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情人節首選,51:49,是你會選哪一邊?我本來想硬選其中一個,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就跟家明一樣,什麼都選不出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情人節看了《七月與安生》。看完以後才發現這部片意外地適合情人節,兩個女生之間的感情絕對是友達以上,一體兩面互為青春的註解,很難決定要當七月派還是站安生派,有點像美隊3那種51:49的感覺(咦)。
朋友說覺得這齣像是女生版的《女朋友男朋友》,但是更烈一點。我則是拿這部跟《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比較,覺得兩者同樣著重在兩個女性之間的情感、地位與價值觀的衝突/流動,擅自認定《七》是《藍》的無性戀版。
我覺得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能理解安生跟七月,在她們身上找到自己,一生之中也多少有那麼幾段形影不離的閨密情。但是長大以後,再見面的那一刻,也許是環境使然,或許是際遇各自不同,有些東西就是不一樣了。也許某些熟悉的親密感還在,然而那些相異處已變成一層透明的隔膜,妳可以透過這層膜窺視對方的生活,但看透本質並交心變得極其困難。
神奇的是,吵架也許是這種狀態的解法。
七月與安生的在浴室的吵架戲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可怕的那種。
尤其是七月,每一句都很可怕: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根本沒有人愛你」
「你沒有資格讓我,除了我,誰願意跟你當朋友...你所有東西都是我給你的,你跟我搶,你敢嗎?」
安生不敢。在這段關係中,七月認為有能力做出選擇的一直是七月,站在高處的也是七月,最親密的人往往說出口的話最狠毒。
緊接著是本作情緒最滿的橋段:
安生帶著眼淚怯懦的吐出一句「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七月狠狠說出「你逼我的」之後,卻蹲下來開始痛哭。
除了安生之外,她什麼都不剩了,這些年來,安生與七月互相忍讓、討好,她以為安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但是實際上她空虛地什麼都沒有。這一刻起,互為光影的兩人又正式地只剩彼此了。
而這整齣戲我最難找到代入感的角色,就是引爆雙姝之間衝突的蘇家明。
為什麼把蘇家明寫得這麼個性薄弱,動機不明且這麼沒有存在感?因為蘇家明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甚至是任何一件事,蘇家明的身上乘載的是安生跟七月之間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也是長期的地位不對等,七月愛自己,安生愛著七月,這兩種愛都遠勝過兩人與家明之間的情感。
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催化劑,催化劑是用來加速兩個女人之間必然產生的化學反應的,且反應完催化劑質量不變,過程中消耗的又回歸原狀。於是在這個故事裡,全身而退的只有蘇家明一人,安生則必須背負七月活下去。
論及觀影的感受,看完《七月與安生》的那一刻其實是舒服的甚至是釋然的。雖然中間好幾場驚悚的閨蜜互撕戲碼差點把我嚇瘋,但結局處理起來意外地平靜、圓滿。我覺得編劇安排的三個結局非常厲害,每一個都值得尋思:
第一個結局是小說的結局:七月解除婚約之後找到安生,與已經安定下來的安生道別,遠走高飛,過上安生曾經過過的日子,兩人交換了人生。
第二個結局是七月告訴家明的結局:七月生下孩子之後,把孩子交給安生,乖孩子七月決定任性一次追尋自由,離開了。
第三個結局是真正的結局,七月死於產後過度失血,安生一個人扶養七月留下來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七月的模樣,以七月之名寫下兩人的種種。
最後,三個結局又回歸到同一個結局:
七月跟安生活成了同一個人。安生是七月,七月即安生。
她們再也分不開了。
永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