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嘲男孩〉觀後感

2020/02/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人會以為這只是一部講述納粹德國的電影,甚至覺得開頭訓練小納粹的情節有點蠢,但是把男主角遭受排擠的情節轉換成校園班級霸凌,就會有強烈的既視感,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聽過甚至遭遇過的問題,劇本非常巧妙的帶入了這個議題,探討了同儕霸凌的問題,也看到了男主角為了獲得大家的認同,不顧危險的親擲手榴彈;我們又有多少次,為了可以融入群體,而做出非常危險的事情呢?
片中的單親媽媽獨力撫養我們的小男主角,其中有一段她扮成爸爸的樣子跟男主角互動,這一段也許有些好笑,但本人看了其實心裡非常難過,因為這一段恰好說明了單親家長有多麼不容易;另外有一段媽媽走在石牆上,而小孩走在地上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走在石牆上的通常是小孩,這部分稍微顯示了媽媽才是那個帶有浪漫與嚮往自由性格的人,小孩雖不能說腳踏實地,但是他個人跟團體的相處讓他做了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做的選擇是對的)。
接近尾聲時,媽媽是反抗軍的事被發現,小男孩就此失去自己,那個十歲的我們都應該有的自己,他開始會翻垃圾桶、盤子裡的食物只剩一碗湯,與平時桌上還有麵包及紅酒的樣子大相逕庭,而那個替代童年玩伴兼父權形象的希特勒此時大啖獨角獸晚餐,有人說這其實影射了政府高官和平民百姓的清苦兩者之間的差距,我認為除此之外也代表小男孩開始能夠區分現實,因為這名夥伴是不能跟自己一起吃苦的,當想像與現實產生拉鋸的時候,思緒會逐漸清晰(當然有人為了迴避現實的挑戰而在此時產生影響甚鉅的變化),了解這名夥伴已經不能做為某種精神上的依託,而必須去靠自己解決眼前的難題,畢竟別的不說,除了要保護自己以外,還有個躲在牆壁裡的小女孩也需要幫助,這個小女孩才是真實存在的夥伴,真的需要幫助的一個「活生生的人」,這跟獨自玩耍時為自己憑空發想的「任務」不一樣,因為意識到了這個嚴肅的問題,再加上自己已經愛上這名小女孩,保護她,已經成為一種「使命」,所以年僅十歲的他,才會說自己「有辦法」帶她離開這裡,逃離眼前的危機;雖然沒有明確說出計畫,但是因為這名小女孩,男孩已經學會「想辦法」,這就是他成長的開始。在最後,原本一直需要媽媽繫鞋帶的他,真如媽媽說的那樣,學會為自己所愛的人繫鞋帶、跳舞,學會成為一個為他人負責的人,也挽回了一點點的童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黃色藍調
黃色藍調
靠著登山杖一步一腳印探訪人文的菜鳥剪輯師,喜歡聊聊電影、談談書,喜歡在告訴自己辦不到之前,先去試試看。 說話前,先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