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
1935 年開始,卡繆從事戲劇活動,創辦過劇團,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戲劇在他一生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同年,他加入法國共產黨阿爾及爾支部。1936 年,卡繆大學畢業,發表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的論文,但因肺病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1937 年 11 月,由於與穆斯林作家、伊斯蘭宗教領袖來往,對法國共產黨在阿爾及利亞的政策有異見,被開除出黨。
卡繆出版了隨筆集《反與正》,首次表現出自己思想的鋒芒。書中內容涉及人在被異化的世界裡的孤獨感、人面對自身的罪惡和死亡威脅時該如何做出選擇等,充滿存在主義氣息。
二戰爆發,卡繆參加了反對納粹德國的地下抵抗運動。他任《共和晚報》主編,又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兼主編地下刊物《戰鬥報》。
1942 年,他出版小說《異鄉人》,透過主角莫梭冷漠地參加母親的葬禮,幾天後殺死一名阿爾及爾的阿拉伯男子,旋即遭審判,被判處死刑的故事,帶出人是存在於孤立疏離之間,以及人生是荒謬的。他未幾又撰寫哲學隨筆《薛西弗斯的神話》,以薛西弗斯被懲罰永遠重複將一塊巨石推上山,暗示人類生活的荒謬之處。對自殺進行哲學思考,竊以為是全書主題。
1943 年,卡繆結識了沙特,兩人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可惜沙特慢慢傾向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而卡繆則對蘇聯社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二人卒之分道揚鑣。
1947 年,卡繆發表長篇小說《鼠疫》(台灣譯作《瘟疫》),這部書令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進一步確立了其在西方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1951 年發表哲學論文《反抗者》,內容主要延續著《薛西弗斯的神話》,探討如何用「反抗」的態度面對荒謬的人生。
1956 年,卡繆發表中篇小說《墮落》。1960 年 1 月,卡繆從普羅旺斯往巴黎途中遇上車禍,當場死亡,年僅 47 歲。
要了解「我反抗,故我們存在」的確切意涵,其實要連著荒謬、自殺等概念一起說。
跟許多存在主義者一樣,卡繆是個無神論者。在「上帝已死」(即沒有客觀的價值來源) 下,人被迫自己作出種種選擇,繼而為自己所選擇承擔一切後果,這是沙特的進路。卡繆從另一角度切入,人「被投擲」(「被投擲」一詞乃海德格語) 到沒有上帝的世界,過著重複刻板的生活,此一 everydayness (日常性 / 平庸的日常生活),令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偏偏人是汲汲於尋找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存有,渴望找到而終無所得,於是生出一種作嘔的感受,這種作嘔的感受即是荒謬感。
卡繆經典的「薛西弗斯的神話」,薛西弗斯被罰將巨石推上山頂,之後巨石滾回山下,他又再將巨石推上山頂,如此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這其實是要點出人生的 everydayness。試想想,我們每天不是起床、擦牙洗面、上班上學、回家吃飯、睡覺嗎?當人不甘於過一種機械式的生活而起荒謬感,一個問題就會浮現,急需被回答,此問題便是:我該不該自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是從這個層面說的。
按照常識,我想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人生卻處處告訴我它是無意義無價值,「當對幸福的憧憬過於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升起」,自殺的確是唯一適切的選擇。然而,卡繆並非如此看,他教人「帶着病痛活下去」,「除了沒用的肉體自殺和精神逃避,第三種自殺的態度是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堅持奮鬥,對抗人生的荒謬」就是反抗的態度,就是「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說:「反抗者在拒絕荒謬的同時,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意義,不是因為自由所以要反抗,而是透過反抗,才能擺脫奴役而帶來真正的自由;不是由於希望才要反抗,而是透過反抗,才能在絕望中帶來希望。」感覺有點像魯迅「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生有無意義價值,有希望抑或無希望,不必看他處,只須看我自己。我用反抗的態度過我的人生,我的人生即有意義、價值、希望。否則,日日如是,隨波逐流,獨一無二的存在被 everydayness 吞噬淹沒,意義、價值、希望自然無從說起。「如果你繼續去尋找幸福是由什麼組成的,那你永遠不會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
經歷了思想的轉換,不再騎驢覓驢,人便可以獲得「真正的救贖」,「真正的救贖並不是廝殺後的勝利,而是能在苦難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寧。」人亦懂得去愛人,而不是渴望被愛,「不被愛只是不走運,而不會愛是種不幸」。人親自為各種事物賦予價值,從而堅強地活下去,此跟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繼而重建新價值,以獲得生存下去的理由」是相通的,屬積極的虛無主義 (將失去終極價值的危機視為創立新價值的契機)。
