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利效應》書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The Compound Effect Jumpstart your income, your life, your success.
有許多人希望只要付出少許努力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複利效應》的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可能的,但有幾個前提:
  1. 必須了解複利效應的概念,然後有意識地在生活中持續做出正向的選擇
  2. 只採納能滋養你生命、強化你生命的思想、行動、資訊與人際關係
  3. 持續減少使你耗損、衰弱的習慣
  4. 不斷重複這些步驟,持之以恆的做幾十年
  5. 最後,你終將看到複利效應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本書提出八大自我量表,讓讀者可以檢視自身目前的生命與生活狀態,分別為:感激量表、核心價值觀量表、生活量表、生命之輪量表、習慣量表、每週節律紀錄量表、輸入影響力量表、人際關係估量表。
誠實地檢視八大量表,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日日重複簡單紀律」與「日日重複錯誤判斷」的差異,是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我們可以簡單地用時間來計算,假如同樣是每天花2小時,我們可以選擇去運動健身,或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零食。

那麼以360天來總計(將近一年時間),我們會有1個月的時間花在鍛鍊身體上,或是有1個月在看電視。計算方式如下:2小時 X 360天 = 720小時 = 30天 = 一個月。
試問同樣是每天花2小時,一年下來,哪一項選擇能使你少10公斤、使你變得更有活力與精神,或是胖10公斤、更加懶惰而肌肉無力?想想看,若這樣的選擇持續十年後,差距會有多大?
要在生活中運用複利效應並不如想像中得那麼困難,事實上我們很可能已經不知不覺中在運用了,例如習慣每天上網或看電視2小時以上無用的資訊,就已經不知不覺在一年中花掉一個月(30天)的時間了!
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列出一張清單,檢視目前的所有舊習慣,然後漸進更替為有益的新習慣,重要的是要能讓我們不感到太大負擔,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例如:
  • 舊習慣:每天賴床2小時 > 新習慣:每天多早起15分鐘,漸進到2小時
  • 舊習慣:每天花300元> 新習慣:每天少花30元,多存30元,漸進到花100元下
  • 舊習慣:每天上網2小時 > 新習慣:每天少上網15分鐘,多閱讀15分鐘,漸進到2小時
  • 舊習慣:每天「」... > 新習慣:每天「」...。 以下以此類推
【內文佳句分享】
  • 「自滿或自傲」是導致成功衰弱的重要原因
  • 你以為看似無關緊要的經常性小選擇,才是關鍵所在
  • 即使是經營一段關係,你也必須為自己負起100%的責任
  • 善用紀錄,時時檢視你每天為自己做了什麼樣的選擇,產生了什麼影響
  • 你人生的作為、不作為,以及你對自身遭遇所做出的回應,全都由你負責
  • 你是否過有突然間沒來由地做出某個愚蠢選擇,或是一連串的小選擇,最終破壞了整個努力和成果?
  • 妳人生現在所存在的每一樣事物,都是因為你先做出了某項選擇;所有的行為都是源於選擇,每個選擇會開始一種行為,重複做就變成習慣。
七項可以天天實踐的個人正向微行動(可自定):
  • 提早10分鐘睡覺和起床
  • 花10分鐘聽英文+看一篇好文章
  • 花20-30分鐘練字
  • 花3-5分鐘練核心肌肉
  • 3-5分鐘正向療癒冥想
  • 每天存10-50元
  • 寫一張感謝卡寄給對方
七項可能使人倍速沈淪、需注意避免的負向微行動(可自定):
  • 晚30分鐘睡覺和起床
  • 花3~4小時上網/滑手機,看些使人心煩意亂的新聞或訊息
  • 晚餐多吃幾塊肥肉和幾口甜點
  • 連續幾小時坐著不動
  • 連續幾小時想著不開心的過去或失敗經驗
  • 粗心大意或故意拖延做該做的事
  • 每遇到一個人就不斷抱怨、挑剔身邊的親友
有興趣者可以點此《複利效應》,若由此購書能打賞作者一些回饋金,非常感謝~
avatar-img
4會員
15內容數
以高效益的方式生活,讓我們能以最大的心力專注在生命中對個人最有意義的部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莫頓・韓森曾被譽為「管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他與團隊在這本書以4,964份有效研究問卷,指出「聰明工作」的七種重要概念:   雙重專注 (Do Less, Then Obsess): 這是七種概念中影響個人績效的最強大因素,其核心概念是先挑出幾個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項目
「把事情做好」的一個訣竅是,掌握「效率」。所謂的效率,是在「成果」與「時間」之中取得恰當的平衡點。完美主義者,會想要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卻往往忘記了最終的目標為何;高密度工作者,會時時思考更有效率的做事方式,而得以將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環節上。換句話說,完美主義者與高密度工作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作者莫頓・韓森曾被譽為「管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他與團隊在這本書以4,964份有效研究問卷,指出「聰明工作」的七種重要概念:   雙重專注 (Do Less, Then Obsess): 這是七種概念中影響個人績效的最強大因素,其核心概念是先挑出幾個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項目
