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故事開始之前-木馬文化編輯談《克雷的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文/木馬編輯室

大家都以為先有《偷書賊》才有《克雷的橋》,實際上是反過來。

朱薩克早年立志寫作,並在苦思故事靈感的二十歲前半看見《克雷的橋》中的關鍵一幕:建橋的少年。此後他便一直尋找著正確的方式,好將《克雷的橋》帶到大家面前。

十三年後,少年終於把他的橋建好了。

那麼,這座橋訴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

《克雷的橋》中有個來自波蘭的難民,名叫潘妮。她獨自離家,揮別父親,也揮別陪伴她許久的鋼琴,無論如何要在異國找到美好人生。潘妮靠掃廁所掙錢,即使苦,也不輕易投降。即便命運待她苛刻,令她與死神進行一次次推拉,她仍以當初離家的那股傲氣面對,在這個家族史中寫下了不起的詩篇。

故事中還有怯懦了一輩子的麥可。他受不了妻子過世,也扛不了一整個家的重擔,落荒而逃。但遭遇多次挫敗後,他仍鼓起勇氣面對傷痛,回家向男孩們提出建橋的要求。麥可想修建的事物形式上是座橋,意義上是情感,是家人間的重新連結,是父與子間能再次對話。

潘妮和麥可是克雷的父母,也是故事開始前的故事。由他們共同築起的家庭其實毫無特別之處,但那分平實卻更難描寫。《克雷的橋》在起頭打碎鄧巴家橫跨三代的歷史拼圖,散落各個篇章。以母親的離鄉起頭,克雷的失蹤再回歸做收。朱薩克想描繪的不只是家族群像,而是橋的象徵。

故事是朱薩克的橋,是他意圖超越國界和語言的工具,也是連結情感的強大媒介。將要閱讀到這個故事的你,也為他的橋貢獻了一塊拱石。

這麼一來,你也成為了橋。

世界上最偉大的橋,就是家人。

《衛報》譽為朱薩克生涯代表作

描繪澳洲廣闊大地的文學鉅作

《克雷的橋》購買連結

延伸閱讀:

關於《偷書賊》作者朱薩克新作《克雷的橋》,你不得不知的9件事!

那些說不出來的,使我們成為一家人—張惠菁讀朱薩克《克雷的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木馬文化的沙龍
34會員
19內容數
木馬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此,臆測作者是否也給了潘妮洛普與父親被迫分離的補償?同時也給了潘妮洛普一個全新的麥可.鄧巴?
Thumbnail
如此,臆測作者是否也給了潘妮洛普與父親被迫分離的補償?同時也給了潘妮洛普一個全新的麥可.鄧巴?
Thumbnail
嗑書系列14-2《寶島暖實力》:「藝文宇宙」 #作者,陳德愉 P.12,父親的形象 小男孩終於建立了起心目中那間不可摧的城堡了,一個足以為八零年代理想模範的家庭,但是這裡想家庭的開始是個男孩的悲劇,所以無論多麼理想,根基總是悲哀。
Thumbnail
嗑書系列14-2《寶島暖實力》:「藝文宇宙」 #作者,陳德愉 P.12,父親的形象 小男孩終於建立了起心目中那間不可摧的城堡了,一個足以為八零年代理想模範的家庭,但是這裡想家庭的開始是個男孩的悲劇,所以無論多麼理想,根基總是悲哀。
Thumbnail
「親愛的潘妮洛普: 我心中想像妳在去維也納的路上讀這封信的模樣,我要先說,別回頭、別回來,我不會歡迎妳回家,我只會把妳推開。我想妳現在應該很清楚,妳還有另一種人生,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克雷的橋》
Thumbnail
「親愛的潘妮洛普: 我心中想像妳在去維也納的路上讀這封信的模樣,我要先說,別回頭、別回來,我不會歡迎妳回家,我只會把妳推開。我想妳現在應該很清楚,妳還有另一種人生,有另一種生活方式。」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克雷的橋》
Thumbnail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悲劇所一心關注的是苦難。」伊迪絲.漢彌爾頓在《希臘之道》一書中如此說道,然而並非所有苦難都是悲劇,「唯極能忍受苦痛的靈魂之受苦,才是悲劇。」
Thumbnail
「悲劇所一心關注的是苦難。」伊迪絲.漢彌爾頓在《希臘之道》一書中如此說道,然而並非所有苦難都是悲劇,「唯極能忍受苦痛的靈魂之受苦,才是悲劇。」
Thumbnail
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表面看起來相當陽剛的小說,與其說是寫了一群男性故事,不如說是突顯了女性在那個強悍澳洲的堅強與奮戰,是看似無所畏懼的男人遠遠不及的。
Thumbnail
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在這個表面看起來相當陽剛的小說,與其說是寫了一群男性故事,不如說是突顯了女性在那個強悍澳洲的堅強與奮戰,是看似無所畏懼的男人遠遠不及的。
Thumbnail
馬格斯.朱薩克刻意用「拋棄」為議題,讓一個幾近分崩離析的家庭,無父無母、各自為政的五兄弟,因為克雷願意追隨「殺人犯」父親搭建一座橋為儀式,讓家人掙脫悲情的命運枷鎖,也找到與過去和解的種種可能。從出走到回家,從怨懟到理解,透過哥哥馬修的視角與文字紀錄,讓一個看似無解的秘密,回歸相愛的年代。
Thumbnail
馬格斯.朱薩克刻意用「拋棄」為議題,讓一個幾近分崩離析的家庭,無父無母、各自為政的五兄弟,因為克雷願意追隨「殺人犯」父親搭建一座橋為儀式,讓家人掙脫悲情的命運枷鎖,也找到與過去和解的種種可能。從出走到回家,從怨懟到理解,透過哥哥馬修的視角與文字紀錄,讓一個看似無解的秘密,回歸相愛的年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