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思維告訴我們,想要獲得財務自由,第一步驟就是避免負債。這實在是太不幸了。因為債務是一項威力強大的工具。
這短短兩句話簡單的說了這整本書的宗旨,如何利用債務幫助我們達到財務自由。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的確是深陷在這種傳統思維之中,認為債務就是不好的,如果能提早還清債務才是正確的,卻從未想過有時候債務也是幫助我們增加財富的工具之一。
甚至從未想過為什麼許多現金水位超高的企業也會舉債,應該很難找到一家企業是完全沒有債務的吧,就算是體質良好(如我國企業之光,台積電)的企業也絕對會有債務。
當這麼細想就會發現,債務並非如傳統的想法一樣是不好的事情。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的財務顧問,這也是他的第三本書,前兩本書也是以債務為主(《債務的價值》及《退休生活的債務價值》),這本我個人覺得並不算是前兩本的延伸,雖然我沒看過前兩本啦,但是看下來我覺得這本很簡單易懂,雖說書內的數字(薪資部分)都是用美元計價,我習慣換算成台幣,就會常常卡在數字上一段時間(畢竟數學差…),且美國的基本薪資水平比台灣高(美國家庭年收入平均是60,000美元,差不多是1,800,000台幣),所以直接換算一方面可能會覺得天哪這樣的金額好高,但是細想就覺得也不一定啦。
接下來我會針對我在這本書內所學到的重點摘錄一下,並在最後放上全書的重點總結。
一、打破傳統思維
處在我們這個反對負債的世界,我認為,多數人的人生初期負債過高,而且太過急著想要清償債務。基於這個緣故,他們到相當後期才能開始儲蓄。我相信,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種策略付出的代價過高,應該還有更好、更平衡的方法。-P.41
本書認為在清償債務時,也必須將你的現金流動性考量進去,更甚著要把現金的順序放在其他之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源自於不可忽視的複利力量,當你長期儲蓄,讓現金水位升高,能儲蓄與投資的金額就會越加龐大,更隨著時間形成複利的力量(我想會點進這篇的讀者們應該都對複利有一定的了解,這裡就不多說了)。
因為複利除了本金外,另一方面的條件是長時間的累積,為了增加複利的速度,你就必須將更多的現金放在這一塊,以產生足夠強大的複利。
說到這裡,好像複利百利而無一害,不過複利也是有可能因為高風險而跌一大跤,在這邊也要特別提醒一下,複利也是有風險的。例如你投資的標的大跌,那資產就會大幅度的縮水,因此儲蓄是最重要的。
書中作者設定的理想目標是15%,但也建議至少要有10%,且要有長久工作的計畫。如果職業生涯很短(像是運動員),儲蓄才有必要高達30%。因為儲蓄之餘也要享受人生。
二、平衡航道(L.I.F.E)的4個階段。(淨財富=總資產-總債務)
1.起步(Launch):淨財富還不到年度稅前所得的50%。需減少壓榨性債務(如卡債),累積儲蓄準備金。
2.獨立(Independence):淨財富是年度稅前所得的50%~2倍。開始考慮購買房屋或是運用功能性債務。
3.自由(Freedom):淨財富是年度稅前所得的2~5倍。可運用本書討論的債務策略,以取得財務利益。
4.均衡(Equilibrium):淨財富是年度稅前所得的5倍以上。已經準備妥退休生活所需,同時享受人生。
雖說作者認為淨財富是年度稅前所得的50%~2倍,就可以開始考慮購買房屋或是運用功能性債務。但我不太認同這觀念是,以一個小資女的年薪50萬來看,你也頂多只有25萬到100萬的淨財富,這根本無法作為房屋的頭期款,怎麼說也至少應該要是淨財富是年度稅前所得的2~5倍再來考慮買房吧。
不過我細想後也能明白為什麼作者覺得不需要這麼多錢,一來是這本書的背景是在美國,房價沒有台灣這麼高,二來是作者認為當你有穩定的現金流,又有一定基礎的淨資產做後盾,不用太擔心金流斷炊,當然這前提都是建立在你有健康的財務體質下。
回歸正題,讀者可以自己評估自己身處在這四個階段裡的哪一個,並選擇書內相應的目標、策略進行自己的財務管理,以下稍稍簡單分享一下,更詳盡的請自己去閱讀這本書。
a.起步階段:應該盡一切手段避免發生任何新債務。裡面不只有壓榨性債務(如信用卡債務、利率高於10%的債務等),並建構相當於一個月所得的現金準備,引進退休儲蓄,像是美國的401(K),以及現金準備的成長(目標是2個月)。
b.獨立階段:分為兩種,(a)不考慮購屋:沒有壓榨性債務為前提,應該妤帳戶內保有3個月所得的應急資金、建立退休儲蓄(目標6個月)、建構改變人生的龐大基金(如結婚、購屋等。)另外(b)考慮購屋:評估上述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屬於哪一項。
