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斷交潮,總統該負責嗎? 從國際環境審視歷任總統的邦交國數字變化(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廖斌洲
九月中,台灣在太平洋的兩個邦交國—所羅門群島(9/16)、吉里巴斯(9/20)—在不到一週之內紛紛跟台灣斷交。在蔡英文擔任總統的三年多任期內,邦交國已經從22國驟減到了15國。(註1) 這問題,成了國內政治攻防的主要焦點。
事實上,決定台灣國際地位和邦交國數字變化的主要因素,和任何一任總統的內政治理,甚至跟台灣是民主還是獨裁體制,都沒有必然關係。決定台灣邦交國數字的關鍵因素,其實是美中兩大強權關係的變化,作為強權中夾縫小國的台灣地位,大部分的時候,都只能「被決定」。
基於這個認識,筆者真切認為面對台灣的國際處境和外交問題,都應該摒棄國內黨派偏見,一致對外。不斷挖台灣邦交國牆角的,其實是隔壁崛起的中國。
本文就簡要地和大家一起來回顧戰後到現在,我國歷任總統任內的邦交國數字變化,看看到底是不是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造成了邦交國數字的變化。(下表)
(報臺)
一、冷戰格局下,漸失國際舞台:蔣介石任內
(WIKI)
蔣介石總統的任期從1946到1975年過世為止,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從46國降到27國,共減少了19國。但不能僅看這兩個數字,因為中間曾有巨幅增加,1969年是高峰。
1950年的邦交國為35國。主要背景是,1950年的韓戰使得美國介入東亞局勢,拯救蔣介石政權於戰爭邊緣。美國方面原本希望蔣介石能夠反攻中國大陸。然而,蔣介石基於黨內權力未能鞏固,並未在軍事上採取進攻。於是,在國際地位上,中華民國得力於美國的支持,加上美援的進來,守住了台灣。
(美麗島日報)
接下來,邦交國先是增到1960年的50國,後又增到1969年的68國,為歷史高峰。主要背景是,二戰後是近代史上重要的民族獨立浪潮期間,許多亞洲、非洲等殖民地紛紛獨立。新國家的出現,自然為整個1960年代,冷戰架構下站在美國陣營的中華民國,得以取得邦交國上的增加。1969年,中國和蘇聯發生珍寶島事件,不僅兩國關係到了谷底,更使得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孤立。
然而,轉折發生了。從1969到1972年,邦交國從68國這個高峰,驟降到了42國。發生了什麼事呢?當然是美國對華政策大轉彎。1969年,美國在與蘇聯的冷戰對立下,評估中蘇關係的惡化有利於美國「聯中制蘇」,開始了對華關係正常化。尼克森總統先是在1969派遣密使季辛吉密訪中國,後來在1972年,更是親自訪問中國,簽訂「上海公報」。1971年,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文」,正式決議,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
到了1975年蔣介石過世那年,中華民國邦交國低至27國。主要是因為整個1970年代,是中華民國在美中交好的情況下,逐漸在國際舞台失去普遍承認。
二、維持平盤:從嚴家淦到蔣經國
(每日頭條,嚴家淦和蔣經國)
繼任蔣介石的嚴家淦總統任內,再到蔣經國任內,邦交國數字沒有太大變動。嚴家淦三年任內,邦交國從27國降到24國。蔣經國任內,則從24國上升到25國,雖然是有增加的,然而,這樣的數字並沒有大幅變化。
主要的時代背景是,1979年,美中建交,美台斷交,使得蔣經國政權的外部正當性整個大幅降低。然而,這時候之所以在邦交國數字可以維持平盤,甚至增加1國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來自於中國方面的變化。蔣經國的整個任期,剛好是中國鄧小平復出掌政,並全力推動「改革開放」的年代。
這時候,中國的外交政策,已經從毛澤東時代的「站起來」轉變為「富起來」。換言之,既然中國已經順利跟美國建立正式邦交關係,在國際地位上,中國領導人所要做的,就是先讓這個國家強化自己的體質。透過經濟改革,讓人民的財富提升,才能提升整體國力。鄧小平年代的外交政策是「韜光養晦」,不會在外交上採取過度強硬的進攻措施。
至於蔣經國這方面,其兩岸政策相較於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已經調整為較為彈性的手法。儘管仍堅持「一個中國」法統,但兩岸政策則是消極面向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註1:大洋洲4國(馬紹爾、諾魯、帛琉、吐瓦魯);非洲1國(史瓦帝尼);歐洲1國(梵諦岡);拉丁美洲9國(貝里斯、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聖文森國)。
本文刊登於網路平台:《報臺Taiwan Pos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141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文,開啟台灣被拒於國際組織外的五十年。然而在五十年後,國際間重新正視2758號決議文。值此歷史時刻,推薦各位一閱這本《意外的國父》,透過作者精練的文筆、詳細的文史資料,一探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進程,和美中台三方角力的歷史。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2023年1月13日我國完成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兩天後 (15日)諾魯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很明顯是中共在台灣大選後的政治施壓。2016年至今,已有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有一個疑問,若有一天台灣邦交國歸零會有什麼影響?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文,開啟台灣被拒於國際組織外的五十年。然而在五十年後,國際間重新正視2758號決議文。值此歷史時刻,推薦各位一閱這本《意外的國父》,透過作者精練的文筆、詳細的文史資料,一探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進程,和美中台三方角力的歷史。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2023年1月13日我國完成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兩天後 (15日)諾魯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很明顯是中共在台灣大選後的政治施壓。2016年至今,已有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有一個疑問,若有一天台灣邦交國歸零會有什麼影響?
一言蔽之,蔣介石是「戰後台灣」、蔣經國是「現代台灣」或(轉型台灣) 1950年起的「中華民國」(GRC),其根本問題:缺乏國際法人條件的「國家」。那是源於「軍事佔領」與「政權流亡」的雙重糾葛。 作為國際法人,國家state的四項資格:恆常人口、固定疆域、政府/統治、與他國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