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看科技的不同角度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某些時候,長輩看科技的角度不能算錯;尤其年輕人可能不會想到的是,人過了五六十之後,無論體力、腦力都在退化,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逐漸落後。

有關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於昨(13)日到基隆時說到,大陸連乞丐都用支付寶,我們鐵路局驗票還用手去打孔,臺鐵局表示查目前每日使用台鐵的乘客約有63萬人次,這些旅客中使用電子票證乘車約43萬人次,定期票3.6萬人次,行動票證3萬人次,上述這些票證,都無須由人工剪札,而是由電子驗票設備查驗 ,或藉由臺鐵e訂通直接網路付款下載QR車票由閘門感應進出站。
很多長輩(甚至跟我同輩的人),都會覺得只要「自動化」、「步驟簡單化」就是好事、就是進步,而且科技本來就應該要做到這些。
某些時候這種想法不能算錯。尤其年輕人可能不會想到的是,人過了五六十之後,無論體力、腦力都在退化,對於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逐漸落後。
所以當我好不容易學會用手機之後,而且有人告訴我手機只要「一鍵就可以付款/買票/買東西/傳訊息/傳照片/跟同輩群組隔空聊天問候唱卡拉OK」,而且我不懂科技、手腳又不靈光都可以做到,當然會覺得這是一種進步。
至於隱私、資安、各種前提和危險,一來「我不懂」、二來「這是你們年輕人的事情了」,而且「我老人家幾十年早就被(政府)看光光了,而且又沒作壞事,有什麼好隱瞞的」,所以「不用想太多」。
但是,「隱瞞」跟「隱私」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啊阿北。
當然「自動化」、「簡單化」確實是科技趨勢(至少不應該把事情「複雜化」,但事實上往往是如此),而年輕人在設計和推廣新應用時,原本也就應該讓「簡單」和「安全」齊頭並進,而不是為了其中一個而犧牲另外一個。
然而話說回來,任何政治領導者因為要做的是包括年輕人和長輩的「眾人之事」,所以在科技發展方面也應該要有廣泛的、跟得上時代的、而且立場持平的顧問,不能以自己有限的科技經驗、或是道聽塗說的知識來宣揚公共政策。
可惜的是,目前檯面上這方面及格的政治人物沒有幾個,而科技產業和政策又應該是台灣的強項;如果讓科技知識不及格的政治人物掌權,結果又會是如何?
(註一下:宋省長應該到對岸去搭個隨便哪種火車看看,體驗一下實名買票到刷臉進站的高科技流程,也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會怎樣。)
有時候想想,用低科技就可以運作順暢的社會,才是一個能夠好好生活、彼此互信的社會。
不過台鐵準點率可以想辦法用高科技再提高一點就是。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84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瑞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天公司將業務人員的頭銜改成了『業務工程師』,……在銷售代表心理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工程師三個字帶給他們專業感和責任感……解決了80%第一線客戶所提出的問題。」
「台灣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遭遇的最大難題是什麼?其中『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全面性的規劃』、『投資金額太高』被視為三大難題」。其實這三點根本就是同一件事,跟「董總親征」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廠商都想用企業網站「講故事」:講品牌、講產品、講理念,最終當然希望網站成為不休息的業務員、做全世界的生意;但少有廠商對於企業網站內容的結構與規劃有通盤理解,特別是外文版本。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以及建議企業注意的角度。
如果要將「USB外接電池」、「行動電源」、或者對岸所謂的「充電寶」用美式英文寫出來,該怎麼說?「coffee shop」和「café」有什麼微妙的差異?
以下沒有對錯。但根據我的人生經驗,在討論事情時有時候會碰到這幾種態度。
在看Netflix上的新片「二戰大事記彩色版」,看它的字幕翻譯看得有點痛苦。有時候令人看得痛苦的翻譯,不一定是譯錯,而是譯者「只會一種翻法」。
「有一天公司將業務人員的頭銜改成了『業務工程師』,……在銷售代表心理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工程師三個字帶給他們專業感和責任感……解決了80%第一線客戶所提出的問題。」
「台灣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遭遇的最大難題是什麼?其中『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全面性的規劃』、『投資金額太高』被視為三大難題」。其實這三點根本就是同一件事,跟「董總親征」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廠商都想用企業網站「講故事」:講品牌、講產品、講理念,最終當然希望網站成為不休息的業務員、做全世界的生意;但少有廠商對於企業網站內容的結構與規劃有通盤理解,特別是外文版本。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以及建議企業注意的角度。
如果要將「USB外接電池」、「行動電源」、或者對岸所謂的「充電寶」用美式英文寫出來,該怎麼說?「coffee shop」和「café」有什麼微妙的差異?