「把事情做好」的一個訣竅是,掌握「效率」。所謂的效率,是在「成果」與「時間」之中取得恰當的平衡點。完美主義者,會想要把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卻往往忘記了最終的目標為何;高密度工作者,會時時思考更有效率的做事方式,而得以將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環節上。換句話說,完美主義者與高密度工作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何養成好習慣的複利效應技巧? 小進步的持續累積如何導致巨大的改變,從改變生活方式到專注於有益的習慣,這次提供了多個策略,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長期的成長與成功。我們將學習如何避免內耗,並將精力集中在對未來有益的活動上,最終獲得可見的成果。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我在「複利效應」這本書, 發現了人生完美的公式, 任何一個人, 只要套上這個公式, 你的人生勢必會有完美的劇本。 這個公式就是: 透過微小的選擇+有計劃地行動+重複行動的習慣+長時間的複利效應=美完人生 沒想到, 我正在做的事就是執行這項公式。 你所知道的成功人士與企業,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本書作者透過在五年內研究兩百多個富人和一百多個窮人,結論顯示富人和窮人的主要差異並非一般人的既定印象,例如富人受過較高的教育,或是透過繼承大筆財產,而是和思想,行動和習慣有關,因此作者整理出富人的三十個富習慣,接下來我會分享這些習慣中有哪些可以應用在投資上。 首先富人的收入是
Thumbnail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某些習慣對我們的影響力遠超過其他,這些習慣被稱作「核心習慣」。《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核心習慣」的行為模式,在重塑商業運作和個人生活方式上具有顯著的力量。透過核心習慣所引發一連串的行為改變,逐漸地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大到財富自由、環遊世界、提早退休,或是小一些的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日更寫作、減重成功,許多人總是盤算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並且信心滿滿的展開行動,但卻往往無疾而終,離達成目標的的日子遙遙無期。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經濟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會告訴你:「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在大家思索手上所得如何分配時,卻很少想到,時間也是如此。本書副標:「每天7分鐘的微行動,在追求中釐清優先順序,每個選項都能為人生加分」揭露你能為自己人生做的那1%的選擇,就是每天撥出7分鐘,思考當日/隔日要完成的5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何養成好習慣的複利效應技巧? 小進步的持續累積如何導致巨大的改變,從改變生活方式到專注於有益的習慣,這次提供了多個策略,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長期的成長與成功。我們將學習如何避免內耗,並將精力集中在對未來有益的活動上,最終獲得可見的成果。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Thumbnail
我在「複利效應」這本書, 發現了人生完美的公式, 任何一個人, 只要套上這個公式, 你的人生勢必會有完美的劇本。 這個公式就是: 透過微小的選擇+有計劃地行動+重複行動的習慣+長時間的複利效應=美完人生 沒想到, 我正在做的事就是執行這項公式。 你所知道的成功人士與企業,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小畢,本書作者透過在五年內研究兩百多個富人和一百多個窮人,結論顯示富人和窮人的主要差異並非一般人的既定印象,例如富人受過較高的教育,或是透過繼承大筆財產,而是和思想,行動和習慣有關,因此作者整理出富人的三十個富習慣,接下來我會分享這些習慣中有哪些可以應用在投資上。 首先富人的收入是
Thumbnail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某些習慣對我們的影響力遠超過其他,這些習慣被稱作「核心習慣」。《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的作者Charles Duhigg指出「核心習慣」的行為模式,在重塑商業運作和個人生活方式上具有顯著的力量。透過核心習慣所引發一連串的行為改變,逐漸地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大到財富自由、環遊世界、提早退休,或是小一些的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日更寫作、減重成功,許多人總是盤算著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並且信心滿滿的展開行動,但卻往往無疾而終,離達成目標的的日子遙遙無期。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經濟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會告訴你:「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在大家思索手上所得如何分配時,卻很少想到,時間也是如此。本書副標:「每天7分鐘的微行動,在追求中釐清優先順序,每個選項都能為人生加分」揭露你能為自己人生做的那1%的選擇,就是每天撥出7分鐘,思考當日/隔日要完成的5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