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嘲男孩》應該可以說是有一陣子的作品了,但因為最近真的挑不到喜歡的片,看到Disney+ 上面有就來補進度了。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在《兔嘲男孩》中,主角喬喬·貝茲勒是個天真、卻也極度崇拜納粹的德國10歲男孩,腦海中甚至還有個想像的「希特勒」朋友;但有一天他卻發現媽媽在家中私藏了一個猶太女孩,除了讓他的思想與生活產生了巨變,藉由實際和猶太人相處,也改變了他心中對於猶太民族的想像。
為什麼會說「不嚴肅」探討納粹德國是《兔嘲男孩》的精髓?首先,就像是導演在訪談中所說的,觀眾必須要理解,螢幕上呈現的希特勒並不是指涉希特勒「本人」,而是經由黨國教育投射到青少年腦中的想像。相較於二戰後,國際社會普遍對於希特勒的批判,要求(當時的德國)青少年接受這樣的道德觀念,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不切實際;他們就是喜歡新奇、搞怪、有趣的東西,而這樣的概念也可以從社群上各種莫名其妙爆紅的影片獲得印證。
當然每個人對電影的解讀不同,但相較於認為《兔嘲男孩》是聚焦在「愛能夠勝過一切」的老調重彈,不論導演有意或無心,它或許也呈現出了納粹德國,甚至是現存的許多極端思想真正的可怕之處。他們利用青少年的心理,將偏差的觀念包裹在酷炫、有趣的外表之下,而就像是那些認為《兔嘲男孩》「不夠嚴肅」的評論,成人們自以為能夠導正亂象的喝斥,其實只會讓追求叛逆的青少年們更往另一端靠攏。
隨著社群軟體的出現與盛行,它們早就不只是社交的媒介,演算法與追求點閱、關注的特性讓他們成為政治宣傳的最佳工具。尤其是在歐洲社會,甚至全球的政治環境開始明顯「右轉」的風氣之下,《兔嘲男孩》表面上是喜劇,笑容底下卻是警鈴大響,儘管其中依舊存在對人性光輝的信任,但我們也只能希望現實中也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