對這女孩來說,那些都不重要。至少那時還不重要。

對她來說不過就是童年罷了。

一架鋼琴,結凍的遊樂場,還有週六晚上的迪士尼節目,相對於西方那個恣意妄為的世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讓步。

至於她的父親—他非常小心。

如履薄冰。

他一直非常低調,政治話題一概不談,但即使如此也沒有用。身邊的社會機制全數瀕臨崩解,安分守己也只能讓你稍稍活久些,不能讓你倖免於難。無盡的冬日終將到來,只是沒人料到規模如此空前絕後。於是你又回到工作崗位。

分配到那一點點的工時。

當個友善的人,但是沒有朋友。

然後你回到家,默不作聲但滿腹疑問。

─—到底有沒有方法可以離開?

答案已然成形,他便開始努力。

這麼做肯定不是為了自己。

也許,是為了女兒。


中間這段時光還有什麼值得一提?

潘妮洛普長大了。

父親明顯老了,他的八字鬍是灰燼的顏色。

這裡說句公道話:其實還是有些好日子,甚至也有非常棒的日子。像瓦迪克這樣一個陰沉的老先生,通常一年會給女兒一次驚喜。他會跟她比賽跑到電車軌道旁,通常會是在某堂收費的音樂課或某場表演會之後。她剛進高中時,他則擔任她的舞伴,動作僵硬,但很沉穩。他們會在廚房空曠的地方跳舞,鍋子被踢得發出巨響,本就搖晃的椅凳翻倒在地,刀叉撞上地板。他女兒會哈哈大笑,男人也會忍俊不禁,露出微笑。

那是世上最小的舞池。


對潘妮洛普來說,她印象最深的記憶之一就是十三歲生日。那天他們去了遊樂場,雖然她覺得自己已經太老,不適合去那裡,還是坐上了鞦韆。幾十年後,她會再一次對著五個兒子中的老四(就是喜歡聽故事的那個),仔細地講起那段回憶。當時她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因為嗎啡的關係,她在沙發上一半昏睡一半意識模糊。

她說:「我偶爾還是能看見融雪,看見蓋到一半的蒼白建築物,聽見鏈條嘎吱作響,感到他戴手套的手推著我的後腰。」她得硬扯著嘴角才能笑,她的臉已逐漸壞毀。「我記得自己放聲尖叫,因為怕會盪太高。我求他住手,可是又真心希望他別停下來。」

所以這一切才會如此困難。

在一片灰暗之中,保有一顆彩色的心。

事後回想,離開對她而言與其說是投奔自由,更像遭到遺棄。她也愛著父親,並不想留他一個人,孤獨地與那群在海上徜徉的希臘人作伴。說到底,快腿的阿基里斯在那塊冰雪之地能有什麼用?他終究會凍死。而奧德賽有辦法好好陪伴父親、讓他活下去嗎?

對她來說,答案很清楚了。

並不能。


但是,事情還是發生了。

她滿了十八歲,逃亡任務啟動。

這花了他漫長的兩年。

表面上一切順利,她將高分畢業,去附近的工廠當會計。她會做會議記錄,負責每一支筆,整理文件,釘書機也歸她管轄。這是她的位置,她的立足地,相較之下世上肯定還有其他更爛的選項。

也大概是在那時,她擁有更多音樂裝備,跟許許多多的人一同演奏,或者她也獨奏。瓦迪克很積極地鼓勵她這麼做,沒有多久,她開始需要到外地演出。漸漸,比較沒那麼多人提起各種禁令,因為這麼一來社會將陷入動亂;此外,也不能讓人知道:就算你可以自行離開,卻一定有幾個家人走不了(這是最可怕的威脅)。無論透過哪種方式,總之潘妮洛普獲准穿過邊界,甚至可以溜出鐵幕。然而她從來沒有想過父親正為了她的逃亡鋪路,她只是很高興。

不過到那時候,國家早已岌岌可危。

超市的貨架幾乎全空。

排隊的人變得更多。

有好幾次,外面下雪,接著是雨雪夾雜,然後又變成下雨。他們為了麵包得排上好幾個小時,輪到的時候卻什麼都不剩,他很快就明白了,他知道該怎麼做了。

瓦迪克.勒丘什科。

史達林雕像。

真的太諷刺了,因為他什麼都沒說,就這麼替她做出決定,逼她投奔自由—或者說是逼她接受這個選項。

他日復一日打理著自己的計畫,時機已至。

他會把她送去奧地利、送去維也納,在音樂會上演奏——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然後叫她永遠別回來。

