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創生愛卻也禁錮了彼此—顧蕙倩讀《克雷的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顧蕙倩
《克雷的橋》真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從第一眼與他對上,就開始了與這本書互相建構生命故事的歷程。
每天夜晚,點亮家裡的一盞燈,本書女主角潘妮洛普的那只節拍器就在我的耳邊響起,她淡淡的說著與小說裡一樣的話語:「請跟著這個節拍念。」於是,我便一點一點建構屬於作者馬格斯.朱薩克的故事。有時跟著克雷開始研究加爾橋砌石的方式,有時跟著主述者馬修一一靠近鄧巴一家人時而粗暴時而沉默的對話。這時家人們看著我手中厚厚的一本書,以為我正在構築一座閱讀的城堡,走進另一個不屬於他們的國度,殊不知,我正走進的一座城市,那曾經開啟米開朗基羅大理石雕刻的賽堤亞諾(Settinnano),那裡也成了一個家的隱喻,我正隨著馬格斯.朱薩克的文字,一一點讀回味屬於我與家人的家庭史。
論形式,將近六百頁厚厚的書,恰巧就像本書所要闡述的主題:一個家。一個家組成的開始,找個外觀非常穩固堅實的空間固然是一個關鍵,其實早在找到這個空間之前,組成家庭的成員已經帶著自己的史前史,繼續建構這個家。有的像潘妮洛普一般,選擇父親給予她的教導,繼續以優雅的琴藝雕刻著家人們,有的則是像麥可.鄧巴一樣,帶著祕密,不讓家人走進他的過去。但是你知道的,一個家的形成絕不會只是一幢建築物,一個家的建立與崩毀,除了承載家人的建築物可能隨時間老朽,家人的關係也會逐漸改變。如果任由時間的河流將兩岸的橋梁沖毀,沒有重新開始新造一座橋,那身處兩岸的家人,只會漸行漸遠。
馬格斯.朱薩克開始蒐集本書新點子是在二○○六年。這些點子包含一個五兄弟的家庭,一名從東歐前往澳洲的母親,還有一個深深著迷於米開朗基羅的父親,他將形成與崩毀一個家庭可能的因素全放進這個設定在郊區的家庭中。在二○一九新年期間,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窗外轟隆隆的鞭炮聲應景式的不時傳來,忙碌一天的家人們各自回到角落做著自己的事,我在屋隅一角慢慢讀著書。一開始書和我是兩個世界,第一頁離最後一頁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老實說,我不知道也沒有信心是否能接受這樣一個十一年未再出新書的小說家,甚至不確定他會不會成功的走入我的心,和我對話!但節拍器像心跳聲,只要跟著採石人一刀一刀地鑿下去,受困的心靈也將一點一點地被釋放。
這一本書有許多不同的時空,每個角色不只在每一頁展現當下的自己,更牽動著他們的過去和未來,但是,第一頁開始並不會攤開底牌告訴你。這就愈來愈具閱讀的挑戰性了!也許「孤獨」是困難的情境,有時讓人窒息到難以面對,來到《克雷的橋》的世界,你會發現孤獨畢竟美麗,像一首詩,你可任性決定詮釋意象的角度,然而來到眾人世界,人與人的理解、相處與接納,卻絕不可主觀又任性。想要對方了解你,對不起,你要先花時間慢慢陪伴,了解對方。與親愛的家人尤其是。
和家人的相處更是需要時間,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在時間的塵封下,更需要釋放它本有的價值,以及發生的原因。只是我們總以為了解彼此,總是用粗暴的方式草率處理家人關係。太靠近彼此了,以至於視為當然,甚至,視而不見。
那些克雷的家人們也是,陌生的兩個人因著莫名的緣分彼此靠近,一起走進弓箭街,打開大門,女主角帶著深愛的鋼琴,繼續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希望雕刻著新的家人;男主角卻選擇深鎖曾經的最愛,深埋記憶,不論是繪畫、寵物、愛人或是米開朗基羅等,以為只要拒絕透露,這些訊息將永遠不會為人所知。然而,事情不會憑空消失,記憶也不會憑空竄起,許多蛛絲馬跡,依然默默形塑成未來的模樣。
米開朗基羅說:「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錮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將他釋放。」男主角喜歡的米開朗基羅,在二十六歲時將禁錮大理石中的大衛像慢慢釋放出來,歷時三年,連基座一共五點五米的大衛,終於以完美的軀體訴說自己的故事。而後來四座「囚徒們」仍未完全釋放,米開朗基羅以繼續抗爭的姿態,讓世人理解,大理石可以創生囚徒們,卻也是禁錮他們的原凶。
