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資深的YouTube用戶,從早期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看到現在的專業創作者,以及最近的YouTube黃標事件,其實感觸很多,到底為什麼創作者和創作平台的平衡崩塌呢?
以YouTube來說,大量扶植創作者其實就是最近幾年的事,但依靠母公司Google巨大流量,很快在世界各地取得成績,尤其是台灣市場,2019年YouTube創作者達到一種百花齊放式的高潮,不少學生還把志願寫上成為Youtuber。
而黃標事件卻讓不少創作者陷入了焦慮,所謂的黃標指的是當創作者的影片被YouTube審核機制判斷為不適當的內容,創作者的廣告收益就會被大幅減少,但問題在於,審核標準一直被創作者詬病,甚至批評。
怎麼定義流量的商業價值?
作為一個內容創作平台,發展平台生態最重要的就只有兩件事,一個是獲得足夠的讀者流量,另一個是取得好的內容。
主流平台在流量又分成兩個指標做衡量,以App來說就是DAU(每日活躍用戶)和單用戶停留時長,平台商業化的空間就取決於DAU乘以停留時長的積,這個數字足夠高才能保證你的平台有夠大的想像力。
創作者從何而來
另一方面是取得足夠好的內容,至於這個好的定義則是見仁見智,有的平台認為是大咖的內容是好,有人則覺得獨家的內容是好,這取決於內容平台對自己產品定位的想像,至於如何吸引平台想要的創作者,則是很關鍵的問題。
吸引創作者的方式也很簡單,其實就三個:錢、流量和服務
以我的經驗來說,如果還有其他規模相當的平台,用錢留下來的作者是最相較沒有忠臣度的,畢竟誰出的價格高他就往哪裡走,反而透過服務吸引是留存最高的,這也是為什麼YouTube、Facebook招募了非常多所謂的用戶經理,就是用來對接部分高階創作者的。
在金錢、流量的扶持之下,YouTube造就了一個短世代的狂歡,更讓YouTuber成為時下年輕人心中最夯的工作,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最大的贏家還是平台,不僅獲得了優秀的台灣創作者,更成功壟斷了台灣影片創作產業。
廣告商才是平台的爸爸
黃標事件的爭議反映了兩件事:YouTube壟斷台灣影片產業跟YouTube將強化商業變現。
如果YouTube沒有壟斷,現在檯面上YouTuber不會開始焦慮,發布分析為何黃標事件會發生的影片,而是毅然而然嘗試新平台。
而黃標事件,或者說整個YouTube的算法和審查規則調整,都是在因應廣告商的需求,畢竟擁有足夠的創作者和市場後,再來就是如何吸引廣告商,如何讓YouTuber創作者的創作內容能夠被廣告商所接受,是目前平台的課題。
換個角度來說,對創作者來說就是壞消息嗎?
在我看來,真正出現危機的是YouTube,而不是創作者。審核標準不明的問題其實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不少創作者到現在還是在猜規則。箝制創作平台的創作風格,對創作者無疑是加了枷鎖,但對於觀看的用戶來說其實損失更大,一旦流失了用戶流量,再完善的規範或者制度都無法讓廣告商拿到想要的流量,進而倒退到一個負面循環。
作為一個YouTube用戶,我能理解商業化是必經之路,長期來看也能給創作者帶來正面收益,但是給YouTube創作者的審查標準,還是必須趕快健全起來,這對於廣告商、創作者和用戶都是有幫助的。
加油,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