正因為我意識到人生的荒謬而用反抗的態度看待之,不選擇自殺,我才能保住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才能開顯價值、意義、希望之源,懂得去愛、去關懷以得享幸福,故此,「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反抗,讓人擺脫孤獨,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又說:「人們有權享有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轉身反抗不公不義,你才由奴隸變成自己!」對於後兩句,不做奴隸,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香港人現在應該有很深的體會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德國大文豪歌德說過:「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這就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 歌德 1749 年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法蘭克福,以劇作家、詩人、文學家身份見稱。 他很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1763 年見到了年僅 7 歲的莫扎特。後來他到萊比錫學習法學,卻發展起寫詩、繪畫等興趣。
「鐵血首相」俾斯麥留下一句名言:「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普魯士及德意志帝國首相,奉行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達至德意志民族統一。他擁護德皇威廉大帝,鎮壓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政治立場比較保守。 「鐵血演說」發表時,普魯士議會正拒絕
拿破崙說過:「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起。」 拿破崙,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生於科西嘉島。少年時在法國接受炮兵訓練,適值大革命爆發,他曾率領法軍挫敗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並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島。霧月政變後,拿破崙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 年稱帝。因入侵俄國失敗,元氣
法國大革命前夕,有大臣告知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瑪麗皇后奧國貴族出身,不知民間疾苦,竟回答說:「何不食蛋糕?」這句話被後人拿來跟西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相提並論,用以嘲諷統治者「離地」,無法與民間同步呼吸。 從歷史考證的角度看,瑪麗皇后或許無說過「何不食蛋糕?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說過一句話:「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觀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伯克是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作家、演說
「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出自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的《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洛克是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他發展出一套與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的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德國大文豪歌德說過:「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這就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 歌德 1749 年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法蘭克福,以劇作家、詩人、文學家身份見稱。 他很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1763 年見到了年僅 7 歲的莫扎特。後來他到萊比錫學習法學,卻發展起寫詩、繪畫等興趣。
「鐵血首相」俾斯麥留下一句名言:「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普魯士及德意志帝國首相,奉行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達至德意志民族統一。他擁護德皇威廉大帝,鎮壓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政治立場比較保守。 「鐵血演說」發表時,普魯士議會正拒絕
拿破崙說過:「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起。」 拿破崙,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生於科西嘉島。少年時在法國接受炮兵訓練,適值大革命爆發,他曾率領法軍挫敗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並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島。霧月政變後,拿破崙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 年稱帝。因入侵俄國失敗,元氣