在我而言,鄧巴男孩的故事就從那裡開始。


澳洲國寶級作家馬格斯.朱薩克,《偷書賊》後潛心構思13年,獻上描繪愛與親情的感動作品《克雷的橋》

☆出版當天,空降排行榜第一  ★作品總銷量超過18,000,000本

☆十三年漫長等待終於結束   ★跨越時間、空間與海洋的家族史詩,

☆描繪澳洲廣闊大地的文學鉅作

限量精裝作者簽名版《克雷的橋》購買連結:博客來:https://goo.gl/GU8awg /金石堂:https://goo.gl/u6Z3Ah/誠品:https://goo.gl/QME3QX/讀冊:https://bit.ly/2D00EZ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木馬文化的沙龍
34會員
19內容數
木馬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那是被鋼鐵所包覆的一座城市,空氣中混雜著無數工廠廢氣和冷漠。 科技快速發展中,與之相對的人情冷暖快速減少。 稀碎的細雨散落在那座城市的夜晚,處處皆是霓虹燈閃爍、某人的咒罵、拳頭與拳頭的碰撞、無數人倒下的聲音,逐漸血染的鋼鐵地面,那是個不太寧靜的夜。 「這樣就昏過去啊?真沒勁……」 少年拉著一名昏倒的
Thumbnail
那是被鋼鐵所包覆的一座城市,空氣中混雜著無數工廠廢氣和冷漠。 科技快速發展中,與之相對的人情冷暖快速減少。 稀碎的細雨散落在那座城市的夜晚,處處皆是霓虹燈閃爍、某人的咒罵、拳頭與拳頭的碰撞、無數人倒下的聲音,逐漸血染的鋼鐵地面,那是個不太寧靜的夜。 「這樣就昏過去啊?真沒勁……」 少年拉著一名昏倒的
Thumbnail
獵犬緊咬著野鹿不放,那是幅見證了死亡到來的象徵性圖像,一如角色們的「過去」啃食著他們放煙火慶祝著成功的「現在」。蘇聯時代他們被賦予的特工代號,預示了他們在新時代生命的終結,毒蛇入腹、鹿頭捧著人頭、被雄蜂毒針螫死,一場場懸案在立陶宛小鎮離奇上演,頗有觀看《#火線追緝令》帶來的驚駭感,更想一探究竟這名連
Thumbnail
獵犬緊咬著野鹿不放,那是幅見證了死亡到來的象徵性圖像,一如角色們的「過去」啃食著他們放煙火慶祝著成功的「現在」。蘇聯時代他們被賦予的特工代號,預示了他們在新時代生命的終結,毒蛇入腹、鹿頭捧著人頭、被雄蜂毒針螫死,一場場懸案在立陶宛小鎮離奇上演,頗有觀看《#火線追緝令》帶來的驚駭感,更想一探究竟這名連
Thumbnail
貨倉是棟十層樓高,外表髹成深灰色的建築。 我將車頭對準正面的鐵捲門,將油門踩到底後,放開離合器。 跑車向前猛衝,楔形車頭頂開鐵捲門鑽進貨倉底層,撞上走道旁的水泥柱後熄火停下...
Thumbnail
貨倉是棟十層樓高,外表髹成深灰色的建築。 我將車頭對準正面的鐵捲門,將油門踩到底後,放開離合器。 跑車向前猛衝,楔形車頭頂開鐵捲門鑽進貨倉底層,撞上走道旁的水泥柱後熄火停下...
Thumbnail
櫃臺的時鐘剛敲過十二響,一片刀刃伸進正門門縫,抬起沉重的門栓...
Thumbnail
櫃臺的時鐘剛敲過十二響,一片刀刃伸進正門門縫,抬起沉重的門栓...
Thumbnail
惡的衝動比善的衝動年長13歲。孩子從母體一出來它就存在了,它與人一起長大並陪伴人的一生,當它開始殺人並且墮落時,人無力抵禦它。過了13年,善的衝動降生了,如果人再次褻瀆生命,善的衝動便警示他: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Thumbnail
惡的衝動比善的衝動年長13歲。孩子從母體一出來它就存在了,它與人一起長大並陪伴人的一生,當它開始殺人並且墮落時,人無力抵禦它。過了13年,善的衝動降生了,如果人再次褻瀆生命,善的衝動便警示他: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Thumbnail
兩個囚犯站在鐵窗前,一個看著泥土,一個仰望星辰。 世界很公平,需要犧牲小數,才能拯救大多數。 我願意成為罪人,為大多數,去屠殺小數。
Thumbnail
兩個囚犯站在鐵窗前,一個看著泥土,一個仰望星辰。 世界很公平,需要犧牲小數,才能拯救大多數。 我願意成為罪人,為大多數,去屠殺小數。
Thumbnail
身為說書人的塔瑪莎,將在七個夜晚中述說七個不同的故事。 究竟爺爺與口中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關係? 七夜故事與花又有什麼樣的牽絆? 當故事交織譜成的樂曲,七夜的結束也象徵著事實的浮現...
Thumbnail
身為說書人的塔瑪莎,將在七個夜晚中述說七個不同的故事。 究竟爺爺與口中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關係? 七夜故事與花又有什麼樣的牽絆? 當故事交織譜成的樂曲,七夜的結束也象徵著事實的浮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