以下沒有對錯。但根據我的人生經驗,在討論事情時有時候會碰到這幾種態度。
在看Netflix上的新片「二戰大事記彩色版」,看它的字幕翻譯看得有點痛苦。有時候令人看得痛苦的翻譯,不一定是譯錯,而是譯者「只會一種翻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2021年的迪士尼長片動畫《魔法滿屋》前導預告最近釋出了,個人覺得很有創意,也是第一次看到迪士尼動畫製作與拉丁美洲有關的場景。分享我對這支預告的看法,請多指教!
Thumbnail
看不見的往往是最害怕的,每一筆的助養,都默默成為孩子們未來的一道曙光,照亮著黑暗中的角落,讓摸索未來的道路上,減少感到孤獨、徬徨與無助。
Thumbnail
搬運自個人Bolger 2021年3月4日文章。電動車題材、台股政盪、MIH聯盟不斷釋出新聞,讓討論台灣電動車產業變成熱門話題,從筆者續寫下篇起,MIH聯盟又拋出了資訊安全、與Fisker合作等新的話題,但新的話題不改原有討論的方向,接續上篇繼續討論電動車的定位。
Thumbnail
搬運自個人Bloger的2021年3月3日文章,討論當時美債殖利率剛開始走升背景下不斷炒作的電動車話題,如果用產業經營及科技技術的觀點該如何看待。
Thumbnail
電動車的環保論戰  全然以碳排放思考的盲點 先前一篇探討電動車是否更環保的文章,意外的引來不少評論,也收到一些轉貼來的「指教」。撇開沒什麼建設性的嗆聲,有些確實很有邏輯且充分舉證,也點出了筆者先前撰文未能考量到的角度。 在之前文章的論述中,主要做的觀察與論點有以下幾項: 一,考慮節能減碳效益時...
Thumbnail
特斯拉股價表現亮眼,連帶帶動起電動車的風潮。在一般的認知裡,電動車不使用化石燃料,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以更潔淨的方式進行運輸,在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理當是未來的交通首選。 就長遠來看,電動車的發展無疑是長期趨勢,科技的進步,未來有一天,或許真能做到100%零碳排,零污染...
Thumbnail
<p>如果說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話,那痛苦的意義是什麼呢?</p>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2021年的迪士尼長片動畫《魔法滿屋》前導預告最近釋出了,個人覺得很有創意,也是第一次看到迪士尼動畫製作與拉丁美洲有關的場景。分享我對這支預告的看法,請多指教!
Thumbnail
看不見的往往是最害怕的,每一筆的助養,都默默成為孩子們未來的一道曙光,照亮著黑暗中的角落,讓摸索未來的道路上,減少感到孤獨、徬徨與無助。
Thumbnail
搬運自個人Bolger 2021年3月4日文章。電動車題材、台股政盪、MIH聯盟不斷釋出新聞,讓討論台灣電動車產業變成熱門話題,從筆者續寫下篇起,MIH聯盟又拋出了資訊安全、與Fisker合作等新的話題,但新的話題不改原有討論的方向,接續上篇繼續討論電動車的定位。
Thumbnail
搬運自個人Bloger的2021年3月3日文章,討論當時美債殖利率剛開始走升背景下不斷炒作的電動車話題,如果用產業經營及科技技術的觀點該如何看待。
Thumbnail
電動車的環保論戰  全然以碳排放思考的盲點 先前一篇探討電動車是否更環保的文章,意外的引來不少評論,也收到一些轉貼來的「指教」。撇開沒什麼建設性的嗆聲,有些確實很有邏輯且充分舉證,也點出了筆者先前撰文未能考量到的角度。 在之前文章的論述中,主要做的觀察與論點有以下幾項: 一,考慮節能減碳效益時...
Thumbnail
特斯拉股價表現亮眼,連帶帶動起電動車的風潮。在一般的認知裡,電動車不使用化石燃料,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以更潔淨的方式進行運輸,在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理當是未來的交通首選。 就長遠來看,電動車的發展無疑是長期趨勢,科技的進步,未來有一天,或許真能做到100%零碳排,零污染...
Thumbnail
<p>如果說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話,那痛苦的意義是什麼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