家,不也是嗎?在《克雷的橋》裡,主述者馬修是家裡的長子,父親麥可,母親潘妮洛普,和一群有著神話名字的獸生活在一起,父親是他們口中的凶手,他曾經深愛的前妻帶走了《採石人》,而母親獲得政治庇護來到澳洲,帶著自己父親從小教育她的《伊里亞德》和《奧德賽》。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也許我們會輕易訴說如何建立一個家庭,但《克雷的橋》提醒我們,再度開始建造一座沖毀的橋,重新丈量彼此的距離,耐心的研究一座橋樑的興建方式,才能繼續抵抗曾經沖毀橋樑的河流。
然後繼續追問:河流曾經一直扮演著沖毀橋樑的角色嗎?凶手的曾經,也一直是凶手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4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木馬文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悲劇所一心關注的是苦難。」伊迪絲.漢彌爾頓在《希臘之道》一書中如此說道,然而並非所有苦難都是悲劇,「唯極能忍受苦痛的靈魂之受苦,才是悲劇。」
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表面看起來相當陽剛的小說,與其說是寫了一群男性故事,不如說是突顯了女性在那個強悍澳洲的堅強與奮戰,是看似無所畏懼的男人遠遠不及的。
馬格斯.朱薩克刻意用「拋棄」為議題,讓一個幾近分崩離析的家庭,無父無母、各自為政的五兄弟,因為克雷願意追隨「殺人犯」父親搭建一座橋為儀式,讓家人掙脫悲情的命運枷鎖,也找到與過去和解的種種可能。從出走到回家,從怨懟到理解,透過哥哥馬修的視角與文字紀錄,讓一個看似無解的秘密,回歸相愛的年代。
大家都以為先有《偷書賊》才有《克雷的橋》,實際上是反過來。 朱薩克早年立志寫作,並在苦思故事靈感的二十歲前半看見《克雷的橋》中的關鍵一幕:建橋的少年。此後他便一直尋找著正確的方式,好將《克雷的橋》帶到大家面前。
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不下十次,一直認能為這本影響很多人,出版至今已 62 年的經典著作寫些什麼時,才發現再一次讀完,自己竟是赫然啞口,彷彿過去可以描繪形容的事物,多年後,早已變幻成陌生而羞赧的模樣;又或事物依舊,只是自己再也無法再直視那些事物,或那些美。
如果在開始之前(至少就這個故事而言),有一臺打字機、一隻狗,還有一條蛇,那麼故事真正開始(也就是十一年前),有的就是凶手、騾子,還有克雷。不過,即便是在最初階段,也需要有人先採取行動,就那天而言,就是凶手。畢竟是他將一切向前推動,也使得我們都向後回顧。
「悲劇所一心關注的是苦難。」伊迪絲.漢彌爾頓在《希臘之道》一書中如此說道,然而並非所有苦難都是悲劇,「唯極能忍受苦痛的靈魂之受苦,才是悲劇。」
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表面看起來相當陽剛的小說,與其說是寫了一群男性故事,不如說是突顯了女性在那個強悍澳洲的堅強與奮戰,是看似無所畏懼的男人遠遠不及的。
馬格斯.朱薩克刻意用「拋棄」為議題,讓一個幾近分崩離析的家庭,無父無母、各自為政的五兄弟,因為克雷願意追隨「殺人犯」父親搭建一座橋為儀式,讓家人掙脫悲情的命運枷鎖,也找到與過去和解的種種可能。從出走到回家,從怨懟到理解,透過哥哥馬修的視角與文字紀錄,讓一個看似無解的秘密,回歸相愛的年代。
大家都以為先有《偷書賊》才有《克雷的橋》,實際上是反過來。 朱薩克早年立志寫作,並在苦思故事靈感的二十歲前半看見《克雷的橋》中的關鍵一幕:建橋的少年。此後他便一直尋找著正確的方式,好將《克雷的橋》帶到大家面前。
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不下十次,一直認能為這本影響很多人,出版至今已 62 年的經典著作寫些什麼時,才發現再一次讀完,自己竟是赫然啞口,彷彿過去可以描繪形容的事物,多年後,早已變幻成陌生而羞赧的模樣;又或事物依舊,只是自己再也無法再直視那些事物,或那些美。
如果在開始之前(至少就這個故事而言),有一臺打字機、一隻狗,還有一條蛇,那麼故事真正開始(也就是十一年前),有的就是凶手、騾子,還有克雷。不過,即便是在最初階段,也需要有人先採取行動,就那天而言,就是凶手。畢竟是他將一切向前推動,也使得我們都向後回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週年慶限定優惠,10/24 前加入年訂閱再送 1 個月權限!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
Thumbnail
1964年導演艾普特找了14位不同階層的孩子,希望紀錄「階級」在孩子身上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給我小孩7歲前的樣子,我就能知道他一輩子的模樣",他每七年都將這些孩子聚集起來做訪問,而這些人是否有驗證導演的假設「七歲看一生」呢?