c.自由階段:佔據人生10~15年期間。此時除了上述的內容外,新增長期投資及其他(包括個人動產,如汽車、結婚戒指、住宅家具等)。這一段有提到,若買房請別過早償還房貸本金。
d.均衡階段:在這個階段,債務並不能增添價值,因此不需要額外承擔債務風險。
三、租屋與購屋的評估
書內再三重申,除非淨財富超過年度所得的50%,否則強烈介意不要有購屋的念頭,或購置任何重大資產。
簡單來說你還在起步階段者,就別買房了。
我們社會過於鼓勵人們太早購屋,因為大家相信房屋所有權有助於財務自由。我建議除非你與你家人已經沒有任何壓榨性債務,而且儲蓄已經至少等於年度所得的50%,否則購屋的風險太高,通常不應考慮這個選項。
人們之所以急於購屋,通常是因為他們認為租屋純屬浪費租金。這種觀點有兩方面的問題:
1.同樣這群人,很多都投保各種保險,但是談到意外事故的保障,最重要者莫過於銀行的現金存款。在起步這個階段,還沒有充分的流動性準備,禁不起購屋所承擔的風險,租屋是另一種形式的保險。
2.假設租屋與購屋的算術顯然有利於購屋。可是擁有房屋所需要支付利息、稅金、維修與折舊費用。考慮購屋的所有成本,然後與租屋做比較,或許就願意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比較不划算的租屋。
對於何時要購屋,闕又上老師不僅在書內提過相關的概念,
臉書上也有,
第一桶金不應拿來買房。這裡的第一桶金是300萬,是真的能拿來作為頭期款的金額。而闕又上老師的想法跟這本書某些觀念滿像的,就是先有一筆能夠幫助你創造複利的資金會比一開始就把錢投入房地產好得多。
四、不要將房貸全還完
這是本書最重要的重點了吧!
我個人看到這個理論時也是嚇了一大跳,但是我故意放到最後一個重點來分享,就是為了結合前面三點,當你將原本要支付房貸的部分現金拿來儲蓄及投資,就能加速你的現金及儲蓄帳戶的水位,進而加大複利效利。
補充書內的債務航道表格:
淨財富與年度所得的關係 替代平衡航道的建議
<50%的年度所得 盡量減少債務
50%~2倍 債務/資產比例小於65%
2~5倍 債務比率朝40%調整
5~30倍 債務比率朝25%調整
>30倍 不需舉債
最後,這段是我拿起這本書就深深打中我內心的一段話,將它送給正在閱讀本篇心得的你們。
我建議你居住在自己所能夠接受的最小房子,而不是負擔得起的最大房子。我會告訴你,租房子可能比買房子更明智,尤其是剛開始賺錢的時候。我會請你不要購買最新型的BMW汽車,在你搭飛機前往墨西哥圖盧姆度假之前,我會請你務必想清楚。相較於你負擔得起的範圍內,我會請你少買一點,少花一點。-P.21
希望各位讀者們都能順利從這本書找到自己理財上的盲點,又或者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有無問題,一起朝財務自由之路邁進!
切記,借款本身無所謂好或壞,關鍵是相關借款的投資決策,債務會放大投資決策的效應,運用上仍須謹慎,但又不需要過度謹慎。如果覺得這本書閱讀上比較困難,在這裡推一下跟理財有關的基礎書籍
《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這本我個人覺得非常簡單易懂,也是我推薦給所有一開始想進入理財領域的新手朋友們最佳用書。其他理財書還有
《怪老子的簡單理財課》:怪老子是我的財報老師,最初我學財報就是看他的書奠定基礎,去看他的理財書也能學到新東西,因此同樣推薦。
全書重點:
壓榨性債務:
- 盡快清除。
- 破除月光族的魔障。
- 確定自己不是一邊打算努力儲蓄而經營退休計畫,實際上卻支付高額的信用卡貸款。
- 營造流動性。帳戶必須保留充分的應急資金。
擁有房屋:
- 很多人太早購置房屋。
- 購置房屋如果導致流動性缺乏,就太不值得了。
- 租賃房屋不是浪費金錢。是有關風險管理與彈性,運用別人的資金,藉以累積自己的財富。
- 租賃房屋可以提供可觀的價值,除非你已經完全沒有壓榨性債務,淨財富至少是年度所得的50%,甚至已經接近年度所得的2倍,且你知道居住期間至少會超過5年。
借款:
- 借款成本盡量貼近通貨膨脹,最好不要超過通膨+2%。如果投資報酬可以取得通膨4%,就能賺取利差。
- 避免採用15年期的房貸,除非你的現金流量能夠配合,且儲蓄率至少15%。
- 只清償利息的房貸,是不錯的點子,但前提是引用前述準則。
- 30年期房貸可能步錯,但通常只適用於你準備至少居住7年。
掌握利差:
- 即使是2%的些許利差,經過一輩子的累積,結果也會相當可觀。
- 利差來到4%,可能意味著你是否有能力退休。
- 高達6%的利差,經過一輩子時間的複利,結果相當驚人,但未必值得冒險。
- 經過適當的資產配置,我認為投資租和很有可能掌握10年、20年、30年或50年期間的利差。
風險:
- 寧可引用較大規模的資產,賺取穩定而相對較小的利差。這是馬拉松賽跑,不是短距離衝刺。
- 長期間而言,風險的重要性不亞於報酬。
- 人生初期不值得冒重大風險,後期則禁不起冒險。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