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含有「存在主義」共 27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一但有了時間、有了歷史,一段路的距離便有了方向。在「時間」概念尚不存在的時候,生物身體面向的方向永遠都是前方。只要是能夠免於立即死亡的路,就是活下去的路。但對於擁有時間、記得時間的人類而言,「後方」意味著我們曾經走來的那個方向。我們記得那裡有過什麼令人不忍直視的苦難,所以會知道「不要走回頭路」。
故事來到第三章。 關於地動說的研究,基本已經在第二章時,由巴德尼完成了。 姑且不談最後流傳的版本為何,剩下的章節已經不再只是探求真理的過程,而是該如何發表出去,為大眾所知曉。 當這個學說被大眾所知道,這無可避免的會改變世界的認知,也是直接顛覆教會的世界觀。 本篇分析範圍為第三章,漫畫36至59話。
Thumbnail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上次寫了一篇「魚豊的求真哲學」,想說寫得不錯(自以為)。 然後那天看了該周的「地。」,越看越覺得「诶你是誰」、「怎麼是你」,一個接一個沒想通的點接連浮出。 於是好好的再次複習,嗯,看來還得再出個幾篇細節細節。 這篇分析範圍為第二章,漫畫第5至第35話。 當然,全程據透,自行斟酌。
Thumbnail
  海德格認為,語言是存有的家。在後期著作《走向語言之途》中海德格說到,語言能夠召喚存在,並且安放存在。這讓我們不禁想接著問什麼是存在?和語言的關係為何?對海德格來說,語言分為自然的語言和人類的語言,它們就像大地和世界那樣進行著永恆的鬥爭。
謝謝您的分享❤️
  一切你的經歷與沒經歷的生命,它們並不首先是那樣。而是唯有你將卷卷膠片帶進剪接室,坐在椅子上日日夜夜不停工作後,它們才以當前這個版本被明白。路途因此永遠都會是漫長而艱苦的,因為過程中不可能有答案,但只要熱寂並未從假想的未來世界那裡真正地到來,永遠就都是過程。
(一)意涵如謎 出生於奧匈帝國時代布拉格的小說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其際遇跟荷蘭後期印象派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很相似,兩人生前作品都未受到矚目,直到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
Thumbnail
「如果我從沒出生過就好了。」 這是吉克·葉卡的信念,也是我們,包括我,許多時候都會掠過腦海的想法。然而在生命的最後,吉克卻說:「為了跟你一起玩拋接球,就算再出生一次我也願意。」 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是否低估了那些平凡的瞬間,錯過了生命中最真實的答案?
Thumbnail
「愛是一種連結,讓我們超越孤獨,與世界建立關係」真的是很棒對愛的解說。現在和我們完成夢想的距離是兩點一線,如果最終的追求只有這個,那麼我們的生命將只有兩點一線的二維空間。但愛不一樣,愛是我們與世界的連結,有付出,有收穫,有蝴蝶效應,一切的一切交織成一個網,形成了具有點線面的三維空間.生命變得立體了起來。也讓我們在世上的意義,漸漸變得更清楚更立體,這就是愛的力量,讓我們托舉別人,也被別人托舉,在愛的網絡中。
  我們能在這裡歌唱、能在這裡搭建城市;或者,就僅僅是停留,不首先預設自己終究要有某個必須抵達的盡頭。此刻,休息不僅僅作為積極活動的一個核心環節,它成了一種本身就具有價值的行動。像一名羽球選手積極地讓自己回到那個最能夠向每一處移動的基本站位,一個你對整體狀況中,所能進行最佳應對之位置的判斷之落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