Thumbnail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往往在親友、摯愛離開後,我們會聽見人家說「他們不是真的離開了,只是換種形式陪伴著你」。我曾認為這句話旨在安慰,因為人們急欲在悲痛中找尋浮木,在真正走出傷鬱之前渴望心靈慰藉。 但與其說是慰藉,真正體會過別離之痛,形體會離去而精神、影響力不會的體悟更加濃烈。你可能認為你做了自己人
後來,走過許多地方,還是壹個人。其實,妳壹直是我最想見的人,哭過,心痛過,還是不敢見妳。有壹種愛壯陽藥,隔著天涯海角,還是惦記。遇見妳的時候,妳似冬日的暖陽,溫暖了我的心扉。凝望遠方,不見妳歸來。 入心的愛,壹生也忘不了,妳似絢麗的煙花,綻放時美好,零落後留給我的只有淒涼。提筆,幾許落寞,幾多感慨,
Thumbnail
老師你好:在我求救無門之下,偶然看到你的文章,希望我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我先生一年前外遇,外遇對象是我們夫妻都認識的好朋友,他們偷來暗去不知幾年,但被我發現是去年四月,當時的我無法去相信先生怎麼可能背叛我,因為一直以來我那麼信任他,發現先生外遇時,我曾經找了那個女人,也打了她,這口氣我嚥不下去,我
Thumbnail
<p>我們常以為關於自己的人生,該知道的全都知道了,也因此不去追根究柢、不去仔細發掘 &#8212; 正是如此,我們常常對自己人生佈滿誤解的黑洞。太常因為缺乏訴說和傾聽,錯失了那些和我們至親的人以及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風景。</p>
Thumbnail
<p>有人說:「每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發生痛苦的事情時,不需要痛恨它、仇視它,或將責任推給它,也不用思考是誰的錯,它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錯,我們只需要去思考:「它在我的人生中,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p>
Thumbnail
🎉週年慶限定優惠,10/24 前加入年訂閱再送 1 個月權限!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
Thumbnail
1964年導演艾普特找了14位不同階層的孩子,希望紀錄「階級」在孩子身上產生的影響。他認為"給我小孩7歲前的樣子,我就能知道他一輩子的模樣",他每七年都將這些孩子聚集起來做訪問,而這些人是否有驗證導演的假設「七歲看一生」呢?
Thumbnail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往往在親友、摯愛離開後,我們會聽見人家說「他們不是真的離開了,只是換種形式陪伴著你」。我曾認為這句話旨在安慰,因為人們急欲在悲痛中找尋浮木,在真正走出傷鬱之前渴望心靈慰藉。 但與其說是慰藉,真正體會過別離之痛,形體會離去而精神、影響力不會的體悟更加濃烈。你可能認為你做了自己人
後來,走過許多地方,還是壹個人。其實,妳壹直是我最想見的人,哭過,心痛過,還是不敢見妳。有壹種愛壯陽藥,隔著天涯海角,還是惦記。遇見妳的時候,妳似冬日的暖陽,溫暖了我的心扉。凝望遠方,不見妳歸來。 入心的愛,壹生也忘不了,妳似絢麗的煙花,綻放時美好,零落後留給我的只有淒涼。提筆,幾許落寞,幾多感慨,
Thumbnail
老師你好:在我求救無門之下,偶然看到你的文章,希望我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我先生一年前外遇,外遇對象是我們夫妻都認識的好朋友,他們偷來暗去不知幾年,但被我發現是去年四月,當時的我無法去相信先生怎麼可能背叛我,因為一直以來我那麼信任他,發現先生外遇時,我曾經找了那個女人,也打了她,這口氣我嚥不下去,我
Thumbnail
<p>我們常以為關於自己的人生,該知道的全都知道了,也因此不去追根究柢、不去仔細發掘 &#8212; 正是如此,我們常常對自己人生佈滿誤解的黑洞。太常因為缺乏訴說和傾聽,錯失了那些和我們至親的人以及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風景。</p>
Thumbnail
<p>有人說:「每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發生痛苦的事情時,不需要痛恨它、仇視它,或將責任推給它,也不用思考是誰的錯,它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的錯,我們只需要去思考:「它在我的人生中,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