法國大革命前夕,有大臣告知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瑪麗皇后奧國貴族出身,不知民間疾苦,竟回答說:「何不食蛋糕?」這句話被後人拿來跟西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相提並論,用以嘲諷統治者「離地」,無法與民間同步呼吸。 從歷史考證的角度看,瑪麗皇后或許無說過「何不食蛋糕?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說過一句話:「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觀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伯克是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作家、演說
「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出自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的《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洛克是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他發展出一套與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的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借助於他的精神天賦,他知道怎樣去引誘一個女孩,去吸引她,而沒有想要去在更嚴格的意義上佔有她。我能夠想像,他知道怎樣去把一個女孩的情感引向至高點,他確定她會為他奉獻一切。當事情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他就中斷了,不會從他這邊發生哪怕最微渺的趨近、不會落出一個關於愛的詞,更不用說一種宣告、一種諾言了。
Thumbnail
《成為母親的我們》為2020女性影展開幕片 我絕對相信「為母則強」,但這種「強」若是放置於充滿禮教束縛的場域中,連空氣中充滿著莫名的稠密感,有一種隱隱的、令人窒息的感覺。在節奏緩慢的電影裡,以角色的刻劃為著眼點,再延著母性為主軸推衍渲染,與天主教的規範產生碰撞,到底母親的形象該是如何? 要如何為「家
Thumbnail
「你覺得他們是從一開始就這麼慘忍,這麼邪惡嗎?他們是久了才變成這樣。因為可以,他們才會那樣做,因為他們知道人們會閉上眼睛,保持沉默。如果有一個人瞪大眼睛大聲說出來,那樣就能改變。」 《祕密森林》如同劇名,裡面的主角們是在名為國家這個巨大的群體,從一整片錯綜複雜的森林中找出藏於其中的祕密。
Thumbnail
阿嬤曾說,喜歡的衣服要趕緊買下,我終於懂得,那是因為時間雖會流逝,但美麗的耐看的珍重的物件,可讓時光的美,多多停留一下。
Thumbnail
作者研美還提及,當時她的母親送她上課並不是叫她注意安全等,而是要她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說多聽。由此可見,北韓的政策多沒有人權,甚至人們連思想都不可以有。如下列書中字句:「我懂事之後,母親就警告我說話要小心。『要記得,研美,』她輕聲對我說:『就算妳以為旁邊沒人,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妳在竊竊私語。』媽媽不是
Thumbnail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我比較相信「道可道,非常道。」探討神是否存在根本不重要,想用邏輯推論證明神是否存在更是愚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借助於他的精神天賦,他知道怎樣去引誘一個女孩,去吸引她,而沒有想要去在更嚴格的意義上佔有她。我能夠想像,他知道怎樣去把一個女孩的情感引向至高點,他確定她會為他奉獻一切。當事情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他就中斷了,不會從他這邊發生哪怕最微渺的趨近、不會落出一個關於愛的詞,更不用說一種宣告、一種諾言了。
Thumbnail
《成為母親的我們》為2020女性影展開幕片 我絕對相信「為母則強」,但這種「強」若是放置於充滿禮教束縛的場域中,連空氣中充滿著莫名的稠密感,有一種隱隱的、令人窒息的感覺。在節奏緩慢的電影裡,以角色的刻劃為著眼點,再延著母性為主軸推衍渲染,與天主教的規範產生碰撞,到底母親的形象該是如何? 要如何為「家
Thumbnail
「你覺得他們是從一開始就這麼慘忍,這麼邪惡嗎?他們是久了才變成這樣。因為可以,他們才會那樣做,因為他們知道人們會閉上眼睛,保持沉默。如果有一個人瞪大眼睛大聲說出來,那樣就能改變。」 《祕密森林》如同劇名,裡面的主角們是在名為國家這個巨大的群體,從一整片錯綜複雜的森林中找出藏於其中的祕密。
Thumbnail
阿嬤曾說,喜歡的衣服要趕緊買下,我終於懂得,那是因為時間雖會流逝,但美麗的耐看的珍重的物件,可讓時光的美,多多停留一下。
Thumbnail
作者研美還提及,當時她的母親送她上課並不是叫她注意安全等,而是要她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說多聽。由此可見,北韓的政策多沒有人權,甚至人們連思想都不可以有。如下列書中字句:「我懂事之後,母親就警告我說話要小心。『要記得,研美,』她輕聲對我說:『就算妳以為旁邊沒人,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妳在竊竊私語。』媽媽不是
Thumbnail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我比較相信「道可道,非常道。」探討神是否存在根本不重要,想用邏輯推論證明神是否存在更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